卜昌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台词:人生可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这句话蕴涵了两类不同的生活态度。之所以很多人被打动,是因为它带着一种看透式的一针见血。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这句话的隐喻里。但对有些人来说,这句话更像是写实而非写意一一
他们真的是在忙着生或忙着死。
比如104岁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大卫·古道尔,虽然他仍拥有超乎同龄人的健康,却一心想死。他不愿意过那种因为衰老而带来的无法自由控制自我的生活。没有尊严地活着,在他看来就像行尸走肉。
他想到了安乐死,并不惜乘坐20多个小时的飞机漂洋过海,到能满足他心愿的异国,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与古道尔相反,一些不幸被癌症击中的人,哪怕明知死亡将近,自己无力回天,却仍想拼尽最后的力气与它搏一搏。
为了求得一线生机,经济局促者冒险海外代购抗癌药,富有者干脆通过医疗中介出国治疗。好在,这个5月,中国政府通过对进口药品实行零关税、对已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实施政府集中谈价采购、对未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实行医保准入谈判等三种方式,降低抗癌药价,并对进口抗癌药品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以此帮助癌症患者,用尽量低的治疗成本。获得尽量高的治疗效果。
但站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生,或者死,都不是能够选择的。有人幸存,有人遇难,有人失踪,有人纪念……当灾难从天而降,生命更显脆弱,也尤为珍稀。
忙着生,还是忙着死,这道题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很多時候,即便做出了选择,也并不能决定命运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