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霞
新峰墓地位于河南省许昌市所辖的禹州市梁北镇苏王口村和郭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掘项目之一。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许昌市文物工作队(今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对此地进行发掘,共清理出战国至清代的墓葬551座,其中505座为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墓葬。汉代墓葬中共出土陶灶11件,这些陶灶囊括了许昌地区发现的所有陶灶类型。本文对新峰墓地出土陶灶的类型、地域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民以食为天”,自从先民们懂得了火的保存和使用,饮食就逐步以熟食为主,并因此产生了早期的灶。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现最早的陶灶是仰韶时期的。到了秦汉时期,受“鬼犹求食”和“事死如生”社会习俗的影响,人们开始把现实生活中的灶缩小,做成陶灶模型明器,陪葬到墓中。这些陶灶模型,常与陶井、陶仓等模型成组出土[1]。
作为随葬品的陶灶,形制上有长方形、方形、马蹄形、圆形、船形、曲尺形等;从胎质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红陶、黑陶、绿釉红陶、黄釉红陶、绛釉红陶等;灶门有方形和拱形;釜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以至多眼[2]。新峰墓地出土的陶灶主要有圆形、长方形、马蹄形三种类型。
A型。为圆形陶灶,依据器物造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Aa型。红褐色釉,灶体比较矮,胎质为泥质红胎。标本M2:17,口径18.4厘米,底径14.8厘米,高8厘米。(图一-1)
Ab型。红褐色釉,灶上置釜。灶的体形比Aa型小,胎质为泥质红胎,灶的造型为敞口,方唇,斜壁,无底,一面开不落地的拱形火门。釜为敛口,圆唇,短溜肩,宽棱,弧形腹,平底。釜的宽棱正好坐于灶沿之上。标本M18:8,釜口径8厘米,腹径12厘米,深7.2厘米。灶口径15.6厘米。(图一-2)
Ac型。深褐色釉,灶上置釜。灶体较高,造型与Ab型相同。釜为敛口,方唇,长溜肩,宽棱,弧形腹,平底。标本M10:71,灶高12.6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12.4厘米。(图一-3)
B型。为长方形陶灶,灶体窄长,灶底中空。依据挡墙、火眼、纹饰等变化分为四个亚型。
Ba型。釜、灶分体。胎质为泥质灰陶。灶体高大,灶面为素面,单火眼,灶前有拱形落地火门,尾部有高大的两坡面覆瓦垄顶的挡墙,无烟囱。标本M10:69,灶长27.8厘米,宽19.6厘米,高11.4厘米。(图二-1)
Bb型。釜、灶连体。胎质为泥质灰陶。灶体较小。灶面单火眼,四周模印倒扣的耳杯、碗、盘、勺类。釜为敞口,圜底。灶前开方形落地火门,灶门上端有小方形的遮烟檐,灶尾部有烟囱,烟囱饰方格状纹。标本M90:13。灶长22.2厘米,宽13.2厘米,釜口径6.8厘米,高6.5厘米。(图二-2)M139出土有相同造型的灶(M139:11)。
Bc型。釜、灶连体。泥质红胎。表面通体施绿釉。灶面为双火眼,模印有鱼、龟、火钩等纹饰。双釜是前后置,釜为敛口,小饼足。灶前开拱形落地火门,灶门上方有小方形遮烟檐,尾部有曲尺形矮挡墙,挡墙上有模印的烟囱。标本M127:16,灶长23.6厘米,宽14.6厘米,高11.3厘米。(图二-3)
