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马璐璐
目前,学校正在进行“国标课程校本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改革的重要落脚点之一应该是充分地关注学生,关注他是否真正地学习,实实在在地习得知识、提高能力。而便于学习真正发生的重要前提应该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笔者认为,学生的态度问题可以由教师“做主”,从课堂中寻找策略。
在教授《掌声》一课时,刚读完题目,突然传来一阵掌声,原来是班里一位调皮的男孩在下面“捣乱”呢。很快又有一个孩子呼应,掌声不断响起来。真可气,我刚准备发怒,转念一想,如果这个时候责骂学生,不但会打乱课堂节奏,也会影响其他孩子的上课情绪。于是,我问第一个孩子:“你为什么鼓掌呢?”
生1:我……
师:我猜是夸谁,同学们猜呢?
生2:是夸奖我们读题目读得好。
生3:是鼓励我们今天要好好上课。
生4:是夸奖老师讲课讲得好。
师:(问第一个孩子)是哪一个答案?
生1(支支吾吾):是夸同学们读题目读得好。
师:谢谢你鼓励的掌声,给我们做了示范。今天老师也要及时把鼓励的掌声送给发言好的同学,好不好?
生:好!
教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化解课堂的突发状况,创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要心有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爱。当学生愉悦地身处课堂中,更容易被点燃学习的热情,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习效果自然也好很多了。
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是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在自由氛围中被激发而积极探究的过程。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全文有很多对话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前进。以往在讲解的时候,我选择按部就班地讲解词语,逐句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表演,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前两部分中比较沉默,在最有意思的表演环节中虽然很投入,但并不能把对词语的理解贯彻到表演中。
这次再讲这篇课文,我把课堂完全交给孩子,让他们合作、体验、研究。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单,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
【学习任务】
1.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杂草和喷雾器大夫的话,想想应该用什么语气。
2.讨论,由记录员填上合适的提示语。
3.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小组表演】
布置任务后,学生们都动起来了。教师没有分析,也没有提示,只见小组里各个眉飞色舞,议论纷纷。合作后教师直接邀请学生表演,每表演一组就请其他学生评价。孩子们因为都有了研究,看得认真,评得到位。
生1:某某的“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读得好,很有气势。
生2:某某的喘气那句还可以停一下,那里有省略号,应该是表示喘气。
生3:某某抓头的动作设计不错,好像是杂草很困惑的样子。……
这节课,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连平日里常常游走在课堂之外的学生们也非常投入,主动提建议,为小组里更好地表演出谋划策,这不正是老师们所渴望的吗?
以探究、实践、合作为特点的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挥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大胆地突破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学习的喜悦。
课堂上,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语言,犹如寒冷的冬天飘然降临的春风,让学生心中产生阵阵暖意。无论是诙谐的、智慧的,还是优雅的,教师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赏识学生,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
在朗读《西湖》这篇美文时,预习阶段中一位读书一般的同学读了第二自然段,读得结结巴巴,但是字音全对。我先是鼓励他:“某某同学真了不起,这么多生字词的段落被你拿下,昨天预习一定花功夫了。不大流利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断句问题。”顺势开始我原本就设计好的环节:我先出示其中最难读的句子:“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指导所有人断句后,又请他重新读。第二次读的效果好了许多,我高兴地夸奖他:“是个朗读的可造之材,只要以后遇到长句子时自己尝试断句后再读就行了。”孩子脸上充满着自信。像这样,既完成了预定环节,又鼓励了一个孩子,何乐不为。
“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现在的课堂中如果从头到尾都仅仅依靠那百十来字的文字,不谈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否有效,就学生的听课效率都会大大降低。
《石头书》一文中有矿物、矿石、煤炭、化石这些距离孩子较远的东西,我用大量图片资源让学生亲眼看到了它们,词语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学习起来很感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学完之后我又向学生推荐《中国百科全书》和相关纪录片,让学生对汉字里的科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充满了渴望。
因此,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重任,通过营造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究性学习方式、丰富的课程资源、春风化雨般的评价,最终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