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会
〔摘 要〕目的是探讨桂北瑶族服饰中的八角形纹样图案总和,并尝试分析形成此纹样的诱因、民族历史、信仰等;方法主要以金秀、恭城、南丹等几个地区为例,从瑶族服饰的设计实证出发,取证并分析服饰八角纹的纹样类别、造型、结构;结论通过对桂北瑶族服饰图案的工艺、走形、色彩等方面的综合设计研究,归纳总结瑶族服饰族群内部涵盖的八角图案纹样,以此揭示瑶民服饰图案设计的审美影响和历史渊源。
〔关键词〕 八角纹;造型;图案;神灵崇拜;祖先崇拜
一、八角形纹样的来源
桂北地区瑶族支系众多,按照地区划分大致分有恭城瑶族、金秀瑶族、南丹瑶族、富川瑶族等,每个地区支系不一,故瑶族先民的宗教信仰也并不统一。据史书纪录,夙起有道、巫混同的现象,后又汲取佛教的某些教义。瑶族人民有着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即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简单来说,八角形“米”纹样其实是神灵和祖先崇拜的具象表征,是原始时期审美意识最早的几何纹样的存留。但在这里我们所论述的不仅只是简单的原始几何形,包涵瑶族服饰上所有的具有八方伸展的图纹样式,如八角“米”纹、八角太阳芒纹、八角植物花纹、八角饼饼花纹等。每种形式的八角纹造型也不近相同,乃至大相径庭,但其都是基本的“米”线型演变。
上古文明中,“十”字是东西南北的表征,代表太阳的四方,据记载,“十”字纹是自从有了刺绣工艺后最早出现的图案构成元素,两个“十”字叠加成的“米”,就意指八方①,更是八角太阳芒纹的现实表现,是瑶族对于自然神灵敬畏的象征纹样。历史上,瑶族先民被剥夺土地,流离失所、不断迁移,不得已躲进深山寻求庇佑,久而久之形成了“无山不成瑶”的奇谈。封闭的生活环境,靠天吃饭的生存法则,顽固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保持极为稳固,祭拜神灵活动日渐昌盛,而日神便是其一。这种文明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转存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凝注于服饰之中,即是太阳芒纹。时至今日,瑶民的服饰中仍然保留着这种“米”形纹样,但其形式在“米”的基础之上逐渐演变复杂化。瑶民将抽象的日神绣于服饰上,起初是一种敬畏,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佑,但到今天,装饰意味已然占了上风。另外,贺州地区的黄洞瑶支系服饰中的诸多刺绣图案却是从古老的女书中演变而来,其中就有八角“太阳”纹,它在女书中则表示吉祥如意的意义,而这也是一种特有的祖先崇拜,是母系社会的遗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桂北瑶族传统服饰中八角形纹样的几种常见形式
1.八角“米”字形纹样。德国著名建筑师及理论家桑珀认为,风格化的纹样比其他自然形更容易制作,并且认为“几何形”的样式最容易生产,也是艺术状态中最古老的。 桂北瑶族服饰中的“米”形纹样深刻反映了古老民族最鲜明的结构特征,它同原始时代的几何构成方式并无差别,四条等同的线条汇集于线段中心点呈八方放射状分布,粗细等同,并没有刻意加粗或异化,内部无具体细节。但是颜色上稍有改变,两种颜色的“十”字叠加组合,打破僵硬的构成,也美化了服饰。
古老质朴的白裤瑶服饰,散发着人类着衣之初的文化气息,就很好地解释了八角“米”纹原始时期的排列应用法则。其纹样在服饰上大多是成排或者成片出现,直观来讲,“米”纹在服饰装饰之初并不是主要纹样,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图案组成部分。如:白裤瑶女性服饰上的“米”纹主要应用于女子背牌衣下方,呈一排或多排,纹样单元不大,作点缀装饰;男性服饰上衣下围深蓝色包边,后正中开襟,后襟包边外翘呈尾形,下围包边和尾形上用红黑两种丝线绣一排的“米”形图案,每个“米”形图案中间绣有红色的方块间隔,方块和米字形图案呈二方连续组合分布于上衣下摆围;上衣无扣用腰带捆扎,腰带的图案组合和下摆相似,但腰带是喜庆的大红色,上方的“米”形由简单的黑白组成;小腿上的绑腿造型同上。这些“米”纹样的四个斜角线条稍微拉长变形,组成正的“米”形,其八个角呈小扇形散步,扇形角度轻细,仅是作为加粗的视觉效果。其循环单行、多行摆列,节奏韵律感十足。无论是单航的“米”或者多行的“米”,都有多重线性的视觉效果。虽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洗,古老的纹样仍然保持顽固的原始规律排列,对于已形成的习惯和价值观念瑶族人民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而这个习惯就反映在服饰纹样上,记录了长久的历史印痕。
