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霞虹
摘 要:“因地制宜”体现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此地独特的建筑风情。吐鲁番鄯善地区的葡萄干晾房不仅体现着独特的人文情怀,也蕴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一间间葡萄晾房就是新疆特色文化的建筑体现之一。随着经济产业的变革,作为传统生土建筑的晾房在时代发展下该何去何从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葡萄晾房;因地制宜;发展
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维吾尔族是这里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其特有的文化体系使得维吾尔族无论是在服饰还是建筑上都与中原地区的居民完全不同。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中原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在这里交互相融。鄯善县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境内,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仅有15毫米,极度干旱,是中国最炎热的地区,被称为“火洲”。贫脊的荒漠戈壁并未灭绝生机,充足的日照,活跃的光合作用和差距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得该地区成为我国有名的葡萄生产基地,它的总产量占全疆的52.84%。
为了便于储存葡萄,当地的居民发明了“晾房”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现在的当地葡农依据经验来建造晾房,当地维吾尔人把晾房叫作“群结”,汉语叫做“荫房”。鄯善地区的人们把种植葡萄作为自己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葡萄晾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晾房的出现为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带来便利。鄯善地区的居民多为维吾尔族,人们来到鄯善县站在远处看就能看到一座座类似蜂窝状的土色建筑(图1),那就是晾房。在干旱炎热的气候环境里,它们伫立着,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
一、吐峪沟葡萄晾房特色简介
(一)葡萄晾房外部结构
葡萄晾房是“生土建筑”,“生土建筑”是目前可找到最低排碳的、最节能的、最可恢复自然的建筑形式之一。我认为鄯善地区晾房是“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葡萄干晾房多为土木结构,也就是土坯房,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砖木结构的晾房,相比之下较为清洁,但是实用性上没有前者的好用。
吐鲁番地区的晾房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当地的黏土,建筑融于周围的环境。一座座两层楼高的土坯建筑,颜色呈土黄色。葡萄晾房多修建在山坡高处或沟岸上地形开阔、平坦、通风干燥条件良好的地方。在鄯善縣,只要有葡萄的地方,就能见到这种独特的四壁都是方形孔洞的露天建筑,有的是独立山坡的个体建筑,也有的是成片的葡萄晾房区。若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人们就把晾房建在自家的平房顶上,既方便管理又节约了成本,冬暖夏凉。晾房在葡萄晾晒期间作为生产用房,其余时间也可作为储存和活动空间来使用。(图2)
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为了更好地通风,人们多在处面建筑的基部筑上台阶或是一个拱形底座。葡萄晾房的墙壁用土块堆砌而成,晾房四墙面布满墙孔,不同的堆砌方法堆砌出不同规格的方形孔洞,这些孔洞令晾房建筑显得十分的灵巧通透。孔洞的存在意义是让葡萄通过通风凉得快,而且四面通风更有利于葡萄的晾干均匀,葡萄干在晾晒的过程中也不易损坏,这是新疆人民在长期实践形成的智慧结晶。
(二)葡萄晾房内部结构
葡萄晾房中间以土柱相互间隔,高度在四米左右,每间约四平方米,一般都是平顶长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宽。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早晚阳光斜射入内的面积和时间,既利于通风,又避免阳光直射葡萄。
晾房内有若干土柱支撑和加固晾房,土柱上架设擦木,檩木上放置木椽,木椽上铺树枝、芦苇,然后涂抹一层 20 厘米厚的草泥即为屋顶,房顶一般用圆木做梁,地面以草泥或沙浆抹面,铺设水泥或红砖(图3)。晾房屋顶有天窗,房门设在东边和北边,以防止阳光射入。晾房木椽上设若干“挂架”,用树枝、铁钩或麻绳固定,以挂晾葡萄。“挂架”离地面要有半米左右的距离,便于通风和清扫掉落的葡萄。在晾房的顶部开设了一个天窗,便于上下运送葡萄。由此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非同一般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
二、葡萄晾房的功能
感受环境与建筑的和谐,不是只聚焦到某个事物(客体)上,将它的性质和价值当成问题,而是借由聚焦在环境上,来寻找该物的性质和价值。晾房就是这样的客观存在物。鄯善地区晾房的作用是使该地区的葡萄不易损坏,易于保存,无论是在建筑形式上还是形式上都和环境相互融合、相互适应。
晾房的历史悠久,在晾房内凭借干燥炎热的气流,就能将新鲜葡萄干晾晒,鄯善地区的人们把新鲜的葡萄放置在火焰山下的蜂窝状的晾房中,凭借火焰山下的高温风干。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人们把葡萄自上而下挂在木杈上,在整个荫房挂满后,将门关死,凭着从气孔吹进来的热风烘烤,40天左右,葡萄干就晾晒好了。鄯善地区的葡萄白天采摘,傍晚挂进晾房,方形的花孔,避免葡萄的直射而滋生酸味,又便于热空气流动。在每年的八月至九月,葡萄丰收的季节,鄯善地区的人们进入了繁忙的劳作期间,人们把一串串葡萄挂在仿制沙枣形状的挂架上或是铁钩上(图4),将其绑在房顶的椽子上,下方离地35厘米左右,这样既利于通风,有利于清理掉落的葡萄。
三、葡萄晾房所面临的问题
建筑不仅仅蕴含着人民智慧,而且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它与自然的亲和力会随着自身的发展增加,模糊两者的界限。这种分不清哪边是自然哪边是人造的融合感才让人觉得舒服。因此必须直接将自然馈赠用到建筑中去。好的建筑是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的,不仅能够遮风避雨,而且能够凝聚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晾房就是这样的建筑物,满足着人们的美好情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鄯善地区现阶段仍然以葡萄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但是大部分年轻人却很少会将种植葡萄作为自己以后的经济来源。在晾房的材料上也存在着问题,材料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承载着人们的塑造理想去表达本身的意义,或许质感粗野,或许整齐简洁,用差异的结构、构造、组合去诠释不同的生命表达和纹理意境。晾房是采用当地的黏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但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愈来愈恶劣,土地资源的恶化,人们不得不选择其他材料来进行代替,这就使得该地区的葡萄晾房丧失了其本来的“土”味道,如今这种味道越来越稀薄了。
生土民居,从某种意义上讲,凝聚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不屈抗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北地区风沙较大,历史上每一个地区传统民居无一不是在一定地理单元内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历史人文环境相适应的居住模式。晾房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吐鲁番地区种植葡萄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吐鲁番的葡萄晾房是不朽的生土建筑,它已经成为这个地区中独特的建筑特色和风貌景观形式之一。我们要保护“晾房”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生土建筑,它们需要被关注,被延续,被保存,不要有一天等它消失了我们才去追寻。
参考文献:
[1]蔡良瑞.生土建筑研究——从过去生土建筑发展基础寻找其适用於当今环境的可行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0.
[2] 隈研吾.拟声,拟态建筑[M].台北:瑞升文化,2016.
[3]原研哉.欲望的教育——美意识创造未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明.生抬建筑的造型艺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5]陆易农,王元新,苗青梅.吐鲁番的葡萄晾房:不朽的生土建筑[J].建筑与文化,2008,(08).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