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玉洁 李放 邵东
〔摘 要〕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都很关注的命题。本文基于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辽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服务;融合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以创新驱动为主导,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正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期国家提出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基于“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路,为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首先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要素,文化为主导,市场为引领,科技为支撑,产品为载体,同时通过知识产权价值的交易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文化、经济与科技不断融合的基础上相继发展变化,具备一定的产业关联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极强,直至最终形成融合的发展态势。
一、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辽宁地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将创新作为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第一动力。我省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等文化新业态,这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辽宁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丰富,有富于地方色彩的文化及旅游资源。目前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贡献率较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成果少;二是缺乏创新文化观念,科技创新与设计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足。所以研究辽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的有效对策,对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产业发展的对策表现为:一是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及统筹规划;二是挖掘辽宁地区的创意文化资源,实现创意创新的产业、技术融合;三是加快政策引导的投融资政策、知识产权、数据保护、产学研用合作、人才保障机制等体系与平台的建设。需要整体规划,促进政策完善,建设产业生态集群,以市场为主导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融合,通过强化知识产权平台与机制建设,构建发展创新保障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融资环境,引入风险投资,加强品牌建设,实现国际化发展趋势。
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近十年的发展及变化进程中,设计服务行业已完成了以制作和施工为核心向以设计为先导的转化,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及创新驱动的前提下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来说,如何将创新、科技、服务融入设计之中,或许才是思考未来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设计将逐渐打破边界的限制,生产和生活这两方面需要进一步融合,进而实现发展。设计服务如何创造新思维,如何去打破现有的设计范畴,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引入优质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类企业。进一步树立文化创意产业“引强、选优”的招商理念,积极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充分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和集聚效应,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充分利用我省的地域优势,实施省级政策引导及“对标发展”策略,如沈阳对标北京,大连对标上海等。“对标学习”文化创意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带动我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南北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
以辽宁各类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引导企业积极拓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的创新业务。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性较强、科技化水平较高的潜力型文化创意与设计企业,积极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新方向发展,增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优化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环境。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由政府主导,设立产业融合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适合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的融资品种。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不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继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类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吸引力强、优惠力度大、分层次、差异化的配套性创新政策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对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支持与采购力度。积极搭建以资源信息、投资融资、交流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鼓励“对标城市”和我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文化创意及设计类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交流活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及企业的创新资源,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创新发展共同体,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加快形成运行机制完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导文化创意和设计、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创新与成果应用及转化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实现创新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驱动引领,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机制。完善有利于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发展的产权制度。健全创新、创意和设计的激励制度。完善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专利及设计类产品保护等法律法规,强化数据保护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鼓励与“对标发展”城市建立形成产业交流与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树立创新文化观念。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文化与科技、创意设计与制造业等的融合发展,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公关服务平台建设应涵盖产品展示,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咨询服务、宣传推广等各方面。
对各类文化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作活动、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进行资助及奖励,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创业孵化机制,鼓励和规范管理,举行专业化、国际化的文化创意和設计类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转化及展示交易。健全符合创意和设计人才特点的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院所转制企业、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加强人才的科学管理。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园区、企业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文化创意和设计及经营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行业的原创人才、高端人才、复合型经营及管理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及服务力度,初步形成对创意型人才的发现机制、交流机制、引进机制和培养机制。通过对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强化以培养创意人才、吸引创意人才、使用创意人才和发掘创意人才为核心的人才战略,逐步建立市场化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竞争机制。着力引进一批优秀文化项目、文化名家及优秀团队落户辽宁。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与国内外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冬梅.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和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
[2]杨波.互联时代与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新世纪剧坛,2015.
[3]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R].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4]郑耀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研究[J].上海经济,2015.
【基金项目:2017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17BXW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