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3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推进研讨会暨全国德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德育杂志社承办,来自高校德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教科院所、中小学校、专业媒体、企业和基金会等部门的专家和代表60余人参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国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与校外教育处处长荣雷、共青团中央少年部宣传教育处处长孟利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会议研讨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自去年8月印发以来的推进实施情况;同时,由中国德育杂志社倡议,15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德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本次会议上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宝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为中心揭牌。
田慧生指出,当前德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作好政策文本的解读落实、实践经验的交流分享、成果案例的提炼推广,不断探索政策制度、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之间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他强调,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德育工作离不开各种力量的协同配合。中国德育杂志社联合各方力量成立全国德育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的就是这样一个协同平台,这体现了德育人的责任和担当,是德育界的一件大事。相信中心一定能够集众人之智、聚各方之力,贯彻好德育政策,发挥好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推动德育交流协作融合,在服务决策和指导实践上发挥更大作用。
傅国亮指出,《指南》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回答了中小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他认为,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和政治三个方面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的根基是人性的教育,教育是把人的本性中美好的理性和情感培育起来;思想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把中国价值观的特色融入下一代的血脉,是价值观教育的要义;政治教育是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战略上谋划。
榮雷表示,希望大家以此次分论坛为契机,深入研讨《指南》实施推进工作,交流各地落实《指南》的好经验好做法,破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希望全国德育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德育工作的智库作用,推动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促进德育队伍专业化发展,更好服务基础教育决策,营造德育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
孟利认为,《指南》的出台为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推进德育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新时期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借鉴。全国德育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必将在强化研究、搭建平台、协同创新方面作出更多、更好的探索和实践。
在全国德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上,中心专家委员会代表和发起单位代表发言,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德育杂志社社长蒋建华介绍了中心酝酿、筹备的情况和中心未来的工作计划。他介绍,全国德育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协同社会各方力量,汇聚资源,搭建平台,共同探索一种新型的德育工作模式,致力于成为以服务学校德育改革为中心的专业力量和智库,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水平,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中心2018年工作计划是:一是开展全国德育工作状况调研,发布德育工作年度报告。二是设立德育创新实验区,完善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学校联盟机制。三是继续举办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创新案例观摩研讨会。四是联合相关机构和基金会,发布相关科研课题,实施首批青年学者成长计划。五是启动新时代协同育人能力提升计划,协同相关高校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分类培训。六是继续做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共青团中央少年部以及相关部门的委托工作和项目,协同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相关公益活动。
会上,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作了题为“今天我们如何教学生爱国”的报告,他通过对2017年网络热点事件以及境内外存在的国民身份认同问题的分析,揭示了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之急;通过对国家和国民身份的概念分析,解释了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之义,并进一步提出爱国主义教育之道应是立体的、真实的、建构的、美好的,为开展理性、科学、有实效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本原则。
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作了题为“构建新时代的德育体系”的报告,报告分别从新时代德育价值的旨归、新时代德育的内容、新时代德育的实施等几个方面展开,很好地回应和解答了德育实践中的关切与困惑。
7位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区域教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的代表就《指南》的推进与落实情况作了交流发言,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西南大学教授易连云作了总结点评。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