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公共图书馆网站的视觉比较

2018-06-06 08:42张劼圻赵柯然
图书馆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研究

张劼圻,赵柯然

0 引言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霸权的时代,它昭示了一个从语言主因型文化向图像主因型文化的深刻转型,其具体体现为当代文化的符号生产、流通和消费均呈现出一种图像中心的模式[1]。这种情况下,已经有图书馆员认识到了图片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关于“读图时代”的图书馆应对之策[2-3]。目前围绕中美两国图书馆开展的比较研究大多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基础,但是在“读图时代”下,图片已然成为记录图书馆历史现状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学术研究和实际环境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脱节。

随着图书馆虚拟空间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图书馆网站成为图书馆的重要门户之一,基于此,笔者选取中美两国的四家公共图书馆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视觉研究的方法,对这四家网站中出现的图片进行比较,试图通过不同图书馆对待图片的态度及不同图片对图书馆状况的反映,结合图书馆特色,探索中美图书馆文化上的异同。

1 研究现状

视觉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近年来也得到了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关注,有不少学者在对视觉研究方法的引进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UCLA信息研究系的Hartel为了研究美食家的信息行为,对20位美食家日常生活中与信息相关的行为和空间进行了拍摄,并对拍摄的图片进行了整理分析,希望能够得到人们在休闲活动中信息行为的意义和规律[4]。M arshall等人则采用了“照片调查”(photo-survey)的方法,对罗切斯特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民族志研究,观察他们在图书馆中的信息行为,希望能够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为学术服务[5]。M cKenzie等人同样地采用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四位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常见信息工具(比如日历、清单)的使用进行了拍摄,来研究个人信息记录[6]。Huck等人则采用采访结合拍摄的研究方法,调查了非营利组织(一家志愿自行车修理店)的知识管理状况[7]。此类研究普遍都是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直接引进,将拍摄作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数据搜集方法,拍摄主动权掌握在研究者手中,图像的产生与选择都由研究者决定。

另一类研究是在研究者的主导下,把图像生产的权利移交给研究对象。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位图书馆员采用“相片日记”(photo dairies)的方法让学生用相片记录了他们信息寻求的过程,帮助图书馆改善自身的服务与系统[8]。德国图书馆学者Keller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本科生的阅读习惯[9]。除了相片,绘画也是研究对象可以提供的素材之一,Denham在1993年以此方法来探究青少年对电脑的认识[10]。

从以上列举的研究来看,图书馆情报学领域已经有学者认识到了视觉研究的意义,并且把它应用到了研究中,不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但是,在视觉研究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即收集已经存在的历史图片进行研究分析,Arreola等人就把明信片作为研究城市地貌的重要素材[11],这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中较为罕见。在这个图像生产量巨大而获取又异常简便的时代,对已存在的图像进行视觉研究应当引起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关注。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设计

视觉在人类所有感官中占据优先的位置,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多时候都依赖于我们的眼睛。视网膜呈现图像通过神经转递给大脑,大脑再作处理形成比图像本身更加丰富的东西。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最初都是通过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甚至有人认为文字的出现就是为了解释图像。哲学家维兰·傅拉瑟就曾在文章中以美素不达米亚出土的楔形文字为例论证“书写的原初目的是促进对图像的破译”[12]。视觉的优先级地位在我们的语言中也留下了痕迹,不论是英文的“Isee……”,还是中文的“在我看来……”,“看”这个词已经不再局限于眼睛的活动而近似等同于大脑的活动。不过,正是因为视觉的作用实在是过于普遍,以至于我们渐渐把它和与它相关的思考当成了理所当然。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社会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了“语言的研究”,图像不再是文字解释、说明、讲述的对象,而降格为对文字的辅助[13]。