Bd型。釜、灶连体。泥质灰陶。灶面双火眼,边缘饰菱形纹。釜为敛口,圜底。灶前开有方形落地火门,后端有烟囱。标本M152:4,灶长21.4厘米,宽12.6-13.2厘米,高9.2厘米。(图二-4)
C型。为马蹄形陶灶。泥质红胎,灶面通体施红褐釉。釜、灶连体。火门一端方形,其余三面呈弧形。灶面单火眼,模印有鳖、鱼、小刀、钩、盘和食物等,鱼头朝向釜,灶边沿饰网格、三角纹。灶尾还有一条鱼,鱼眼凸出的地方为烟囱。灶前开拱形落地火门,灶门两侧模印站姿的炊妇。标本M3:5,灶长18.8厘米,宽16厘米,高9.8厘米。(图三)
该灶造型规整,做工精美,灶面装饰简洁疏朗,呈对称布局。在许昌地区这类陶灶比较常见,具有地域特色。
图一 A型圆形陶灶
图二 B型长方形陶灶
通过对新峰墓地出土陶灶的类型分析,再结合出土陶灶的墓葬形制、陶器组合、铜钱及铜镜等已建立的年代标尺,可以推断各类陶灶的流行年代和演变规律。我们把新峰墓地出土的陶灶分为五期,即西汉晚期后段、王莽时期、东汉早期前段、东汉早期后段、东汉中期。
第一期(西汉晚期后段):墓葬形制见有竖穴土坑空心砖墓、竖穴墓道洞室空心砖墓和竖穴墓道洞室小砖墓等,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组合有鼎、灶、釜、盆、甑、壶、小壶、罐等。铜镜有日光镜、昭明镜。铜钱有西汉五铢。根据以上可以推断,墓葬年代为西汉晚期后段,此期出土陶灶造型为圆形,形制简单,共出土3件。应为许昌地区陶灶随葬的萌芽期。流行的器形为上大下小,截面呈锥形,上置宽腰沿釜、拱形火门。这种灶在其他地方不常见,数量较少,目前在湖南、湖北偶尔有发现,如Aa型、Ab型。
第二期(王莽时期):墓葬形制见有斜坡墓道洞室小砖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组合有鼎、壶、小壶、罐、樽、熏炉、魁、盘、案、灶、釜、盆、甑。铜镜有昭明镜。铜钱有西汉五铢、货布、货泉、大泉五十。主要流行的陶灶是圆形灶,同时还出现有长方形灶。由此可以推断墓葬年代为王莽时期,此期应为圆形陶灶的发展期和长方形灶萌芽期。这时出现的长方形陶灶器形高大,灶、釜分体,灶面单火眼,拱形火门,灶面无纹饰、无烟囱,如 Ac型、Ba型。
图三 C型马蹄形红褐釉陶灶
第三期(东汉早期前段):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洞室小砖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小砖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组合有罐、灶、盆、甑、盘、耳杯、案、井、磨、碓、圈厕、瓮、魁、勺、灯。铜镜有龙虎纹镜。铜钱有西汉五铢、东汉五铢。主要流行的陶灶是长方形灶,同时还出现马蹄形灶。由此可以推断墓葬年代为东汉早期前段。这时的长方形灶,灶面前端有小方形挡墙,平顶火门,灶尾有烟囱,灶面模印的纹饰有倒扣的耳杯、碗、盘、勺等。新出现的马蹄形灶,灶体前方后圆,灶体施红褐釉,釜、灶连体,单火眼,灶尾有烟囱,灶门两边模印有人物,灶面上模印有鱼、勺、几何纹。从器物上可看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如Bb型、C型。
第四期(东汉早期后段):墓葬形制见有斜坡墓道洞室小砖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组合有罐、奁、魁、盘、勺、耳杯、案、仓、灶、甑、炉、圈厕(附猪)、鸡。铜钱有西汉五铢、东汉五铢、货泉、大泉五十。主要流行的陶灶是长方形。由此可以推断墓葬年代为东汉早期后段。这个时期的灶造型变化不大,还是前一期的造型特点。