2.八角“植物花”纹。植物纹样是继几何纹之后的古老纹样之一,八角植物花纹是基本的“米”线型演变,当几何纹样的变化达到一定境界时,人们必然会转换视点到其他物体上。层峦叠嶂、茂林修竹、郁郁青青的生态,为瑶族人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他们热爱自然,于是根据自然界的花草纹路并结合想象创造出了与自然相近的植物纹样,经过提炼加工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八角花纹,它是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结合,也是宗教图腾纹样的开端。具有代表性的是桂北地区过山瑶和盘头瑶的服饰装饰,运用了大量的八角花紋。盘头瑶妇女服饰上衣下裤,衣外配锦带垂于胸前,上衣为黑地或红地的两块布,左右开襟,外罩红黑相织的锦带。从领口到腹部的衣襟上绣两排八角花,花的八支瓣造型等同,颜色一致,如八个菱形呈八方连续分布。腰上系块黑底绣花小围裙,四四方方的围裙上绣满各式色样的八角图案花纹,边缘再点缀几朵八角花,两头有彩穗飘垂,行走起彩带飘飘,煞是好看。花朵内部结构精细,或颜色跳跃、或勾边于上,单个八角花的层次、结构、造型更饱满。过山瑶衣饰上的八角花纹装饰与上述相似,花瓣内部的装饰更为细节化,每支花瓣造型由最初的线性——菱形——椭圆形步步转变,色彩由黑白、黑红单色线型组合到多色的块面、线面组合。更为新颖的是,有的八角花形式排列上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八支花瓣之间的角度开始两两贴近,四面均齐或左右对称,八方连续转为四方连续结构,力求整体与部分相统一、具象和抽象相和谐。八角花不再只是成排成列的出现,开始做为单独的个体装饰服饰,而这也是八角形纹样从线到面的造型基础转变。
3.八角“帕”饰和“饼饼花”女红。瑶族的“帕”饰图案和“饼饼花”皆是具象的八角植物、动物纹样,相较于上述八角花纹,它的图案在八角的造型基础上更多变。流行于广西金秀瑶族的“帕”饰工艺,颇具有代表性,“帕”的花纹装饰主要是花朵和叶子,主骨架是二方连续排列的正四方形图案,中心是大树花,树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绣有四朵小树花,小树花外围是松花围成的隔花,将各主花的二方连续纹样隔开,隔花自身有八个凸出的小角,但并不明显;次骨架则是在隔花外围绣对称观音手的菱形图案,八个菱形图案两两靠近与树花分布方向一致。“帕”饰图案将最初的“米”形又一次升华,造型精致纯熟,纹样面积增大,分布也更加广泛。“饼饼花”是瑶女绣花中最典型、最精美的适合、八方连续图案,它是八角图形的极大复杂化构图,其外切形多呈圆形以及方形,等同的八个方形围合着中心的圆形,八个莲花瓣形继续围绕着中心组成第二个同心圆,以此类推组成多个同心圆,每个圈上的形状必定只有八个,不多不少。图案造型方法采用的是八角线形的具象叠加法则和“母本”直接生成法则,由基本形衍生出多个造型不同却又有血缘关系的新生图案。对于其花瓣基本形瑶民有这样的传说:瑶族以犬作为图腾,它代表的是犬的耳朵,是祖先崇拜的具象化。但无论什么说法,瑶民在创造图案之际,都赋予了它特殊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理念,并结合原始文化的八角将物像的视觉认识转换成内心世界的反思。
结 语
桂北地域瑶族服饰上的八角形纹因地区、环境、工艺的差异,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构造,在原始时代混沌游离、拓展土地、流离迁徙的过程中,这些太阳光般的八角纹样给以了他们光照的温暖,然而,在当下,却成为了历史记载,保存影像的重要方法,这些纹样一起构成了瑶族服饰文化的“活化石”,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探讨。
注 释:
①磨现强:《白裤瑶服饰文化刻录的上古文明》,南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②罗伯特戈德沃特 著《现代艺术的原始主义》 殷泓 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
[1]瑶族服饰花纹图案琐谈 盘福东何英穗
[2]白裤瑶服饰文化的意义与象征 温远涛 河池学院学报 第26卷第1期
[3]白裤瑶服饰图案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乡为例 栾龙威 南宁广西艺术学院 2011
[4]瑶族服饰在图案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周飞战
[5]瑶族服饰花纹图案琐谈 盘福东 何英穗
[6]土瑶与过山瑶女性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莫碧琳 江浩贺州学院学报 第31卷第4期
注:文章为201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桂北地区瑶族传统服饰视觉元素的创新与传达》,课题编号:XYCSW201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