欣慰的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之中,随着图像对文字革命的发起,学者们重新开始对视觉研究产生了热情,与视觉研究相关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已经十分常见[14],同时社会学领域的视觉研究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从根本上来说,视觉研究主要回答三类问题:(1)图片本身的内容是什么;(2)谁、何时、出于何种目的生产或制作了它;(3)其他人是怎样获得、理解这些图片的[15]。根据不同的图像来源,视觉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对已存在图像的研究和对研究者生产图像的研究。具体到不同的研究,以上三类问题有时候是不言自明的,比如当研究者自己生产图像时,第二类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答,而对于已存在的图像,其生产或制作可能就是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公共图书馆网站上的图片,根据图片来源可归类为对已存在图片的研究,这些图片都来自特定机构,具有明确的生产者和生产发布时间。本研究试图回答公共图书馆网站上的图片内容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进而分析中美公共图书馆网站的图片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早在2000年有学者指出,基于计算机的交流(com puter-m ediated comm unications,CMCs)是一种混合了口头和书面两种交流方式特点的对话。他们认为对CMCs的研究仍然是一种基于文本的研究,不过同时也预测了图像将会深刻地影响这种交流方式[16]。本研究希望能跳出过往研究中对文本关注的窠臼,尝试对目前在网络交流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图片进行探索分析。

2.2 研究步骤

目前业界关于对网站进行视觉研究的方法策略已有较为成熟的模式,Luc Pauw els[17]所写的《将网站视为社会文化表达来进行研究》一文中就有着较为详尽的说明,本文不再赘述。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图片收集。首先选定样本图书馆。一般情况下,大都市公共图书馆办馆理念较为先进,对网站建设也更为重视,比较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最高水平。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中美两国各两家公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和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作为收集图片的来源。其次进行图片抓取。本研究选择了操作比较简单的AllPicDow nloader软件,可以实现对某个网站所有图片的抓取。实际操作时(抓取时间:2016年10月17日),本研究将抓取深度设定为“3”,像素设定为大于“100*100”,也就是说本研究的样本图片仅包括用户从首页开始点开网站链接3次以内所能抵达的全部网页上的像素大于“100*100”的图片。将抓取深度设定为三层,主要出于以下两个考虑:第一,如果抓取全部图片,数量在5万张以上,超出了个人研究者所能处理的能力范围;第二,用户在浏览网站时深度一般不会太深,过多的样本只会模糊研究的焦点。对像素的限制主要是因为过小的图片一般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很有可能只是一些按钮的图标。

(2)图片处理。这里的图片处理主要是指对抓取的图片进行分类。首先将所抓取的图片分为照片和非照片两类,非照片主要包括文字和图案,而照片则是指根据其内容进行分类。照片的分类体系见图1。

图1 照片分类体系

(3)视觉分析。本研究的视觉分析部分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四家公共图书馆网站的首页进行视觉分析。首页是一个网站最重要的部分,是网站风格最集中的表现,也是对网站浏览者来说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出现在首页的图片一般都是在图书馆看来最有宣传价值的图片。因此,对首页进行单独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第二部分就是基于步骤(2)的分类进行图片内容分析,包括对两国四家图书馆网站图片的具体内容、不同内容的表现形式等。

3 研究结果

3.1 样本概况

通过AllPicDow nloader对四家公共图书馆网站的图片抓取,共收集了3367张图片,约324MB。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见,纽约公共图书馆在图片数量和图片大小上都远远高于其他三家图书馆,而首都图书馆则远远低于其他三家图书馆。不同类型的图片在不同图书馆网站所占比重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在图片总数上超过其他三家图书馆的部分,主要是集中在非人物照片这一类,关于这一点下文会进行具体分析。

当我们这样回应生命的课堂时,可能无法为教师提供一种技巧、策略,因为这种技巧或策略必须是在情境中激发出来的。教师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所有的回应都是有限的,受限于他的学识、技巧。比如,新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能会被恐惧占据,无法做出回应,当他直面这一情况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回应。所以,在有生命的课堂,有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也有教师对自己的回应,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但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忽略自己,没有在课堂把自己当成一个真实的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丰富的人,教师没有完全投入课堂。

