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课堂:教育信息化的校本化范式

2018-06-06 07:39梁哲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5期
关键词:范式微课信息化

梁哲

根据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智能手机已是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媒介,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已达2.21亿,其中高中生所占的比例很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逐渐完善和强大,目前已经进入多元化及便利化阶段。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笔者认为,让手机进课堂,让师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开展教学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最经济、最便利的形式,手机课堂势在必行,而且将会被广泛接受,从而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重要范式。

一、手机课堂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手机是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而在教育中,手机也越来越发挥着积极作用。什么是手机课堂,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很多学者从手机使用方式的角度,认为手机课堂就是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某一个问题或知识点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我校的手机课堂,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实践成果。学校对“手机课堂”的理解是:手机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需要而使用手机进行教学活动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最便利的学习终端(手机)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成果。手机课堂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学生利用手机加载各种媒体资源进行预习,吸收、消化知识,检测预习效果;课中,教师利用手机与学生进行实时交互,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探究问题、解决学习困难、检测和评价学习结果;课后,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课后练习,巩固和应用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提升自我。手机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范式,是一种教学创新形式。

二、手机进课堂切实可行

手机课堂是一种教学创新,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以及充分的物质、资源和技术条件的支持。

首先,要引导学生将手机视为学习终端。我校允许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原因有三:一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都规定,学校要给学生传授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而手机是先进科学技术产品,具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学习功能,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国内外的课程,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二是线上学习需要个人学习终端,手机是学生的随身物品,与手提电脑、平板电脑相比,无疑是最为经济和便利的个人学习终端;三是禁止学生带手机回学校是不明智的,也是禁而不止的,与其禁止,不如变禁为导,鼓励学生把手机由用具转化为学具,使其成为常用的学习工具。

其次,要有通畅的信息网络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持。我校已建有高标准的网络信息中心、局域网、电信外网、云图书馆、云阅览室、网真录播课室、网真观课室,教学区、办公区和宿舍区也实现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双网络全覆盖。

再次,要培养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校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学校设立了装备中心,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设立学校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建设3个微课制作室;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定期给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提升、微课制作和使用、线上线下教学应用能力、翻转课堂教学范式等培训。

三、手机进课堂势在必行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国家对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大众化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在学习上,网上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VR和AR虚拟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早已被广大青少年所熟悉和采用;随着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网络学习方式的逐步兴起,学习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手机课堂可以充分利用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网络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学生利用手机通过各种网络学习空间及信息化教学软件,更加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独立做题、专题探究、参与讨论、互相展示,让一节40分钟的课堂更加高质量。因此,手机课堂的教学方式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

面对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的要求和手机智能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迎接这一新的挑战,把这种影响作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动力和机遇,充分利用手机作为学生随身用具等优势来构建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范式微课信息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