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明
铜镜,在古代其主要功能是照面理容,是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一种铜镜文化。可以说,每面铜镜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和实用品的结合。
画像镜起初流行于汉代,之后延续到魏晋隋唐,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如神仙、瑞兽、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场景等,是铜镜纹饰中比较精美的一种。比起单纯的几何、植物、花鸟等纹饰图案,画像包含的历史信息更为丰富,更能反映铜镜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山东博物馆藏几百枚铜镜,其中的几枚画像镜尤为引人注目,值得仔细探讨和深入研究。
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一大高峰,传世许多精美的铜镜,比起先秦时期的要精美巧妙,而且纹饰题材也越发丰富,将社会百态集中反映到纹饰上来。不仅继承先秦时期的几何、植物、蟠螭等纹饰图案,还将当时流行的博局纹、瑞兽、仙人等绘于镜背,纹饰愈加繁丽。
1.方格博局四神镜。东汉时期,直径18.6厘米。镜作圆形,圆纽,外围方格,方格内饰12个乳钉纹,间铭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内区饰四神、博局纹①关于博局纹,早期又称规矩纹,后逐渐改称博局纹,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纹饰。、羽人、蟾蜍及其他禽兽纹。周围铭文为“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礼泉,恭驾蛟龙,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孙,贵富昌,多吉羊”,铭文外饰几何纹和云气纹②本文铜镜说明部分均引自鲁文生主编:《山东博物馆藏珍·铜镜卷》,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图一)
这枚东汉画像镜格局严谨,各种题材纹饰丰富繁丽,且搭配合理有序,反映了汉人思想的严谨务实。虽略浮铜锈,但更显得古色古香。铭文内容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以常见的升仙、保子孙、富贵官秩、求吉祥为题材,将道家升仙与世俗祈福相结合,这应是较早体现道家思想的博局铭文镜了。
图一 汉代方格博局四神镜
2.方格博局四神镜。东汉时期,直径18.23厘米。镜作圆形,圆纽,四叶纹纽座。双线方框内饰乳钉纹,间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内区饰四神纹、羽人骑兽奔驰纹、羽人举花戏鸟纹和独角兽纹、禽鸟纹、博局纹及乳钉纹,其外铭文为 “尚方御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具备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铭文外一周辐线纹。镜缘一周饰锯齿纹及连续云气纹。(图二)
该铜镜与上一枚格局相类,题材更加丰富,纹饰愈显繁多、生动,造型巧妙。几乎将当时各种流行图案加入镜背纹饰,如几何、四神、羽人、鸟兽、规矩,铭文之间搭配巧妙而不唐突,彰显着铸镜匠人的高超手艺,是古人心血的凝结。铭文题材亦是祈福主题,把汉代流行的韵文融入铜镜铭文,以韵文形式向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祈求富贵吉祥。这一铜镜保存完好,虽历经二千年仍不见锈斑,仍不失古貌。
真子飞霜镜③关于真子飞霜镜,日本学界又称“伯牙抚琴镜”,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对此有许多专门研究,如:陕西师范大学张清文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真子飞霜镜研究》,2013年5月。。唐代,最大径18.38厘米。八出葵花形镜面。荷叶托龟形纽,镜背左侧一人端坐,头束高髻,置琴于膝前,其身后为竹叶茂盛的竹林,前设案几,上置笔砚书卷等物。右侧是一只凤鸟,振翅卷尾,似在倾听。纽上方云山半月,云下田格有铭“真子飞霜”四字,纽下方有荷池,池中水波荡漾。(图三)
这枚唐代铜镜制作精良,历经千年而丝毫不见锈迹,显示了唐代精湛的铸镜技艺,而画中的铭文、荷塘、凤鸟、隐士、祥云、神龟等道教元素,也间接地反映了道教飞仙长生思想在唐代各个领域的流行。
图二 汉代方格博局四神镜
图三 唐代真子飞霜镜
图四 宋代莲花童子镜
1.莲花童子镜。宋代,直径18.89厘米。镜作圆形,鼻纽五朵荷叶组成纽座,外饰一周连珠纹。镜背一周满饰屈曲盘绕的缠枝莲花,有四童子遨游其间,两手分别握有荷叶和莲花,喻义为“连生贵子”,反映了宋代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图四)
从这枚铜镜反映的观念看,宋人有倚重传统的趋向,缺少盛唐包容并蓄的开放气象。宋代铜镜虽不如唐镜大气辉煌,但充满着生活气息,有返璞归真的趋势。众所周知,宋代虽然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文化繁荣,但由于强敌环伺,加之本身一些制度缺陷,如重文轻武等,两宋一直处于民族、国家的危难之中,从未恢复大唐盛世。铸镜工艺也是如此,自汉唐两座高峰后,宋元明清并未再铸辉煌。
2.达摩渡海镜。宋代,最大直径15.29厘米。镜作八瓣菱花形,圆纽。此人物镜,又称八仙过海镜。纽右侧有一人身披袈裟,手持伞形法器,在海浪中行走。纽的左侧海浪翻涌,在一片云雾中升腾起一座殿宇。(图五)
