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

2018-06-06 16:26吕浩宾
艺海 2018年4期
关键词:歌剧

吕浩宾

〔摘 要〕中国的歌剧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在发展的几十年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的歌剧不仅仅有西洋歌剧的特点,同时它还吸收了我国戏曲、民间艺术的精华,成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歌剧艺术。因此,在研究中国歌剧艺术中,对其民族化进行探讨与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歌剧;中国歌剧;歌剧民族化

歌剧产生于意大利,并且在欧美各国盛行,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歌剧经过四百多年的传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声乐艺术以及器乐艺术的成果,再结合表演者的演技,在西方形成了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音乐艺术。中国的歌剧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在发展的几十年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的歌剧不仅仅有西洋歌剧的特点,同时它还吸取了我国戏曲、民间艺术的精华,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歌剧艺术。

从艺术本身的特点来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其艺术表现有着不同的特点。艺术的民族性就充分体现出了该地区的艺术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区别,并体现出艺术的独特性。歌剧是公共艺术当中的一个分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是却有着十分明显的民族性特征。歌剧的创作者,心系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戏曲以及民间艺术宝藏,在与我国人们的审美习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了有着中国特色的歌剧。

一、中国歌剧相关概述

(一)中国歌剧的类型

中国歌剧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类,板腔类。板腔类是传统戏曲音乐两大结构之一,其在著名歌剧《白毛女》中首次部分使用。板腔类歌剧的结构原则是充分运用节奏以及板式变化的规律,在《白毛女》之后的许多歌剧中也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板腔手法。但是直至歌剧《红霞》《江姐》才将板腔手法作为总体结构原则,全面系统应用,并且在音乐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功运用板腔体的典型则是《党的女儿》。

第二类,歌舞类。歌舞类的歌剧主要借鉴民间歌舞中载歌载舞的手法,其主要特点是音乐结构十分自由,演唱形式也较为活泼,并且其唱段也比较短小。最典型的代表歌剧是《刘三姐》。

第三类,歌曲剧类。歌曲剧类是在话剧式的戏曲结构中插进去部分歌曲的唱段,这种类型的歌剧音乐成分是比较纯粹的。在我国最早采用这种结构的是《扬子江暴风雨》。之后的许多歌剧多大大加强了音乐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发展成为歌曲结构。其典型的代表作品有《伤逝》。

(二)中国歌剧的特点

我国歌剧起步较晚,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在歌剧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努力反映出群众的生活。第二,十分重视歌剧人物音乐形象的刻画,既要使其有鲜明的形象与性格,又要使其唱腔独特,做到优美动听,感人心怀。第三,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借鉴西洋音乐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融合,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歌剧。

根据歌剧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国的歌剧还具有以下特点: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中西融合性与华夏民族的时代特征;歌剧风格多样性特征。

二、中国歌剧的民族化进程

(一)中国歌剧的雏形时期

中国歌剧的诞生一般被认为是20世纪初。是由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开始的,这也是我国歌剧的雏形时期。因此说儿童歌舞剧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雏形与基础。儿童歌舞剧中综合运用了音乐、舞蹈语言以及表演的手法,贴近儿童生活,容易使儿童接受,也是十分容易使人产生浓厚兴趣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黎锦晖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平民化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创作出普通大众都可以听懂的歌舞剧。其在创作过程中以民族语言以及我国的民间音乐为基础,然后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歌舞剧。虽然,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儿童剧在创作方法以及表演范式上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却是我国歌剧中西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中国歌剧诞生的标志。

(二)中国歌剧的拓展时期

1.新秧歌運动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群众都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的状态,为了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解放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自上而下兴起了一场文化解放运动。新秧歌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秧歌欣赏剧的方式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之所以选择秧歌作为载体,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是广大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通过新秧歌运动有力推进当时的文化建设。

虽然目前现存的秧歌剧剧本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当时秧歌剧的题材十分广泛。它涉及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学习的各个方面。例如《兄妹开荒》反映的是在大生产运动时,劳动人民勤勤恳恳,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夫妻识字》反映的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参加劳动之余,积极进行文化学习的情景。新秧歌歌剧吸收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及地方剧种的主要特点,在对其进行融合的基础之上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新歌剧。

2.“新”歌剧——《白毛女》

新歌剧《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是此时期歌剧中的代表作。歌剧《白毛女》的出现被认为是我国新歌剧的开端。歌剧《白毛女》之所以被称为新歌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新颖。《白毛女》反映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艺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宗旨。第二,形式新颖。在歌剧《白毛女》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而是在对其进行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具有民族性的创作,使其表现形式有着民族特点。第三,音乐新颖。歌剧《白毛女》中的音乐,以我国的民歌为基础,在其基础之上进行改编、扩充与创新,在演唱时还运用了管弦乐进行伴奏,其中还采用了合唱、领唱以及重唱等多种演唱方式。

3.百花齐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百花齐放思想指导下,我国歌剧出现繁荣发展的景象。此时期在歌剧的创作方面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以戏曲为基础,从传统戏曲中寻找创作灵感,此类作品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红珊瑚》。第二,以《白毛女》为榜样,吸取民族音乐中的各种音调精华,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歌剧。第三,以我国民族音乐为基础,表演形式则借鉴西洋歌剧的形式,其主要作品有《草原之歌》《阿依古丽》等。

