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

2018-06-05 10:18李军霞
卷宗 2018年8期
关键词:专名

李军霞

摘 要:关于摹状词的研究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该理论创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揭示语言表面的语法形式与其内在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差异,为了消除语义学悖论,从根本上避免某些本来不必要的争论,罗素需要把日常语言学的表达形式归结为命题函项式。

关键词:摹状词 专名 指称

哲学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语义学难题:一是存在悖论;二是同一律难题;三是排中律难题,为了消除语义学悖论,罗素需要把日常语言的表达形式归结为命题函项式,罗素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一、摹状词解决的三大难题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注重语义分析的精确性和无歧义性,对自然语言运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摹状词进行分析消除摹状词,从而得到一个无歧义的联言命题,有效地解决了三大难题。

1.否定性存在陈述难题。这是一个类似“金山不存在”的难题。有下面两个命题:“玄奘是不存在的”和“唐僧是不存在的”。很容易看出,这两个命题在语法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逻辑结构也相同。但实际上,并不是那样。在“玄奘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中,“玄奘”这一专名有所指,并且指称一个特定对象。众所周知,虽然玄奘已经去世了,但是唐朝历史上的确存在这样一个人。所以可知该命题虽然是假的,但是是有意义的。然而,在“唐僧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中,“唐僧”这一专名所指称的对象并不存在。因为唐僧只是吴承恩的《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的虚构的人物,他不管是在现实世界中还是在过去的历史中都不存在。因为“唐僧”这一专名没有所指而没有意义,所以“唐僧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虽然是真的,然而是没有意义的,这显然与我们的常识相悖,在“林黛玉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中,“唐僧”是摹状词“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书中悟孙空的师傅”的缩略形式,因此罗素把这一命题分析如下:对任一X来说,并非有一个X,使得X既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书中的又是孙空的师傅。这样通过分析,该命题只含有变项X,不再包含“唐曾”这一专名,从而使该命题依然是有意义的,也符合我们的常识,不再存有矛盾。经过这样的分析和改写否定性存在陈述难题就解决了。

2.同一替代难题。根据同一律,对于a=b,a所具有的性质b一定会有,所以,在一个命题中,用b去替换a,不会改变该命题的真假。按照这一规则,在下列陈述句中:

(1)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

(2)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是《威弗利》的作者。

我们可以根据(1)用“司各脱”替换(2)中的《威弗利》的作者”,结果得出的语句是:(3)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很显然,(3)是荒谬的,因为乔治四世这位欧洲的头号绅士绝对不可能如此糊涂地想知道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他只是想别人告诉他司各脱究竟是不是《威弗利》的作者。罗素经过分析,表示如下:有且仅有一个人写了《威弗利》,而且乔治四世想知道他是否就是司各脱。可见分析后的结论没有再存在矛盾,它也依然符合我们的常识,同一律依然是有效的。这样关于同一替代难题就解决了。

排中律失效难题。根据排中律,“A是B”和“A不是B”这两个语句中必有一真一假,不可能同真或同假。按照这一规律,在下列两个句子中:

(1)当今的中国国王是长辫子;

(2)当今的中国国王不是长辫子。

这两个命题,它们其中一定有一个是真的,无论(1)真还是(2)真,都要有一个“当今的中国国王”所指称的人,使我们能检验他是否是长辫子。可是按照罗素的看法,难以决定这两个语句哪个真,哪个假,因为,当今的中国实行共和制,已经不再是君主制,没有国王,所以,这两个命题中没有任何一个是真的,都是假的。在这种情况下,排中律是否失效了呢?这样的句子是否有真值呢?罗素仍然肯定排中律仍然有效,这样的的句子有真值。罗素分析:每个限定摹状词都蕴含着一个存在命题,“当今的中国国王”的蕴意是“存在且仅存在着一个当今的中国国王”。把这一命题带入原句,我们便得到这样一个完整的命题“存在且仅存在着一个当今的中国国王,并且他是长辫子”。这一命题包括三个合取肢,根据合取肢规则,只要有一肢为假,则整个合取命题为假。“当今的中国国王是长辫子”是假命题,其所以为假,并不是因为他不是长辫子,而是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当今的中国的国王,根据排中律,它的否定式应该是“不存在当今的中国国王”这样一个真命题,从分析后的结论可以发现排中律没有失效,这样排中律失效难题就解决了。

二、摹状词理论的意义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的人称赞这种理论结构很严谨;有的人称赞他对摹状词分析的很透彻;罗素说道:“这个学派的目标不及過去大多数哲学家的目标堂皇壮观,但是它的一些成就却像科学家的成就一样牢靠。”

第一,就罗素自身来看,他所创造的摹状词理论是他一生集大成的重要理论思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注重语义分析的精确性和无歧义性,对自然语言运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指出句子和命题在形式上的异同,然后用理想的逻辑语言代替自然语言,为我们进行语义分析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也为逻辑学和语言学的融合架起了一座桥梁。

第二,这一理论提供的逻辑语义分析方法,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各种长期存在的哲学难题的模型范式,拉姆塞评价摹状词理论为“哲学的典范”这样高端的称号,穆尼茨也曾这样评价:“这个理论对他的逻辑原子主义的一般哲学的若干主要目标和原则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提供了重要的例证。又由于某些哲学问题常可能源于对语言的误解,所以哲学必须以语言的澄清为开端,从而开创了当代分析哲学的新思潮,被誉为“20世纪分析哲学的最大贡献”。

第三,这一理论纠正了马尔朗等人的本体论,保证了逻辑学首尾一致的。对罗素指出,某些自然语言表达式如:圆的正方形、哈姆雷特等都是些不指称任何事物的指称词组,即便如此,但在逻辑上仍可得到令人满意的处理,使命题为真并有意义,这就是摹状词理论的功效,即通过量词、谓词和变项使它们在交际中发挥着逻辑作用。

三、摹状词理论的局限性

我们在承认罗素摹状词理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所做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摹状词理论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事实。

专名有所指,因而能成为主谓命题的主语,有独立意义;而摹状词无所指对象,离开它于其中起作用的语句,便无任何独立意义,这就导致了罗素的狭隘意义指示论,罗素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有无所指与其所指的对象是否客观存在。第二,罗素把知识分为亲知知识和描述知识,前者是通过直接表象而认识事物时获得,后者则是经过摹状词描述某物而获得。他进一步指出,命题的组成部分必须是直接亲知的对象,只有指称这些亲知对象的词才是逻辑专有名词,而任何普通专名都不是真正的逻辑专名,总之罗素运用摹状词理论对日常语言进行逻辑方法分析,注重了语义的正确性和无歧义性,用逻辑语言代替了日常语言,这种完美的结合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深刻的影响。该理论的提出震惊哲学界,为以后的哲学家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审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罗素《逻辑与知识》苑利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罗素《哲学问题》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赵敦化《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第2版

[4]贾可春.罗素意义理论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5]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 崔啸华 2015年

[6]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研 聂楚松 2009

猜你喜欢
专名
名义摹状词理论及其反驳与辩护
专名的定义和分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
沂南村名中通名和专名的关系
彼得·吉奇的专名指称思想探析
论专名指称理论统一的可能性
一名多义与主体意向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通过网络语言对比分析弗雷格与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