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6-07 19:12罗丹程宋永辉
教育界·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罗丹程 宋永辉

【摘要】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教育任务。可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达成度低不利于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以目标达成度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引导式”教学模式,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达成课程目标要求,进而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

【关键词】目标达成度;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改革的目的

“目标达成度”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出来的重要视角,也是国际教育界提出的最新理念。“目标达成度”主要指的是在大学教育中,用人单位要全程参与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和评价,人才培养要以培养目标为基础,课程目标设定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使毕业生符合国家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然而,在目前的高等学校金融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利于高水平金融类人才培养的问题,也就是目标达成度不充分,不具体,不全面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原来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支撑目标达成度低;理论教学内容陈旧,学生课堂兴趣不浓;实践教学环节闭门造车,手段落后,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此,本课题组提出了“以目标达成度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引导式”教学模式,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达成课程目标要求,进而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

“引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機结合,倡导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差异,手中有方法。其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让讲堂变学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课堂的各个过程,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以目标达成度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引导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个利益主体的共赢。

二、教学改革内容

(一)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要求(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为核心,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证券等金融企业共同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金融学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适应国际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根据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达成要求(毕业要求),构建主要专业课程支撑毕业要求关联矩阵。专业课教师根据关联矩阵中的各个专业课程,确立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以目标达成度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引导式”理论教学模式

1.金融学专业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比如,在《国际金融学》课程中,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远期市场工具、欧洲市场、汇率、利率和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外汇风险及预测等教学内容。在讲授各章内容时,还要进一步设计各章的教学目标。如讲授“国际收支”时,首先设定教学目标为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账务含义等。然后设计教学步骤和方法,如在讲授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时,先以案例引导,再讲解原理,然后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达到目标要求。

2.根据不同章节和内容,构建多元化“引导式”理论教学模式。(1)问题引导式。所谓问题引导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设计相应章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复习和思考。学生回答了问题,章节的要点知识也就学会了。

(2)“案例”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是教师提出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模式。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教师课前结合课程内容搜集与本章节相关的案例并设计相应的问题;第二,教师课堂授讲,以案例为中心不断提出相应问题,交由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三,请学生根据案例和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第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3)兴趣引导式。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对于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外汇市场”“外汇风险”,《商业银行学》中的“短期贷款种类”,《证券投资学》中的“股票走势分析”,《金融学》中的“利率市场化”等,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和资料,并自己对找到的案例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任课教师及时发现对之有兴趣和潜质的学生,组建相应兴趣的研究小组,对各种趣味的题目进行分析和讨论,不断激发每名学生对兴趣问题研究的积极性。专业教师因势利导组建相应的“兴趣”研究团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省组办的如“智慧经济”大赛、证券投资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平台大赛,并组织本专业学生公开发表多篇金融类学术论文。

(4)热点新闻引导式。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学》《公司金融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都与现实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教师密切跟踪国际国内金融新闻和信息,并把这些金融新闻融入各个章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析金融新闻热点。比如,《金融学》中讲到货币,就将近期国际市场货币和汇率的变化信息及新闻介绍给学生;《证券投资学》中讲到股票,就将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并与学生共同探讨、预测、评价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理由。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经常关注金融新闻和消息,并结合每个课程的各个章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和预测。

(5)视频引导式。在课堂上,教师适当按照章节安排选择一些视频给学生播放,在课上播放一些短小的视频,在课下以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观看一些耗时较长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或谈感想,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的实践知识。比如,在《国际金融学》课堂上,在讲授外汇和汇率制度的产生、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章节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视频引导式教学法。此外,如《金融学》中的货币体系、《商业银行学》中的银行职能、《证券投资学》中的股票投资的方法、《公司金融学》中的现金管理知识,通过视频引导都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全面掌握和了解。

(6)专题引导式。课程中经常会有一些主题和专题,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设计专题,准备相关资料,让学生课上和课下了解这些专题知识,带着知识再学习相应的内容,比书本知识更全面具体,更实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各专业也会根据各门专业课程设计一些专题,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近几年我们分别聘请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省社科院金融所、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的学者和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这些专家和学者带来各个专题最权威、最专业的说明和答案,既拓宽了教师的学术视野,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7)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与作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获得真知。但学生的自主交流并非放任自流,教师需对学生自发的认识加以自觉地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讨论应有的功效。