第五期(东汉中期):墓葬形制见有斜坡墓道洞室小砖墓和斜坡墓道土洞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组合有樽、奁、魁、盘、勺、耳杯、案、灯、釜、灶、圈厕、动物模型、瓦当、罐、甑、井、磨、碓。铜钱有西汉五铢、东汉五铢、货泉、铁钱。铜镜有连弧纹镜。主要流行的陶灶是长方形。由此可以推断墓葬年代为东汉中期。此期为陶灶的发展繁荣期。这个时期还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有拱形火门和平顶火门,灶面为双火眼,灶面边缘都有模印网格纹和菱形纹,在灶面上有鱼、龟、火钩等纹饰,如Bc型、Bd型。
汉代人们对灶极为重视,《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在两汉时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墓中出土的陶灶模型不仅数量多,而且许多陶灶模型还具有地方特点[3]。新峰墓地出土的陶灶数量不多,但是却囊括了整个许昌地区出现的陶灶造型特征以及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点。豫北出土的陶灶数量多,造型丰富,纹饰精美[4]。现将这两处的陶灶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比较。
1.圆形陶灶。在新峰墓地共出土3件。这种类型的灶较为简单,没有任何的纹饰修饰。这也是许昌地区所独有的。圆形灶在豫北地区没有发现,豫北地区发现有椭圆形的灶。
2.长方形灶。新峰墓地发现有6件这种类型的灶。有单火眼和双火眼两种形制,如Bb型单火眼灶(图二-2)和Bd型双火眼灶(图二-4)。有些灶的前方有小方形的挡火遮烟檐,如Bc型(图二-3)。灶的尾部分有烟囱和无烟囱两种,如Bb型(图二-2)和Bc型(图二-3)。有些灶的尾部有高大的两坡覆瓦垄顶挡墙,如Ba型(图二-1)。灶的火门又分为方形落地和拱形落地两类,如Bb型(图二-2)和Bc型(图二-3)。灶面的火眼采用的轮制和挖孔两种形式,如Bd型(图二-4)和 Ba(图二-1)。
豫北地区出土的这种类型的灶,比较常见的有双火眼和多火眼。灶的前端有小长方形挡火遮烟檐,如新乡市火电厂汉墓(M3:5)出土的篦点纹陶灶和新乡县丁固城汉墓(M49:1)出土的刻画鱼纹陶灶等等。还有一些灶的前面是梯形的挡火遮烟檐,如济源市蓼坞汉墓(M1:19)出土的树叶纹灰陶灶和济源泗涧沟汉墓(M29:4)出土的酱黄釉陶灶。灶的尾部都有烟囱,从新乡、济源、安阳、鹤壁及焦作等地出土的陶灶上烟囱的造型丰富,形式多样。焦作市博物馆藏的刻画交叉斜线纹方管状烟囱陶灶;安阳市郭家湾汉墓(M47:1)出土的斜出壶状烟囱陶灶;鹤壁出土的一只小耳、大眼、尖喙、呈站立姿态的猫头鹰形象的陶灶;新乡市凤泉区出土的烟囱下部是较高的方柱体,上部为四阿顶阙式建筑,覆瓦垄的陶灶。灶的火门以长方形和方形不落地常见,也有拱形不落地灶门,如济源市蓼坞汉墓(M1:19)出土的树叶纹灰陶灶。没有发现落地的灶门。灶面的火眼采用的是轮制和挖孔两种形式。在豫北陶灶中还发现有带橱柜陶灶,如安阳和武陟都出土有这种类型的灰陶灶,造型独特,灶面的火眼采用的是轮制和挖孔两种形式。
3.马蹄形陶灶(有些地方叫半椭圆形灶)。
新峰墓地只发现一件这种类型的灶,但在许昌地区这种类型的灶比较常见,许昌市博物馆就收藏有多件这种类型的陶灶。这件灶为单火眼,釜、灶连体,灶尾鱼眼凸出的地方为烟囱。
豫北地区出土的这种类型的陶灶主要根据灶尾烟囱的形状来区分。一种是高烟囱陶灶。这类灶有单火眼和三火眼两种。灶尾的烟囱形状各异,有塔状烟囱的,如鹤壁后营汉墓出土的高烟囱陶灶;有灶尾立一镂空高烟囱的,如濮阳市出土的熏炉式高烟囱陶灶;有烟囱与灶连为一体,烟囱下为细高的圆柱体,顶部似一鼓腹小罐的,如南乐县出土的高烟囱椭圆形陶灶。还有一种是象征性烟囱陶灶。这类灶有单火眼和三火眼两种,灶尾有一圆孔或有一出烟孔作为象征性的烟囱,如林州市出土的椭圆形灰陶灶和新乡市凤泉区出土的马蹄形绿釉陶灶。
