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成,聂芳
肝脏是人类机体中各种重要脏器之一,由于肝脏在功能上具有解毒、合成、代谢以及分泌等作用,因此其对人体的正常运转是非常重要的[1]。当肝脏受到酒精、药物等因素过多的影响,将会对脏器造成极大的损伤,进而使大量肝细胞被杀死,从而致使肝脏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出现异常障碍或失代偿,最终导致人类机体产生肝性脑病、凝血机制障碍、黄疸以及腹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症候群,医学工作者根据上述表现症状将其称为肝衰竭[2]。肝衰竭的病情发展非常迅速且十分凶险,加之其产生的并发症比较多,从而使该病的患者的病死率极高。肝衰竭是一种能够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所以及时对肝衰竭患者实施快速有效的诊治是十分有必要的[3]。基于此,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均有针对肝衰竭的发病原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比较多的
研究,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年龄因素,尤其是年龄正处于40岁以上的患者,其预后情况会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差,并且女性患者的预后较男性患者会比较好[4]。在临床中病情凶险的并发症是直接致使肝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这几种病症的引发均能够直接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5]。基于此,为了能够显著提升慢性肝衰竭的预后,本文将以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因和预后危险影响因素为主要论述点进行分析、总结,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1.1 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抽样法的原则选用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慢性肝衰竭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析慢性肝衰竭患者具体的发病原因,同时根据全部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进行分组解析,将48例存活的患者归入观察组,而32例死亡的患者纳进对照组。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0.23±3.49)岁。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0.35±3.27)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慢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参照[6]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12年共同制定以及颁布的《肝衰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已经明确诊断为慢性肝衰竭的患者;②精神功能正常,能够进行语言交流的患者;③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或>72岁的患者;②肺肾脑等重要器官以及内分泌、造血系统伴随有病情十分凶险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③确诊为肝癌或伴随有其他恶性肿瘤存在有肝脏转移的患者;④伴随有肺结核、艾滋病等严重传染病的患者;⑤因合并有其他病症,必须要接受长时间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⑥正处于妊娠或哺乳阶段的患者。
1.4 方法 本研究80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血浆置换治疗。常规治疗:给予患者进行注射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护肝药物,为确保患者营养的充足,可让其服用适当维生素,并且采取思美泰(意大利雅培制药,国药准字H20110459)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0667)等治疗药物进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再进行输注新鲜冷冻血浆以及注射清蛋白等治疗,存在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显示阳性的患者可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为其进行治疗。血浆置换治疗:本次采取的治疗仪器为WLXEX-888型的血液净化装置。开始治疗前,将仪器的初始血液流速设置在1.2~1.6 m1/(kg·min)、PE的初始速度设置在10~20 ml/min,持续置换时长保持在5 h左右,采取的同型异体血浆置换剂量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设置一般在2 000~3 000 ml。接下来,为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现象,护理人员必须要对人工肝室实施高规格的室内消毒措施,并且根据外界的温差情况,将人工肝室的温度调控适当的数值,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如仰卧位。在患者实施单针股静脉留置,同时将双腔导管与心电监护仪并连一起,从而能够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检测,护理人员也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具体的变化情况,并且记录患者每个小时的变化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评估患者脉压、症状的变化情况。治疗前,给予患者进行注射肝素钠,以此能够对其血液产生抗凝作用,并使用非那根(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490)为患者进行肌肉注射,防止其在治疗中出现过敏现象。治疗时,医生可结合患者症状具体的表现程度,每隔1 h就重新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加用适量的肝素钠或不加,以此来提升疗效,当患者进行置换1 000 ml容量的血浆时,可使用浓度为10%的l0 ml葡萄糖酸钙对其进行营养补给。治疗完成后,选取肝素对双腔导管实施封管留用,并且按照患者在治疗中使用的肝素钠剂量,使其服用对应含量的鱼精蛋白。同时治疗前后,护理人员必须要抽取患者适量的血液标本输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1周实施2次,病情程度十分严重的患者可1天检测1次,直到肝功能指标维持在正常水平内。
1.5 观察项目 根据全部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进行分组解析,将48例存活的患者归入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出院随访6个月后仍存活,而32例死亡的患者纳进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为住院期间死亡或放弃治疗出院以电话方式随访6个月内因病情未能有效控制而病死的患者。全面收集这80例患者临床检测资料、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是否存在有肝硬化病史、是否伴随有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其他并发症,对上述情况进行评析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发病原因和预后危险影响因素。
1.6 相关定义和标准[7]①肝硬化诊断标准:由慢性肝病并发肝功能异常损伤以及腹水、脾大、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症状,经使用彩超、CT影像学检查、穿刺活检等检测方式后明确诊断为肝硬化;②根据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于2010年制定的相应诊断标准进行判断自身免疫性肝炎;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对应2011年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标准;④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对应2004颁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有关标准进行确诊;⑤酒精性肝病诊断对应2010颁布《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由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二者联合制定)中的有关标准进行确诊;⑥肝性脑病诊断根据《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共同制定)中的有关标准进行确诊。
