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本”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2018-06-05 16:54付德
湖南教育·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本目标素养

付德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芦淞区教育局朱金辉局长主持的“芦淞区‘素养为本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课题启动。课题理论研究主要采取带着问题深度阅读、线上线下多元化交流等方式,围绕素养为本课程的价值意义、概念界定、基本特征、假设性实施策略四类问题展开。课题实践研究分三步操作:实验学校先行———原型经验转化———评价驱动推广。

两年来,我们从最开始的模糊混淆、观点迥异逐步变得清晰准确、认知趋同,在艰苦而积极的探索中,芦淞区“抓课程,育素养,促芦淞教育内涵式發展”的实践模式日益明晰。

一、生成了关于素养为本课程的一系列本土化观点

1.概念界定

我们提出了芦淞区素养为本课程的概念界定———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南,以学校原有课程改革成果为基础,以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为导向,整体建构学校素养为本课程体系。

2.基本特征

(1)导向性。素养为本与知识为本是相对对立的课程概念。知识为本以学习知识为目标,以了解、识记知识为主要手段,关注知识的数量及记忆重现的水平;素养为本则以培育素养为目标,以促进知识关联、归纳、内化为学生自身认知系统为手段,关注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以及德行。就立德树人而言,知识为本的短视性与素养为本的长远性高下立现。

(2)融合性。与传统的相对封闭、独立的学科关系相比,素养为本课程呈现出明显的融合状态。以核心素养为联结点,从各个学科中提炼出共性内容;或者以主题为载体实施项目学习渗透到各个学科,都是素养为本课程的实施方式。

(3)体验性。素养是知识应用价值的充分体现,因此靠口头说教和机械训练很难培育素养,唯有顺从学生天性,在生动活泼的多元化实践中激发兴趣、获得体验、引导行为,素养才能落实到学生身上。我们认为体验式教学对于素养培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校本性。只有在学校层面扎实开展特色化、多元化的实践与探索,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素养为本课程特色也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提炼,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3.课堂发展方向

(1)形态多元:以“芦淞大课堂”为引导,构建包括传统文化课、特色课程课、专题(主题)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团活动课等在内的形态多元的课堂结构。

(2)理念更新:落实学科育人,推行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将核心知识蕴含于情境之中;任务(项目)驱动下的师生共学等课堂教学改革举措。

4.学生发展目标

(1)区级发展目标

我们提出了芦淞区中小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其中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必备品格包括自信乐观、社会责任感等。

每个发展目标都有概念界定,例如,认知能力特指小学和初中学段应重点发展的语言认知和思维认知等认知能力。每个发展目标都有水平等级标准。例如,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等级标准是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真善美的标准,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能独立做出正确判断;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并感受到满足与喜悦;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对社会现象有探究欲望;为集体利益愿意做出个人奉献。

(2)校本发展目标

学校以育人目标以及素养为本课程目标为导向,抓住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特征展开描述,对学生素养的关键概念提出界定,对各年段素养发展水平提出明确要求。

二、提炼了素养为本课程规划设计的策略:“两大抓手”和“六种模式”

“两大抓手”是指“国家课程校本化+特色课程研发”。国家课程校本化指的是二度开发,即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造;特色课程研发是指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国家课程增值。

“六种模式”是指学校生成了六种个性化的操作模式。

第一种:主题探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主题探究,实行“集中+分散”的弹性时间制。例如,白关中学积极开发周边土地资源组织种植活动,由劳动领域的主题切入,渗透到其他领域。

第二种:找准契合点,课堂整体改革。

例如,贺家土小学绿色课堂创建的策略是找到核心素养与绿色课堂的契合点,根据契合点完善学科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改进课堂。

第三种:有机整合,构建“大××课程”。

“大××课程”,即不同级别的课程高度融合构成课程整体框架。例如,樟树坪小学构建了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完全融合的大阅读课程,研发了各年段校本教材,开展导读课、阅读课、诵读课、读书汇报课等课例研究,建立了主题活动式阅读课程序列。

第四种:开发资源,研发校本德育课程。

例如,谭家塅小学周边有湖南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八叠支部,有汪起凤、汪先宗革命烈士墓,学校借助这一特有资源设置了红色杜鹃花德育课程。

第五种:目标导向,国家课程与特色课程并行交融。

例如,何家坳小学的育人目标为“四有”现代人(有格局、有担当、有学识、有魅力),有“十个一”操作目标予以配套并构建了完整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分别引领国家课程和特色课程开发,并行交融。

第六种:学校课程做加减。

例如,栗树山小学在不增加学生在校总时量的前提下,对学校课程进行调整:先做减法,原有的40分钟课堂缩减为35分钟;后做加法,学校开设的晨诵经典时长达40分钟。午间静读时长20分钟,阳光体育活动延长到40分钟。其中晨诵和静读以德育微课形式呈现,促进了德育与阅读的有机融合。

三、归纳了素养为本课程实施的策略:精选内容,实践体验,激发兴趣

1.精选内容。特色课程由学校自主研发,遵循三条标准:与国家课程内容相通相融,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相吻合,尽量与本校原有特色课程衔接。各学校精选内容,开发的课程内容时效性和延续性大大提高。

2.实践体验。实践和体验是素养为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比如,除了背诵熟记,国学还可以怎么教?可以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如《弟子规》中的家教、家风等。

3.激发兴趣。创新教学手段能激发兴趣。例如,樟树坪小学把礼仪情境课的教学内容编撰成校园情景剧。学生演绎清晨入校文明礼仪、朝会课静心礼、楼道文明礼仪、离校文明礼仪等,总有很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围观和模仿。

四、探索出素养为本课程评价的策略:课程评价+学生素养评价

课程评价是针对素养为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学生素养评价是针对学生素养发展状况进行个体评估。芦淞区将学生素养评价的操作权完全下放到学校,采用抽样复核的形式督促落实,使两类评价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1.芦淞区素养为本课程评价

(1)指标结构。评价指标抓住课程开发的流程及要素研制,包含三大指标,分别是:课程设置(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机制建设、经费投入、课程理念、课程功能、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与研究、课程评价),课程建设实效(实效性、导向性、校本性、整体性)。

(2)评估要点。评估要点完全源于实验学校的原型经验。例如,课程建设实效中校本性的评估要求包括课程内容满足学生需求,与学校原有课程基础相关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还有通过二度开发强化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实践策略,尤其在课堂改革方面有实效等,均由实验学校原型经验提炼并转化而来。

(3)评价工具。我们开发的评价工具共有九套,包括五套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国家课程、特色课程、专题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综合实践活动结题课)、两套课程实施评价细则(资料评价、现场评价)和两套学生素养评价细則(区级目标引导下学生素养评价、校本目标引导下学生素养评价)。

2.芦淞区学生素养评价

学生素养评价研究由实验学校承担,操作步骤共五步:1.明确学校发展目标,2.建构素养为本课程,3.研制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及水平等级标准,4.展开学生素养评价个案研究(将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及水平等级标准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表现,采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问卷访谈、基于真实情景的观察评价、基于实践任务的团队评价等多元手段开展研究),5.建立学生素养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株洲市芦淞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校本目标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