3.構建金融学专业双语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模式。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多门双语类课程,如《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双语课程在讲授中很容易变成“翻译课”。在《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结算》课程中,课题组进行了双语课引导式改革。

(1)教材建设方面,《公司金融学》《国际结算》课程中,教师自编了特色双语教材;而《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由教师选择原版简易教材;(2)各双语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相关预习和复习资料,包括补充教程、参考书和习题资料等;(3)在引导式教学模式方面,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了问题引导、案例引导、专题引导、视频引导等拓展引导教学模式,提高了目标达成度,使双语课堂变得生动和高效。

4.利用“微课”“慕课”网络优势资源构建“引导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的“慕课”资源和教师自己设计的“微课”引导并实施“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式”教学的创新模式。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课堂因此变为学生消化知识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师都准备了相应的“慕课”与“微课”资源,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有帮助。对于《国际金融学》《金融学》《金融法学》等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建立了案例视频库,为开展“微课”和“翻转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以目标达成度为导向,构建三层次“引导式”实践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即专业技能实践平台(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实习就业实践平台(各类实习、社会实践项目)、研究创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竞赛指导)。通过“引导式”教学模式,立体地、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编写与“引导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材及教学资料

1.案例库的编写:课题组教师编写了《金融学》《金融法学》《金融市场学》等5门课程的案例库。

2.相关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课题组教师编写了《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学》《保险学》《金融学》《金融法学》等10部教材。

3.实验和实习课程教材编写:课题组教师编写了《证券投资学》《外汇交易模拟》等实践类教材。

4.习题库建立:课题组教师建立了《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学》《金融法学》等习题库。

5.视频库建立:建立了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视频库,包括上百个视频资料。

6.其他教辅资料的编写:包括复习参考、课后参考和疑难解惑等资料。

(五)以目标达成度为导向,建立与“引导式”教学相适应的全程化、个性化考核机制

以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考核内容,全程化考核是为了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现象,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平时成绩。授课教师给每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记录每次训练成绩,由课堂提问、案例查找和案例分析情况、实践训练报告等组成,为计算实际操作能力总成绩提供数据。

其二,实践教学成绩。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讨论,记录到总成绩中。

其三,笔试成绩。改革原有的试卷题型,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个性化考核为:在平时检测相同学习内容时,允许学生有部分自主权,可自主选择作业、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进度,选择时间进行考核,个性化考核引导学生提高创新和自学的能力。

(六)构建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学生、教师、企业)、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

根据三个主体设计不同方法,对于学生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试卷分析的方式,如根据不同知识点问卷调查情况,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采用试卷得分率统计出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建立电子数据计算系统,将试卷的标准化与数据统计相结合,有利于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对于教师评价,采用问卷调查、随机听课的方式;对于社会评价,将企业专家请到学校开展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

将课程分四大类,即讲述型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操作型课程(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类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提出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内容。通过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找出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薄弱知识点,在讲授这些难点的时候,多采用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情况

该教学改革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明显的人才培养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课上课下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良好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在考试中,各门课程的平均分数都明显提高。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引导式”教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喜欢并接受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二)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来,学生公开发表金融类科研论文10篇。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奖项56项,其中,在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45项,全省证券投资大赛中取得三等奖2项,二等奖3项,外汇模拟交易平臺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约10%的本科生参与金融类科研项目,表现出较强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三)目标达成度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提高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率近三年为95%、96%、98%。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及好评。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都能被各大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金融理财公司等金融单位录用,进入国内知名金融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包括四大国有银行、中信证券、华融信托、广发证券、渣打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

【参考文献】

[1]李学敏.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研究:基于教师培养目标意识的视角[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2]蒋葵,彭琳,方圆.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53-54.

[3]袁竹.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1,(18):161-162.

[4]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4(06):8-11.

[5]吴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把握专业定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4(02):110-111.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