1.圆形灶。新峰墓地出土的这类灶形制简单,灶面为素面,未有纹饰修饰,器物表面施有红褐色釉和绿釉等。
2.长方形灶。新峰墓地出土的这类灶的纹饰比较丰富,如Bb型陶灶灶面上的纹饰有模印倒扣的耳杯、碗、盘、勺类等(图四-1),如 Bc型陶灶灶面上的纹饰有模印出的鱼、龟、火钩等厨房用具和食物(图四-2)。此外,有些灶的边缘也刻画有菱形纹饰作为装饰。(图四-3)
豫北发现的陶灶纹饰以刻画为主,常见的有几何纹、篦点纹、植物纹、网纹、鱼纹、人物纹等等,这些图案虽寥寥数笔,但画面鲜明生动。如新乡市凤泉区出土的一件陶灶,灶面边沿有绳纹带作装饰,中部刻画有鱼纹。比较特别的是在灶门上部的遮烟檐上,刻画有一只伸着脖子、托着长长的尾巴要展翅飞翔的朱雀,门右边刻画一持棍跪着的烧火人。整个画面活泼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马蹄形。新峰墓地出土的马蹄形陶灶,灶面上镶嵌有釜,在釜的左右两旁对称模印有两只鳖,釜后两侧有鱼、小刀、钩、盘和食物等等,鱼头朝向釜。灶尾还有一条鱼,比较有特点的是鱼眼凸起处为烟囱。在灶的边沿还有网格纹和直线纹等。在灶体上还有一些对称的三角纹饰。在火门两侧浮雕站立的妇人,这两位妇人也许正为家人准备味美可口的食物。(图四-4)整个画面呈对称状,内容丰富,装饰简洁,做工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豫北出土的陶灶上也有模印的勺子等,比较特别的是濮阳出土的釜灶连体式灰陶灶,它的尾部镂空高烟囱,侧面刻画有鱼纹,三层的烟囱上每层都有镂空的三角纹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峰墓地出土的陶灶在两汉时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最初的形制简单逐渐发展到后期的结构复杂、功能实用。灶面装饰纹饰从最初的素面到后来的内容丰富多彩,常见模印的有鸡、鸭、鱼、鳖等各类食物和碗、盘、刀、钩、铲等炊具,造型写实,生活气息浓郁。随葬品中的陶器组合从鼎、罐、壶等传统组合发展到仓、灶、磨、厕等新的组合,陶灶在随葬品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逐步达到鼎盛期。
两汉时期是我国丧葬文化的一个繁荣发展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逐步走向强盛。陶灶的出现融合了人们的祭灶、升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陶灶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汉代人的炊煮方式和食物种类,还能了解汉代人关于灶的思想寄托和社会信仰[5]。
图四 陶灶上的纹饰
摄影:温志恒
(在资料收集中得到了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的王重阳、王培娟的大力支持,在这里表示感谢!)
[1]周俊玲.“器”与“道”:汉代陶灶造型、装饰及其意蕴[J].文物世界,2009(6):24-29.
[2]倘红.馆藏汉代陶灶模型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12):39-43.
[3]郭灿江.河南出土的汉代陶灶[J].中原文物,1998(3):62-66.
[4]张勇.豫北汉代陶灶[J].中原文物,2007(5):78-88.
[5]朱津.汉墓出土陶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