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轨迹之探索

2018-06-06 05:27刘海玲
卷宗 2018年7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内蒙古

摘 要:中央一号文件为牢固树立、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树立了正确导向。因此,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轨迹的探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变化均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我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概况进行说明,并分析中央一号文件在我国以及内蒙古地区的落实状况,旨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向更高的台阶,力争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更大步伐。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 内蒙古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JJS160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起航长达39年,历史丰碑的指引和现实工作的需要,从1982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十九份一号文件,大多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为主题。2017年2月5日,事关八亿农民切身利益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并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1 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的实施情况

1.1 中国农业概况

农村改革拉开了我国改革的序幕,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開。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命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全面转型,并推动中国农业进入黄金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制度逐渐从被动调整转为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形成及深化、对农业农村的“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我国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村仍然是弱势地区。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谁来种地”问题比较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因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向城市转移,“老人农业”现象普遍存在,更甚者存消极心理,放弃承包权,出现耕地抛荒,浪费土地资源问题。其次,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不高,存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结构性问题,但这种过剩是相对性的、局部性的。最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问题。我国农产品市场不完备,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缺失,农民盲目生产,加剧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1.2 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效分析

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以来,通过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方式,三农方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及对农民实行的“四项补贴”等惠民政策体现了中央对农业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科技的运用、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农民合作化发展效果良好,2016年国家农村合作社示范社名单共有914家,另外还授予80家用水组织为“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而且,农村合作社所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如食品生产行业、物流业及农产品种植业等多方面都采取了农村合作社的方式,并且合作社的服务效果不断改进,这有别于传统合作社的运行方式,促进了农业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

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初步构建了系统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2017年为例,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不仅能够有效盘活农村土地,避免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实现土地价值,而且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进行生产的意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中表示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投1.7万亿来分区实施土地整治,与以往相比,这不是单一地保护耕地,而是要对土地进行合理地安排,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鼓励农民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行先行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收后,给予财政资金全额或部分补助。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第27条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国家针对新型农业主体新增了补贴类、优惠类、涉农的扶持类等三类政策,可以看出国家下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民经济利益。

2 中央一号文件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施情况

2.1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概况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是国家粮食生产区之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对内蒙古农业发展起到了政策性的指导,还对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这关系到内蒙古走进前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全局,同时也关系到全国粮食安全、畜产品供给和构筑北方生态屏障的大局。

但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农畜品种供给比例不平衡,一般品种供给量大,优质产品供应较少。比如,内蒙古玉米产量高达粮食总产量的80%,羊存栏量占到了牲畜总量的79%,但是苜蓿等优质高蛋白饲草却供应不足。目前内蒙古农牧业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种植业“一粮独大”和畜牧业“一羊独大”的现状,这导致玉米和羊肉的价格均大幅度下滑,农牧民面临“卖粮难”和“卖羊难”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基础薄弱,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年轻、有文化的农业生产者少,且技术水平低;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是内蒙古农业生产长期面临的问题。在现今的GDP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政策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关注和重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种政策和措施,但在落实和实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财政政策的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2 中央一号文件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施情况

中央制定并颁布的“一号文件”,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一方面不断总结“一号文件”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研究限制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始终探寻推进农业、农村更加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根据各地方的实际状况,使国家政策与各地的现实状况相契合,不斷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使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很大贡献。不仅如此,我区畜牧业也得到了地方以及中央的关注和重视,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牧民收入增加,牧区经济发展,畜产品市场多元化都是我国重视畜牧业的体现。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落实党的政策,不断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早于全国3年取消了牧业税,早于全国1年取消了农业税,实现了对农牧民由“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其一,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牧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与各地沟通交流的增加和农产品市场建设,近年来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进行农牧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收益。其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首先,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在各地方变小,其次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十个全面覆盖工程促进了农村水、电、通讯、卫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提高,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在发展。其三,内蒙古农牧民的精神素养明显提高,给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方面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一方面,农村向其它行业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受到了较好的培训;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牧民也在不断接受农牧业新知识、新科技的培训并不断运用到实践生产生活中。

3 经验及启示

3.1 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总结

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是探索和开辟这条道路的历史,既有值得庆祝的经验,也有需要反思的教训;既有独自的探索,又有相互借鉴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倾向性的观点和政策是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再通过城市、工业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这样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历史证明,这种以“外力拉动”为主方法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效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国家和各地区的政府、人民必须对对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

3.2 “中央一号文件”的启示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近些年在“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农业发展所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必须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村的深化改革仍然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和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解决“三农”必须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党制定和实施农村政策必须考虑当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现实条件。我们已经看到中央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确是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科学地制定出了有关“三农”的各项政策方针。其次,“三农”政策要体现时实性,密切关注三农。在农民利益至上原则的指引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党的有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围绕确保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土地确权问题被国家重视,国家以法的形式确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这使三农问题被提高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确保了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最后,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各项“三农”政策。“三农”问题不是个孤立的问题,它与经济、社会等各个因素都相互联系,且各个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它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会随着农村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国家出台的各项措施都必须体现现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2]齐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2

[3]孔祥智等著.中国农村改革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

[4]刘彦随等著.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

[5]陈锡文、韩俊主编.中国特色“三农”发展道路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韩俊主编.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7

[7]王来喜.内蒙古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6

[8]布和朝鲁.奋力走进前列:内蒙古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9]杨臣华主编.2013内蒙古形势与展望.[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6

[10]胡益华主编.内蒙古发展问题研究集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5

[11]马广奇、王松.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35期

[12]赵青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1年第5期

[1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2016年上半年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J].北方经济.2016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刘海玲(1994-7),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研究方向: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可爱的内蒙古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爱在内蒙古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