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摘 要】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与分娩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分娩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开展EPDS量表问卷,分析引起产后抑郁的分娩因素。结果:本组中,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5.00%。产程时间、分娩疼痛承受差、家属关心不足、医务人员服务不佳、新生儿评分低为引起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结论: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产后女性身心健康,院内医护人员应当尽早开展相关检测,发现高危因素后及时处理,进而促进产妇健康。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分娩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1
产后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精神类疾病。女性分娩后1年内为该疾病的高发期。该疾病患者通常合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既往对于产后抑郁症认识不深,且未能正视该疾病的发生,有文献证实: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3.60%-33.10%[1]。为了分析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与分娩相关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分娩的30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命题开展全面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分娩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受试者自愿参加实验调查。无精神病史、既往无内分泌疾病以及重大躯体性病变。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可自行填写问卷。
1.2 方法
对受试者开展EPDS量表问卷,分析产后抑郁情况,对于上述量表分数在41以上人员,开展二次评价。问卷经专人指导,受试者理解相关内容。现场收回问卷,回收率为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的计数资料开展检验,多因素资料开展Logistic分析。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
本组中,受试者年龄区间为21.14-35.21岁,平均值为(25.14±2.17)岁。EPDS分数均值为(8.02±2.14)分。得分13分以上视为产后抑郁症,人数为:30例,占15.00%。
2.2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情况
单因素分析证实:家属陪伴、新生儿评分、医务人员态度、家属关心、分娩知识了解详情、经济情况、自身健康、分娩疼痛承受、产程以及分娩中异常情况为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经检验证实:P<0.05.
将产后抑郁症为应变量,后对经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开展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产程时间、分娩疼痛承受差、家属关心不足、医务人员服务不佳、新生儿评分低为引起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详见表1.
3 讨论
分娩为自然生理现象。迎接新生命到来原本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但值得说明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产妇受到心理、生理、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2]。因此,分娩也成为了引起产后精神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倘若未能做好处理工作,将会引起产后抑郁。本组中,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5.00%。产程时间、分娩疼痛承受差、家属关心不足、医务人员服务不佳、新生儿评分低为引起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
本组中,有半数产婦认为分娩疼痛,其中有20.00%产妇认为分娩过程中伴随恐惧感。分娩中心情过于紧张,会引起去甲肾上腺素降低,免疫力降低,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加长,疼痛敏感,引起难产。引发产后抑郁[3]。
因此,应对产妇开展产程指导,关心鼓励产妇,加强自信,保持积极心态,进而顺利完成分娩。
新生儿评分用于反映新生儿健康水平,其和产后抑郁发生存在相关性。新生儿健康情况为产妇最在意的。因此,应全面加强、提升产科服务质量,增加产妇信心,观察产程,发现异常后,及时处理。
本组内,有10.00%的产妇认为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对于此,应强化对患者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质量,做好产妇的心理干预。令其保持身心舒适,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
家庭关心不足,也会引起产后抑郁。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做好产妇的社会评估工作。全面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创建温馨家庭环境。减少产妇内心压力。
参考文献
徐素君, 陈敏, 陈立新,等. 产后抑郁症在产妇中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2):194-196.
刘建辉. 西宁市180例产妇产后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23):5987-5989.
许爱玲.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 西部中医药, 2016, 29(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