1.7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发病原因 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为71.25%,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病率为8.75%,酒精性肝病发病率为11.25%,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率为2.50%,其他因素的发病率为6.25%。由此可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发病的3个主要因素,见表1。
表1 8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发病原因Table 1 The etiology of 80 cases of chronic liver failure
2.2 影响慢性肝衰竭预后的因素 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年龄≥50岁、肝硬化、肝病性脑病等患者的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n(%)]
慢性肝衰竭是随着慢性肝病的病情变化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会使人的肝功能出现进行性减退或者是发生失代偿现象,最终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肾衰竭、感染以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在临床中这些并发症均是常见的危重症,治疗难度比较高,加之现阶段仍未研发出直接有效的治疗药物[8]。所以,采取高效积极的治疗,精准的分析出慢性肝衰竭患者发病原因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能够为该病的医治提供一定的帮助[9]。至今在我国肝衰竭的发病率上,慢性肝衰竭仍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分型,其发病的概率可高达85%左右,且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发病率是最高的。据相关研究显示[10],在乙肝病毒临床治疗中,乙肝病毒感染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酒精类型的肝毒性物质则是次要原因,此类研究理论与本研究的发病原因是相同的。所以,采取对应措施强力控制病毒性肝炎四处分散传播以及禁止酗酒是避免慢性肝衰竭发病的关键性措施[11]。
在本研究中可知,观察组年龄在50以上的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看出年龄因素是影响慢性肝衰竭患者治疗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患者的年龄越大,其机体内部的各个重要器官的功能就会越差,防御能力和肝细胞的增殖能力也整体比较差,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患者非常容易病发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的预后未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12]。所以,这种疾病患者的病死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的强弱则是影响其预后最主要、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若是住院患者伴随有十分严重的肝脏硬化,其血清清蛋白数目就会大量降低,并且还会致使脂类代谢发生异常障碍,最终对门脉位置的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致使肝细胞由于发生缺氧以及摄入的营养不足现象而大量坏死[13]。所以在肝硬化患者中,其慢性肝衰竭发病的概率以及恶化的几率是非常高的。而由结果2.2可知,观察组患者肝硬化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示肝硬化于慢性肝衰竭的预后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肝衰竭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病情出现恶化的现象就会致使患者同时并发多种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患者一旦并发这些并发症的其中之一均会极大地影响到慢性肝衰竭临床治疗的预后[14-15]。由结果2.2可知,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年龄≥50岁、肝硬化、肝病性脑病等患者的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从这一研究结果可知上述并发症均能够影响到患者疾病治疗的预后。所以,在给予慢性肝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能够及时为患者实施有效治疗。
综上所述,致使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因的主要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史两个因素,而能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干扰的主要有年龄50岁以上、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合并肝性脑病、肝硬化基础、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多种因素。而及时发现、及时诊断以及及时治疗是进行防治慢性肝衰竭的发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
[1] 张霖,赵明敬,赵威.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262-264.
[2] 罗开忠,曹伟,雷建华,等.慢性肝衰竭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腹水培养及病原菌耐药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97-99.
[3] 毛德文,唐农,陈月桥,等.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25(2):74-76.
[4] 鲁旭,韩涛,李莹,等.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与MELD评分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5,55(27):1-3.
[5] 黄乐珍,刘亮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19-121.
[6] 宋立文,李谦,刘欢,等.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在评价慢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效果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14,42(5):466-469.
[7] 杨春,陈文,吴刚,等.肝源性糖尿病对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2):5036-5040.
[8] 王全楚,张凌云,王东琳.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22-24.
[9] 倪春红,任婕,程井军,等.赤芍承气汤联合多头耳穴电脉冲刺激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6):82-84.
[10]王莹,赵红阳.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Th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8):1323-1324.
[11]王莹,赵红阳.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0):1693-1695.
[12]王雅君,赵红阳.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IL-18、N0水平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0):1735-1737.
[13]冀文丽,王勤英.药物性肝衰竭34例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6):835-836.
[14]郑明节,周耘,吕小琴.仙灵骨葆胶囊与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合用致肝衰竭1例[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8):507-508.
[15]管彩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功能衰竭的实验室指标对临床预后的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8):77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