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当今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阅读测试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它是全球范围进行的一项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PISA阅读素养测评框架主要包括3个主要特征:文本(texts)、认知(aspects)和情境(situations)。其中,測试文本包括连续性文本,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操作指南、文件、记录等;非连续性文本,如图和图形、表格、地图、表、信息单、广告、收据、证书等。PISA阅读测试运用不同文体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借鉴PISA阅读测试的理念,观照我们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笔者以为,小学阅读教学亟需加强文体意识,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金振邦教授在《文体学》一书中指出,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同的文体,其写作的目的、语言、结构、表达等有各自的模式和特点,因此,读者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直接关系到对文本信息的整体把握、分析概括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可见文体意识的培养对阅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笔者曾对小学三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阅读测试,其中有一篇测试题文本《我多大了》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用第一人称“我”写地球去询问蜉蝣、大猩猩、海龟、龙血树、化石、放射性元素铀等事物,从而告诉读者地球的年龄。其中一道测试题目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
A. 告诉我们关于各种事物的年龄
B. 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年龄
C. 告诉我们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D. 告诉我们要保护好地球
该题答题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抽样的128份试卷,选“C.告诉我们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的有59.38%,而选“B.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年龄”的只有21.09%。该文本的内容并不难,但大部分学生却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题,这与学生不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目的有直接的关系。而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活化石》一文,三年级也学习了《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一组说明文单元。
综观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文体意识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
1. 人文主题的编写体例,过于“淡化”了文体
201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文体有: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叙事性作品、说明性作品、议论性作品、诗歌、非连续性文体、简单的应用文等。除了“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选入的课文的确有多种文体。但是,教材的编写体例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因此就出现了在一个单元内编入了各种文体的文章。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为例,三至六年级在教材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样的编写体例,导致了教学中因重视“主题”而忽略“文体”,最终导致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缺失。
2.“千课一面”的阅读教学,缺失了文体意识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初步提出了对文体的一些教学目标要求,如第三学段对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等不同文体提出了教学的目标。但这些目标要求还比较笼统。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重视文体。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五年级下册)和《跨越百年的美丽》(六年级下册)都是“写人”的文章,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动作细节描写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物传记,语言准确严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人物品质深刻感人。文体不同,叙述角度、语言风格截然不同。而我们许多教师都只是把它们作为一般的写人记叙文来进行教学,对语句的品析较为零碎,缺乏基于文体特点的整体把握,从而忽略了对作品语言风格、主题情感的理解与赏析。
“导入,揭示课题——初读,整体感知——细读,品词析句”是当前普遍的阅读教学模式。虽然在具体的品读感悟中,各个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所不同,但这种“千课一面”的教学,往往重在讲解内容,重在情感朗读,而严重缺失了文体意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体意识,并不是要具体、系统地讲解文体知识,而是在引导品读其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方式时,简要、适当地介绍并渗透不同文体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规定性”,从而培养阅读的自觉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1. 关注不同文体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图
不同的文体,其写作的目的是不同的。了解一些文体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图,有助于阅读时透过文字表面,直接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基本的情感。如寓言,通常是通过拟人化的故事来讲道理,表达寓意是其写作目的。阅读寓言这一类文体必须理解文本所蕴含的道理,“理解寓意”是阅读的关键。童话是运用丰富的想象以及拟人、夸张和象征的手法来编织故事,写作目的是通过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展开想象”是阅读的关键。说明文则是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和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说明一定的事理。写作目的不同,文体就不同,明确这一点,学生在阅读时的思路会更清晰,更容易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关注不同文体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图,能提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2. 关注不同文体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
记叙文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议论文则以提出论点再加以论证为写作常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两篇课文的标题似乎都在表达一种观点,文章也分别都写了三件事情,但文体不同,其篇章结构就呈现不同的特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三件事情,最后感悟出一个道理。此类记叙文如《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其篇章结构基本是“故事+感悟”,故事的叙述生动具体,因此在阅读时,先概括故事内容,再找出感悟的语句,即可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首先是提出了观点,然后列举了三个事例加以论证,三个事例是独立的,事例的叙述简明扼要,重点在于议论。小学教材里议论文体不多,还有一篇《为人民服务》,阅读此类文章,要引导学生在文章开头、过渡、结尾等段落中找到作者的主要观点,在叙事中找到议论的语句,才能读懂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整体概括、分析理解能力。
3. 关注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特点
《山中访友》是散文,形散神聚,抒情色彩浓厚。“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抓住这种饱含情感色彩的语言,就能解释作者对山中“老朋友”的真挚情感。区别于散文的心灵独白,说明性文章则注重读者。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经常运用一些提问的句式。比如《只有一个地球》:“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抓住这些提问的语句,就能把握文本要说明的核心内容了。同样是说明文,常识性说明文多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语言准确、平实;文艺性说明文则常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有趣。关注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特点,能提升阅读的评价欣赏能力。
4. 关注不同文体的特殊表达方式
在阅读中关注不同文体的特殊表达方式,能让学生在评价与赏析文本的主题、形象、表达等方面有独到的体会与认识,提升评价赏析能力。小说在小学教科书中占有一些篇幅。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注重情节的推进与环境的描写。《桥》一文是小说,文中开头对洪水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渲染环境,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起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作为修辞手法来学习,就不利于解释人物形象。《桥》的悬念设计,是小说文体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出人意料的结果,更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两个手指头的细节刻画,出现了多次,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深刻揭示出严监生的吝啬。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诗歌讲究韵律,多用反复、对仗等手法;神话想象神奇,多用夸张手法。
关注不同文体的特点,加强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渗透文体知识,有利于改变“千课一面”的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更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动性,提升感知、分析、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PISA视野下发展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YQJK02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