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2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开放。自开放以来,实验室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加强科学和民主管理,加强条件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工作能力,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
与时俱进,以国家需求为牵引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探索重要科学问题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实验室以建设成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外光电子物理及红外材料器件物理的高水平研究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基地;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有作为的、对人类科学技术有贡献的实验室为前进动力,在科学研究中抓住重大科学问题,开拓创新,为做出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努力奋斗。
红外物理是凝聚态物理学和应用光学结合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在红外波段能量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红外辐射和探测的原理与机制,以及探索新的材料和器件等,为红外光电子技术提供科学基础。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出发点,现在,实验室形成了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薄膜光电子物理和高灵敏红外焦平面材料器件、低维结构红外光电子和半导体量子阱甚长波红外焦平面技术基础、极化物理学与非制冷铁电薄膜红外焦平面材料器件技术基础等研究方向。
当前,红外光电子领域最显著的发展趋势是光机扫描成像技术迅速向凝视型成像技术发展。这一发展的关键是红外系统中的核心元部件由单元红外探测器升级换代为红外焦平面器件。各发达国家都在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发展红外焦平面器件。我国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国土调查、灾害预报等方面,甚至军事國防领域对红外焦平面器件的需要尤其迫切。然而,我国红外焦平面器件的研发却迟迟落后别国。因此,突破外国封锁,独立自主地研制属于我们自己的红外焦平面器件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实验室在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的牵引下,根据红外光电子发展的前沿情况,确定了相关重大科学研究问题:
第一方面,针对国家在军事国防技术、航天航空遥感对高灵敏红外焦平面列阵技术的迫切要求,实验室重点研究了碲镉汞薄膜材料的红外光电子物理和红外焦平面技术基础,研究了大面积高性能碲镉汞薄膜材料生长技术,研究了长线列和中等规模红外焦平面列阵技术,解决了国际和国内窄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器件研制中有关红外光电激发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第二方面,针对国家对红外光电子技术的中期需求,实验室重点研究了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等低维结构的红外光电子物理和甚长波红外波段的探测问题;研究了铁电薄膜极化物理及其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技术。为我国甚长波红外焦平面列阵和室温工作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技术提供了科学基础。
始终把探索重要科学问题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实验室围绕总目标和主要研究方向已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在前瞻性应用上对国家战略需求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如,碲镉汞红外焦平面薄膜材料和阵列的研究,解决了我国高新技术和国防安全领域的关键问题;在窄禁带半导体薄膜物理、固体低维激发过程和单量子阱结构的光电子特性研究、铁电薄膜极化物理、材料生长和非致冷红外探测器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为解决领域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多年的发展中,实验室还建成了有特色的实验室系统。实验室系统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工作的水平。近几年来,为了提高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实验室在上一轮设备更新改造的支持下,先后完善或建立了HgCdTe红外焦平面薄膜材料制备系统、室温焦平面铁电薄膜材料研制系统、半导体低维结构量子物理的表征和研究系统、焦平面列阵材料器件物理研究系统等几套重大实验系统。通过多年的努力,实验室已形成了一个包括红外探测材料生长、基本规律探索以及新型器件原理性研制的基地,具备了开展红外物理研究的比较先进的实验手段,可以在强磁场、深低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和宽广的红外光谱区内,对窄禁带半导体等红外辐射探测材料、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等低维结构的红外光电性质,以及固体中各种低能激发过程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实验室加强对大型仪器进行功能开发,并自行研制新的实验系统,使一些实验系统在国内外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在学术前沿的拼搏中,实验室注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使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形成了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科研队伍。目前,实验室建设成了一个宽松、活跃、团结、稳定的创新学术群体,培养造就了一批35?50岁年龄段的优秀科学家以及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实验室的青年研究人员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上海科研系统中享有盛名;并且,实验室被上海市科委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群体。
此外,实验室还制定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措施。如,用事业心来吸引和稳定人才。实验室以启发青年科研人员发展祖国科学事业的事业心来吸引和稳定优秀科技人员。为了有效地吸引、稳定和造就优秀人才,实验室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特别注重激发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事业心,弘扬献身科学的精神风貌,鼓励青年人为人类科学积累和祖国高新技术发展做出贡献。在实验室创造的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中,青年才俊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实验室还以科研工作来重用科研人员。实验室积极组织年轻人承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使他们进入创新序列,加强他们为祖国发展科学事业的使命感。实验室的年轻人任专项实验室的负责人,让他们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管理好大型仪器设备,扩展仪器功能,承担开放课题,也让他们感觉到实验室是他们大展宏图的好天地。
实验室鼓励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安排优秀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是实验室造就优秀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验室始终把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作为中青年研究人员提高学术水平、走向学术前沿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验室有计划地派遣优秀科研人才,以不同形式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让崭露才华的年青人到国外知名的研究组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实验室也安排相关成员在国内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为利用国外的人力资源来培养国内人才,实验室聘请了瑞典Charmers大学微结构中心教授傅英为实验室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实验室还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学,并举办各种类型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目前,实验室举办了第八届“国际窄禁带半导体物理会议”、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光电子物理和应用前沿问题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分子束外延学术会议”、第四届“国际薄膜物理和应用会议”和第二十五届“国际红外与毫米波会议”等。在这些会议上,实验室积极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与国内外专家密切交流,从而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术的热点,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研能力。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在,实验室已从跟踪多、模仿多、重复多的发展初期阶段向原创性研究过渡,真正做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工作。就国家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而言,进入成果、人才、经费的良性循环,是获得稳定支持建立宽松环境的条件。因此,对于进入良性循环的研究群体,如何给予稳定的支持,如何建立宽松的环境,是一个科研管理层和研究群体本身都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自信、开拓创新,努力在科学实验中做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国家科技部的领导下,实验室将继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攻克领域难题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