这枚铜镜,人物身披袈裟,衣发如飞,栩栩如生,左方殿宇如在云端,整体上充盈着佛教之气,一个慈眉善目的仙佛形象跃然眼前。达摩是古代佛教人物,传说达摩东渡来到中国,面壁九年,终于创立禅宗,为佛教在东土的传播立下不朽的功业。这枚铜镜的佛教元素比较明显,说明在唐代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已被民众广为接受,影响极大。
3.仙人龟鹤镜。宋代,直径6.7厘米。镜作圆形,圆纽。纽上方为祥云,左侧为北斗七星星座,右侧为一拄杖寿星老人,纽下有长寿的龟鹤图纹。(图六)
这枚铜镜体形较小,图饰为寿星、龟鹤、北斗七星,朴素自然。寿星、北斗七星为道教神祇,龟鹤象征长寿。铸镜匠人为表现道家求仙氛围,用了含有道教元素的题材,虽然古朴,但看得出下了许多功夫。这枚铜镜体现了世人祈求长生的美好心愿,说明道教思想在宋代还是很有社会影响力的。
图五 宋代达摩渡海镜
图六 宋代仙人龟鹤镜
图七 金代柳毅传书故事镜
1.柳毅传书故事镜。金代,直径10.84厘米。镜作圆形,圆纽。纽左侧上方沿着镜边有一株大树,茂密的枝叶覆盖在镜面上方。树下一男一女,拱手于胸前,相对而语,脚下几只羊儿姿态各异,纽右侧一人牵马,马头向右。(图七)
这枚人物故事镜,与宋代铜镜一样朴实无华,表现的是柳毅传书的故事:书生柳毅在前往长安赴科考途中,遇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里牧羊。多次打听,才知女子是洞庭湖龙宫的三公主,远嫁泾水龙王十太子,婚后独守空房遭欺凌。柳毅义愤填膺,答应放弃科举,为其送求救信。但洞庭君碍于与泾阳君多代姻缘,竟息事宁人。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大为气愤,前往解救三公主,并杀了泾水龙王十太子。三公主回宫后,为柳毅奉酒答谢。钱塘君见二人有意,欲撮合二人。但柳毅施恩不图报,婉言拒绝婚事。柳毅离开龙宫,经常望湖兴叹;而三公主也日夜思念柳毅。双方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大费思量。后钱塘君化身为媒婆,前往柳家说媒,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古代典故歌颂了伟大而美好的爱情。
2.有柄人物故事镜。元代,全长21.6厘米、直径11.6厘米。镜作圆形,无纽。长方柄。在镜的上部雕饰一株大树,树干及树枝苍劲有力,枝繁叶茂。中部饰一只回首眺望、单腿独立的仙鹤,树的左右各有一老一少,仙鹤前方有一人跪坐。下部波浪滚滚。长柄上饰有花草纹。(图八)
这枚元代铜镜保存较好,为山东博物馆馆藏中比较少见的有柄人物故事镜,整体布局规整,纹饰简朴。人物面貌模糊不可辨,匠人以仙鹤、古树、波浪等常见铜镜纹饰素材着力表现人物的典雅和古朴。这说明,蒙古族当政的元代,道教思想在社会上仍然影响很大。由此可印证,蒙古统治者为自身统治稳定,并未抛弃汉族文化,有逐渐融合的趋势。
图八 元代有柄人物故事镜
画像镜。清代,直径15.1厘米,镜作圆形,圆纽。在纽上方中心为一座二层仙阁,阁下有一方胜。阁的左侧有展翅高飞的仙鹤,鹤下分别有宝钱和花叶。右侧有一位驾祥云的仙者。中间有六人在演奏着各种不同的乐器。下部五人,中间一人头顶贡物,其左右各有两人在舞蹈,人物中间有杂宝。(图九)
图九 清代画像镜
这枚铜镜也包含神仙元素。脚驾祥云的仙者和飞翔的仙鹤,以及作为点缀的宝钱和花叶,都是典型的铜镜纹饰题材。六人演奏乐器,其下方舞蹈及头顶贡物的人,勾画出一幅人们载歌载舞地供奉仙人的画面,一幅神仙与凡人共享繁荣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制镜匠人力求表现康熙年间安定繁荣的社会生活。这说明在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康熙年间,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思想仍是社会上的主流思想之一。
在汉唐两座高峰之后,宋元明清的铜镜制造趋于质朴实用,说明铸镜业的发达与社会发展水平是同步的,社会繁荣铸镜业也随之发展到高峰,反之亦然。当然,这与铜镜本身的发展历史有关:两汉时期多表现社会上层思想主题,唐代创新意识强,铜镜也繁复多姿,宋代之后铜镜越来越质朴,直至明清时出现一种装饰铜镜,成为一种饰物。这与铜镜由上层达官贵人的专有物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这一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说明古代中国铜镜史一路走来,跌宕起伏,由古朴发展至繁丽绚烂,最终归于朴素安宁,从而更加贴近生活。
山东博物馆藏画像镜还有很多,本文只是选取其中具备代表性的几枚加以论析,况且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传世铜镜数量众多,基于其中一小部分的论述,难免有所局限,有管中窥豹之嫌。但是,综合论析上述几枚馆藏画像镜,还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铸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构思巧妙。铜镜虽然不是最早出现的青铜器,也不是其中最耀眼的,但铜镜文化却是唯一流传至清末的青铜文化,其对于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可忽视。本人水平所限,对于这些画像镜的探讨仍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期待本文具备抛砖引玉之效果,今后会有更多同仁重视并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