表1 四家图书馆网站图片数量表

3.2 首页比较分析

首页是一个网站最重要的页面,最能反映出这个网站的设计理念,因此,对四家图书馆首页(见图2)进行专门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也证明,四家图书馆网站的首页非常能够代表两个国家的图书馆在处理图片时的态度。首先,我们对比美国的两家图书馆,发现这两家图书馆的首页风格十分接近,从布局到字体都几乎一样。最大的特点是网页主体部分的所有链接都配有图片,而且从面积上图片的占比非常高。其次,对比国内两家图书馆,我们发现这两家图书馆网站首页的风格也比较接近,都是采用比较传统的上中下三段式结构,布局上显得非常整齐,字体也都是较多采用传统的宋体和黑体。

图2 四家图书馆网站首页

将这四家图书馆按照国别进行比较,可看出明显的差异:(1)在图片的占比方面,不论是图片数量、图片面积还是图片所传递出的信息量,美国图书馆首页都远多于中国图书馆首页。特别是美国图书馆网站主页上,主体部分的链接大多是以图片的形式给出的,这一点和国内图书馆首页差别较为明显。(2)在布局方面,美国这两家图书馆首页主体部分图片分为多列自上而下自然排列,并没有考虑对齐的问题,完全是围绕着图片进行的一种排布方式;而国内图书馆网站的首页由于基本以文字为主,所以显得特别的整齐。(3)国内两家图书馆首页似乎并没有考虑是否与屏幕分辨率兼容的问题,首页两边都空出了比较大的空白部分。而美国两家图书馆首页都没有出现这个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美国这两家图书馆的首页主要采用以图片为主的设计风格,完全突出图片,而国内则是以文字为主。而且,两国图书馆似乎在对首页的定位问题上存在一些认知差异,美国的这两家图书馆首先是把网站首页视为一个宣传自身的平台,而上海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则是把其首页作为自身资源的导航。

3.3 图片构成分析

3.3.1 图片内容分布

四家图书馆不仅仅在图片的数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内容分布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过于粗糙的分类在这样的研究中没有太大意义,因此,笔者根据统计后的具体情况,挑选了各个图书馆比较有特色的图片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1)书封。虽然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但是纸质资源,特别是纸本图书对公共图书馆依然重要。这一点从图书馆网站图书封面图片的数量就可以看出。纽约公共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显然在对图书封面的重视程度上更胜一筹。两家图书馆都有专门介绍本馆图书的栏目,比如“新书介绍”以及多种按主题介绍图书的页面。在四家图书馆网站的资源类图片中,书的封面都是数量最多的。可见图书馆依然将图书视作其面向用户最重要的资源。

(2)人物。在四家图书馆的网站中,人物类图片的占比都不是很高,比例最高的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网站人物类图片大概也只占到1/4,而最低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占比只有6%。而且四家图书馆有个共同点,即作为图书馆这个空间内最常见的两类人——馆员和用户的图片都不是很多。四家图书馆图片中出现最多的人物类型也比较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作者(常常和书的介绍放在一起)、来图书馆参加活动的嘉宾(包括作家、演员、领导以及其他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历史人物。比较特别的是上海图书馆,由于其网站全称是“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因此其网站似乎还承担着一些机关网站的职责,出现了比较多的会议照片和参会人员留影。四家图书馆中,只有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用户和馆员的照片超过人物类照片数量的一半,主要是因为该馆较多地开展了以图书馆用户作为主要参与者的活动,例如图书馆组织了青少年绘画比赛以及利用图书馆空间举行的一些其他活动;而且芝加哥图书馆还曾邀请不同群体的普通用户为其形象代言,拍摄了一系列宣传照片(见图3)。