(三)中国歌剧的振兴时期

文革时期我国的歌剧受到了严重影响,歌剧创作进入徘徊期,基本上没有新作品出现,直至1987年歌剧《原野》的出现。歌剧《原野》在音乐语言方面大胆运用具有民族性与浪漫性的创作手法,并且将多种手法融合起来,更加具有时代性与艺术性,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自此之后,中国歌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从总体上来看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歌剧的创作特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无论是歌剧的音乐、语言以及风格,还是在创作的手法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化特征。第二,在歌剧的风格、音乐语言方面,将中国的传统艺术与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达到融汇贯通。此时期代表作还有《苍原》《孙武》《阿美姑娘》《屈原》等。

三、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实践

(一)故事题材的民族化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首先体现在故事题材的民族化。我国歌剧中故事题材最具有民族特点的代表作品是《白毛女》《江姐》。《白毛女》取材于我国民间故事,十分贴近百姓的生活。《江姐》取材于共产党人为革命英勇奋斗,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战斗故事。

1940年-1942年期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着“白毛仙姑”的故事。每逢十五的晚上村民们便上山祭祀白毛仙姑,这影响了当时村中会议的召开,为了破除迷信,揭开谣传,村干部便上山抓“仙姑”。在抓到“仙姑”之后才真相大白,原来“白毛仙姑”是穷苦人民的女儿,为了躲避地主恶霸,逃到山上生活,常年来昼伏夜出,以贡品野果为食,导致头发变白。他们在救出白毛女之后,严惩了罪恶滔天的地主。这一凄美的故事,流传至陕甘宁边区之后,经过词曲作者不断地加工与修改,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之上,终于形成了歌剧《白毛女》。《白毛女》也是我国民族歌剧的丰碑。歌剧一经公演就获得了好评,尤其是其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体深入人心。是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典范。

《江姐》《刘胡兰》等歌剧取材于我国革命战争中的女性形象。她们为了革命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并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英雄事迹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打动了观众,也成为其感人至深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二)音乐风格的民族化

中国歌剧音乐民族化当中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借鉴了中国戏曲中的精华,并将其再次创作,为歌剧所用。音乐风格的戏曲化是我国歌剧在实践民族化当中的重要举措。将西洋歌剧中的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民族戏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戏曲风格唱腔以及板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我国的民族歌剧在音乐风格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首次采用戏曲风格演唱歌剧,是我国民族歌剧的代表。《小二黑结婚》的作曲家表示,这部作品有意识尝试在地方戏曲的基础之上进行新歌剧的创作。根据剧本的要求,他以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以及河南梆子与评剧为基础,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与创造,使得此歌剧有了一种新的风格。

歌劇《白毛女》是在传统戏曲河北梆子与山西梆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造,重新编排了音乐,其穿插有序,细致刻画出人物凄厉的人生变故。而我国歌剧的另一个代表作品《洪湖赤卫队》则是在楚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用的是湖北当地的音乐素材,并将花鼓戏、天门、天江等地的民间音乐同西洋音乐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感染力的民族歌剧。

(三)歌剧表演的民族化

我国歌剧在民族化的实践中,其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洋歌剧中的特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十分注重从我国传统戏曲当中吸取表演精华,例如戏曲中的“四功”“五法”等。我国民族歌剧将戏曲中虚拟的表演手法,溶入到了西洋歌剧写实的表演风格当中,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性、民族性的歌剧。

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指的是“手、眼、身、法、步”,换言之就是手势、眼神、身段以及台步等。一个优秀的歌剧表演者,不仅仅要具备过人的歌唱功底,还应当具备出色的舞台表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歌剧的表演中做到声情并茂,感染观众。

郭兰英是我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其表演的歌剧是我国民族歌剧的一座高峰。郭兰英的演唱有着十分浓郁的民族声乐特色,有着质朴、高亢以及明亮的特点。并且其演唱中有着传统戏曲的字正腔圆的特点,字中有腔,情感丰富且韵味十足。她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主人公喜儿,她根据人物的命运变化,在演唱时时而声音甜美,时而低沉灰暗。有时婉转,有时又刚烈,并且每一句都带有浓烈的情感,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在形神表演当中,郭兰英充分运用多年的戏曲舞台经验,成功塑造出了喜儿、小芹以及刘胡兰等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

结 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往来与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在歌剧的创作中还是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中,我们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的民族性对于其重要作用与意义。从我国的歌剧民族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歌剧的发展日渐成熟,并且有着独特的民族色彩,我国的歌剧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西洋歌剧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歌剧在我国民族化的实践当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经典作品,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我们应当继续坚持歌剧民族化的道路,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

参考文献:

[1] 付鹏.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J].音乐时空. 2016(03):22-23

[2] 靳玉竹.歌者的个性与形象创造——第三届中国歌剧节观剧随笔[J].歌剧. 2018(02):25-26

[3] 付鹏.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启示与前瞻[J].艺术评鉴. 2017(01):38-39

[4] 窦智,王立和.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J].北方音乐. 2018(01):41-42

[5] 韩万斋.“中国歌剧”当以民族歌剧为主体——由中国“话”与歌剧“话”说起[J]. 歌剧. 2017(12):59-60

猜你喜欢
歌剧
走进歌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