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研究的深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

2018-06-06 02:27陈碧瑜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型教学活动评价

倡导课程向儿童生活和经验回归,追求综合化,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受教育者人格整体发展,是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呼应了这股教育改革的洪流。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1],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的定位,在具体指导中常常偏于形式化,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2]。当前,提高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指导能力,提升活动课程化实施水平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步入全新阶段的关键要务。

课型研究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课程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借助它能更好地聚焦教学活动实施细节,针对性地解决活动实施问题。实践证明,课型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繁杂,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课型研究该从何入手呢?如何规范“活动”教学?如何提升活动品质,从而真正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

一、建立 “六课型”分类标准,抓住主题活动实施的“牛鼻子”,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形式,学生的主题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要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难题,就必须从每一个主题活动入手,因为每一个主题活动就是一门小型课程,一个个的主题活动组成了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一个个的“主题活动群”集结而成的课程体系,只要抓住“主题活动”这根主线,为系列活动的教学提供符合课程实施规范的指引,使之成为符合课程规范的“小型课程”,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问题。

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围绕“主题活动”这一条主线,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课程性质及其特定的活动内容、活动目标,以及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特定的活动方式,划分了在实施主题活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六个基本的教学结构和程序,形成了特定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建构起“六课型”教学体系。

“六课型”教学体系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师生开展主题活动的教学指南。由六种课型和四个要素构成:六种课型包括选题课、开题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阶段研讨课和成果展评课;每个课型中又包含“四要素”,即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指引。每种课型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活动任务、活动实施流程和应用指引,具体见图1。

“六课型”教学体系中的六种课型采取系统化的思路,形成序列化、逻辑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每种课型就是一个子系统,六个子系统构成总系统。六种课型之间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彼此相互关联,可灵活组合,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提供有效指引,使之成为符合活动发展普遍规律的逻辑进程,且能涵盖每一个主题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这能确保教学活动组织有序,扎实深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六课型”教学体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课程系统化、活动课程化、操作简单化、实施全面化、应用灵活化等特征。

二、提炼课型“四要素”,按课程规范设计与教学活动,提升活动的课程化实施水平

作为活动课程,应包含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5],这样才能实现从“活动”到“课程”的转身。

纵观课程实施现状,相当多的教学活动组织散乱,没有进行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不规范,课程要素不完备,师生“为活动而活动”,活动浅层、表面,缺乏研究性,学生缺少深度的参与与体验。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功能仅相当于一般教育功能的教育活动,类似于传统意义的“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由于“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 “综合”及“实践”的内涵被架空,课程价值无法实现。

基于此,笔者提炼出“六课型”教学体系“四要素”,如图2所示。

“四要素”为“六课型”教学体系中每一种课型的实施提供了结构上的支持和基本的保障,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在“四要素”中,“活动目标”尤为重要。“活动目标”是确定活动内容的依据,决定着“实施策略”的选择,也是活动评价的基准,是指导“评价指引”的重要参考,决定了评价方法与工具的选择与设计。“活动目标”如同路标,指引着主题活动的实施方向;既是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决定了主题活动实施的深度与广度,对活动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四要素”分别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便教利学。其中的“活动内容”和“实施策略”是教师的行动指引,“活动目标”与“评价指引”则是为学生的“学”量身定制,一改过去课型研究过于偏重于教师“教”的倾向,充分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四要素”指引师生按照课程规范操作,对主题活动进行规划与设计,能提升活动的品质,使之达至课程化水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

实践证明,课型“四要素”为实施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有力支撑“教”与“学”,使原本泛化的“活动”经过课程化设计与实施后转化为课程,有效推动课程的规范实施。

三、创建“整体+局部”的表现性评价体系,实现教与学一体化,促進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课程建构中,一定要避免没有思想地运用技术,做到不僵化、无定法。没有在正确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是毫无意义的。研究要始终紧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朝着发展学生的方向运行。[6] 在“六课型”教学体系中,不同课型的教学活动目标分别指向学生相应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对课型的评价应立足于学生,评价的核心聚焦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否有收获,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中得到相应的锻炼与发展。研究人员创建了“整体+局部”的“六课型”表现性评价体系:一是总结性全面评价方式,特指“六课型”中的“成果展评课”;二是即时性局部评价方式,指的是在每种课型中为学生设计的“评价指引”。该评价体系贯穿主题活动准备、实施、总结的各个阶段,涵盖了选题、开题、方法指导、活动策划、阶段研讨以及成果展评,秉持整体一贯的思路,关注到活动过程中的纵横结构,是延续的、综合的过程,体现了教学与评价的整体性。

下面以上两种评价方式分别进行阐述。

在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学生的各类活动成果,如活动方案、调查报告、研究成果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物化成果进行公开展示,并进行全面总结性的评价,紧扣“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课程目标,对整个主题活动方案的呈现形式、活动主题名称、活动目标、活动过程设计、活动成果与收获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让学生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分享喜悦,协作共勉,共同提升。在关注学生自身进步、个人成果获得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的态度与表现,对公共事务的态度与贡献。评价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尽量让学生关注自身“纵向的评价”,减少学生之间“横向的比较”,淡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使评价发挥正向的激励功能。

在每一种课型教学活动实施进程中,依据不同课型的活动目的,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即时局部的考查与评价。例如根据具体的活动任务,可以从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感受深刻度、能力提高度三个评价维度展开,并进行细分;把活动参与度细化为“不参加”“被动应付”“积极参与”“主动出谋划策”等具体的评价等级。鼓励学生参与制订和检查个人或小组的“评价指引”,这样有助于他们把所要达到的个人或小组的活动目标具体化。采取以上的评价措施,可以及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检视活动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的程度,检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能对活动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与改进。

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反思、进步,教师在评价中“诊断”并改进教学。教与学相长,教与学相融,有效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价值的实现。

通过建构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六课型”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其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体系上承课程理念,下联教学实践,将原本深奥、抽象的课程理念渗透在具体、可操作的“六课型”教学过程之中,课型的“四要素”为活动的课程化實施的奠定了根基,成为教与学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华.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 全球教育展望,2001(8):10.

[2]方银汇,潘洁婷. 解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J]. 当代教育论坛,2005(5)下半月:90.

[3]万伟.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展望[J]. 当代教育科学,2012(20):13.

[4]陈碧瑜. 东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课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3(7-8):36.

[5]潘洪建. 活动的回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构[J]. 教育科学研究,2017(5):55.

[6]陈碧瑜.用心用智,共建课程——东莞市以“六课型”课题研究推动课程实施的报告[J].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5(6):31.

猜你喜欢
课型教学活动评价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