图3 芝加哥图书馆宣传照

(3)建筑。建筑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于图书馆印象的主要载体,最好的证明就是在图片搜索引擎中搜索图书馆,出现在前列的一定都是图书馆的建筑。很多图书馆都把本馆的建筑外观或者建筑的一部分当成了自身图书馆的标志,因此在图书馆网站中出现图书馆的建筑也就不足为奇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网站建筑类型的照片数量仍居四馆的首位,其中一个原因是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系统涵盖整个芝加哥的80家分馆,每一家分馆在其官方网站上都有一张该馆的建筑照片。另外,考虑到芝加哥建筑学派历史悠久,芝加哥这座城市著名建筑林立,该公共图书馆网站的非图书馆建筑照片数量多也不足为奇。再结合这个网站上众多的芝加哥风景和美食图片,该图书馆融入其所在城市的态度更加明显。其他三家图书馆至少从网站图片上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反映出这一点。

(4)标志和读者卡。四家图书馆都有自己的标志,从标志的显著性、相关性和曝光度上来看,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标志略优于其他三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标志是一头狮子的侧面,到过该公共图书馆的人,一定会对其门口的那对石狮子雕像印象深刻。有关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各类资料上都会出现这个标志,这一点从该馆的网站上就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标志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以独立图片出现的。相比而言,上海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虽然也都有自己的标志,但是大部分都出现在其他图片的一角,而且上海图书馆的标志很难让普通用户将其和所代表的图书馆联系起来。此外,读者卡也是图书馆重要标志,是用户身份的象征。通过读者卡在纽约和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网站上出现的次数和场合可以看出,这两家图书馆充分利用了读者卡增加用户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反观我国的两家图书馆,只有在介绍如何办卡时,才会出现读者卡的照片。图书馆网站标志和读者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明显体现出了不同图书馆在品牌意识上的差异。

(5)二维码和App。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和App已经成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看见的东西,出乎意料的是该类图片竟然是两国公共图书馆网站最明显的差异之一,尤其是二维码。根据笔者抓取的网页图片,我国的两家图书馆在多个网页中加入了二维码,而美国图书馆的网站没有出现二维码。不仅如此,我国的两家图书馆还有专门的页面介绍该馆的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但是在美国这两家图书馆的网页上只找到了一张与App有关的图片。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美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是72%,而中国是58%[18],美国智能手机普及率高中国,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公共图书馆在二维码和App使用上的差异并不是由技术造成的,而是中美两国科技文化和商业文化差异在公共图书馆的体现。

(6)纪念品。纽约公共图书馆较其他馆多出的图片大多可归为此类。在这次笔者调研的范围内,该馆是唯一一家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了商店,并且把所有产品都发布在网站上的图书馆,因此这部分图片的数量非常多。从文具、服饰、箱包、首饰、餐具到各种纪念品,商品类型五花八门,十分丰富。其纪念品图案和设计上基本都围绕四个主题:狮子标志、图书馆特色(比如卡片目录,藏书章等等)、纽约城市地标和几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纽约公共图书馆在商业开发上的力度、周边商品的设计和对自身品牌的宣传值得其他公共图书馆学习借鉴。

(7)其他。其他部分主要包括从传统的角度看似与图书馆没有直接关系的图片。如果除去纪念品,那么芝加哥公共图书馆这一类型图片的数量将遥遥领先于其他三家图书馆。强调传统角度是因为现在的很多图书馆都已经开始提供一些传统图书馆不可能提供的服务,比如说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就为青少年用户专门设置了乐高玩具区,因此有许多照片都是关于乐高玩具的。而该馆其他类图片如此之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在网站上设有馆员的博客区,和世界上大部分博客相似,这里发布了大量的美景和美食图片,这又一次体现出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融入到其所在社区生活的特色。

表2 四家图书馆各类型图片数量 (单位:张)

