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建
摘要:“客家醮筵祈福功德法事”传统民俗活动,主要通过“打醮”形式为民众祈祷平安与风调雨顺;以“做功德”形式去追思已故亲人的功德与先进事迹,以超度亡灵和安抚生者、教育子女行善守孝以及庆贺丰收和为重大喜事助兴添彩为主。内容丰富健康、精神积极向上,有利于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团结,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客家醮筵;公德法事
一、历史渊源
丽水市遂昌县金竹镇早坞备前自然村的“客家醮筵祈福功德法事”传统民俗活动,主要通过“打醮”形式为民众祈祷平安与风调雨顺;以“做功德”形式去追思已故亲人的功德与先进事迹,以超度亡灵和安抚生者、教育子女行善守孝以及庆贺丰收和为重大喜事助兴添彩为主要内容,涵盖了客家高腔、传统器乐、书法与雕版印刷、诵读和演唱佛家经典的经文、朗诵祭辞、舞蹈以及人物表演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的集成。
“客家醮筵祈福功德法事”的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丽水市遂昌县境内(除妙高镇)人口最多的客家群居地,以金竹镇为主,辐射周边的龙游县大部分乡镇、衢州市衢江区大部分乡镇、衢州市江山市部分乡镇、松阳县(从遂昌湖山移民的乡镇)、武义县毗邻遂昌的部分乡镇。
大清乾隆年间,范氏先祖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迁徙至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金竹镇早坞备前自然村,大清同治年间范氏第十八代祖范公讳锡璋,与坐落于金竹镇百万突村的“大公殿”德高望重的住持顺严大师是至交,范锡璋公常常跟随并协助顺严大师完成化缘、为方圆民众打醮、祈福消灾和为亡灵超度等事宜。顺严大师古稀之年以后,由于出家之人并无子嗣,遂说服范锡璋公动员儿子范公讳敏通、讳敏达以俗家弟子身份,开始潜心学习打醮、祈福消灾以及为亡灵超度等传统民俗,之后代代相传直至今日的第22代孙范瑞先。
范瑞先等人所从事和传承的“客家醮筵祈福功德法事”活动,内容丰富健康、精神积极向上,形式多变,在研究清代人口迁移、宗族文化以及佛教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史学参考价值,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丰富了农村人民的文化与精神生活,起到了弘扬社会正气、教化人们行善修德、移风易俗的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内容与特征
“客家醮筵祈福功德法事活动”主要通过“打醮”形式为民众祈祷平安与风调雨顺。以“做功德”形式去追思已故亲人的功德与先进事迹,以超度亡灵和安抚生者、教育子女善守孝以及庆贺丰收和为重大喜事助兴添彩为主。
1.内容流程
(1)为亡灵修功德流程
日课:1、设堂 2、发表接佛3、安靈4、诵经礼忏三坛5、送经
晚课:1.开坛秉烛(演妙善公主修炼成观世音菩萨的典故)2.药师祭祖3.地狱三坛--首坛:目连母身陷地狱。二坛:目连上灵山,佛祖授教练法。三坛:震破冥关地狱救出母亲。4.佛慈接引亡灵游西方路超升佛国天堂。5.除灵6.谢圣
(2)醮筵祈福流程
日课:1.发表接神 2.早朝启师安幡 3.去各户洒净,祛除污秽,请灶君神。4.午朝献贡,咒变斋膳(有舞蹈)5.诵经6.河边放长命灯,转五方阵。
晚课:1.秉烛2.夜朝,祈祷平安,消灾集福,宣读文牒3.接圣,架布为桥,迎銮接驾 4.进词5.度孤施食,倒幡 6.加持(踏足舞蹈)
2、内容特征
涵盖了客家高腔、传统器乐、书法与雕版印刷、诵读和演唱佛家经典的经文、朗诵祭辞、舞蹈以及人物表演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的客家高腔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与难度,具有150余年历史的雕版印刷和用“梵语”吟诵的经书也是独有的。
1、所用道具:如意、摇铃、佛印、圣水碗、解方、手炉、木鱼、罄、海螺、袈裟、锡杖、雕版、锣、鼓、唢呐、二胡
2、画类:满堂画16轴、菩萨牌20块、三轴头三幅、地狱菩萨牌33块
3、经书类:十王宝忏、血湖宝忏、弥陀经、心经、大悲咒、净土经6卷、醮事诵消灾忏经、土地经、金刚经、观音经等
三、保存价值
“客家醮筵祈福功德法事”民俗活动,在研究清代浙闽之间的人口迁移、宗族文化以及浙西南佛教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史学参考价值,对于研究客家民族的传统音乐、绘画、舞蹈以及书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与文化的需求,起到了弘扬社会正气、教化人们行善修德的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从第一代清同治年间的顺严大师和范锡璋公开始,至今已经历140余年。第五代传人范瑞先(1962—)今年54岁,其伯父范祥庭(1927—)90岁,两位叔叔范祥光(1942—)76岁、范祥淦(1955—)62岁。主要传承人范瑞先之前收过徒弟,但因为如今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与技艺缺乏兴趣,难以坚持。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的渐渐老去,“客家醮筵祈福功德法事活动”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亟需政府相关部分的扶持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