3.3.2 中国图书馆特有图片

在对所有图片进行分类时,国内两家图书馆网站上的一些图片给笔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因为这两家图书馆网站上经常出现文字和多种图像混合在一张图片上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美国两家图书馆中几乎没有。以一张在上海图书馆网站上抓取的图片(见图4)为例,图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元素,包括文字“阅读,从图书馆出发”、蓝天白云热气球背景、一本翻开的书;书上有图书馆建筑图案——上海图书馆、图书馆标志、彩虹、植物;天际线上零散分布着若干上海市地标建筑。

从构图来看,文字明显处于主要地位,其他元素处于辅助地位。从寓意来看,图中心位置翻开的书对应文字中的“阅读”,图书馆建筑和图书馆标志对应文字中的“图书馆”,热气球则对应了“出发”,天际线上的地标则体现了地方特色。笔者认为,文字配合图片可以很好地表达内涵,但是以这张图片为代表的一系列图片文字部分都比较突出,而图案如果不仔细看甚至无法被识别,这仍然反映出“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观念。在美国的两家图书馆网站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以图片作为文字背景的搭配。

图4 上海图书馆网站图片

3.4 同类型图片比较

相同主题、相同内容的图片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对这种呈现方式的分析是视觉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内容。在本研究中,对同类型图片的不同呈现方式之比较也能体现两国图书馆在文化上的差异。本文选取差异最显著的人物类图片,特别是图书馆用户的图片进行比较。

从总体上看,两国四家公共图书馆网站上的人物图片都是以单人图片数量最多,国内主要是以到馆参加活动的嘉宾为主,而美国除了嘉宾,还有很多历史人物、馆员标准工作照和当地名人等内容。首都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网站上的多人(3人以上)合照则明显较多,特别是某个活动的全体人员合照较为常见,而这种类型的照片在美国的两家图书馆网站上很难看到。

从数量上看,我国图书馆网站人物图片略少一些,且很多时候并不以突出人物为目的。我们结合这些图片所在网页的文字,就可以发现这些照片主要是为了展示图书馆的某个区域或者某项展览时把读者一并拍了进去,真正把读者作为拍摄对象的情况并不多。而美国两家图书馆网站上的人物图片基本上都是以读者作为核心拍摄对象,照片的焦点基本都在读者。

从内容上看,美国图书馆网站上的用户图片大多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这在国内图书馆的网站上很少见。以图5、图6为例,图5是芝加哥图书馆网站的一张图片,这些青少年占据了图片的大部分,他们也许是同学或者朋友,大家靠的很近,而且其中有三人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同一件事物上。而图6的图片来自首都图书馆网站,这两位用户在图片中看来基本上是独立的,并没有什么交流,只是在各自阅读不同的材料。仔细观察图5,可以看到图中有一位青少年正在玩着掌上游戏机,像这样在图书馆做着和阅读无关之事的照片在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网站上比比皆是,而国内两家图书馆则几乎没有,这也多少反映出在我国,图书馆里应该保持安静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

图5 芝加哥图书馆用户

图6 首都图书馆用户

4 结语

通过对中美两国四家公共图书馆网站图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从图片数量上看,不同图书馆图片数量各异,纽约公共图书馆图片总量远高于其他图书馆;从网站首页看,美国两家图书馆均采用以图片为主的设计风格,而我国则是以文字为主;两国在首页定位认识上存在差异,美国公共图书馆将其网站首页视为宣传自身的平台,而我国多视为自身资源的导航;从图片内容分布看,不同类型的图片所占比重差异较大,且与图书馆特色风格紧密结合;从呈现方式上看(以人物类图片为代表),美国公共图书馆重视读者及读者个人互动情况的呈现,国内公共图书馆更倾向人物集体和活动整体情况的记录。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美两国图书馆网站对待图片的不同态度和图书馆文化上的差异。整体上看,美国公共图书馆网站显然把图片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不仅仅是把图片看作

猜你喜欢
图书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图书馆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