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娜
确切地说,王竹立老师的《学习与创新:互联网时代如何做教师》是一本教育自传,而市面上教育自传类图书并不很多。竹立老师的这本教育自传,以教育叙事的方式,生动描述了他近十年来由一个医学院生理学教师,借助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学习与创新,转型成为国内教育技术专家的专业成长故事。全书分为四篇,早期实践篇讲述了作者早期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的故事;理论探索篇讲述了作者进行网络时代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理论创新的故事;创新教育篇讲述了作者进行创新思维学习、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方面的故事;自我剖析篇是竹立老师的自我剖析,真实袒露了他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
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越是细心审读书稿,越是感到欢喜和感动。且不论书稿的文笔生动、图文并茂,也不论书中二维码关联的丰富资源,最打动我的,是竹立老师的坦诚和用心。他在书中以过人的勇气打开自己,将他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成功、失败、信仰、困惑,将他的问题意识、观察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毫无保留地跟读者分享,并专门在书中设置“教师专业发展启示”和“加厚点评”[1]栏目,期望能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所启发,这是非常值得尊敬、令人赞赏的。书中这一位跨界教师的学习与创新之路,品格自显,乃为网络时代千千万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可供分析借鉴的案例和榜样。
竹立老师在书的扉页上写道:“学习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读有字书,一种是读无字书,还有一种是读自己。对创新而言,知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比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更重要。”正是这样的学习与创新,成就了今天作为教育技术专家的王竹立,也正是这样的学习与创新,为我们展示了互联网时代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读有字书——教师的终身学习
广东开放大学副校长孙平教授在本书的序二中写道:“记得有一次政协外出考察,在车上他(王竹立)就拿着一本书在读。现在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样的情景越来越难看到了,绝大多数人在车上是在那里聊天或看手机。正如他书中介绍的,他是喜欢时时处处看书的人。”当然,竹立老师不仅仅通过纸质书学习,在互联网时代,他用各种方式学习:读纸质书,进行网络学习……始终葆有一颗好学不倦的心。他从医学院生理学教师转型为教育技术专家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学习的过程。这在《初试网络学习》和《我的学习方式》等章节中都有生动体现。竹立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强调教师的学习应是自主学习,“首先我自己需要学习,而且应该采用自主的、探究式的现代学习方式来进行。”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面对共同的互联网环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关注教育教学新理念、新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还是终身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不断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才能不断获得专业成长。竹立老师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就了自己。
读无字书——教师的教学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刘铁芳在其著作《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一书中说道:“教师之为教师,不仅是静态的社会身份,更是动态的教育实践。”[2]竹立老师也认为,理论一定要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修正。“没有前面长期的网络教育教学实践做基础,理论上的突破与升华就很难发生。”“我对一切理论都不再盲目相信,而一定要亲自尝试。”“学术研究不能过于功利,而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从真实问题出发,从个人的爱好兴趣出发。”黎加厚教授在点评中也肯定了竹立老师良好的思维品质都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这就是竹立老师从一个教育技术领域的新兵,迅速成为大家关注的‘网红专家的主要原因”。
教师要立足自身,关注教育实践,聚焦教育实践,将教育實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实效为出发点。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使教师在问题解决中体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与成就感,使其树立热爱教育并立志投身教育的热情,实现专业情意的崇高、专业知识的全面与专业能力的精专。
这也正是竹立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和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
读自己——教师的自我反思
竹立老师写这本教育自传,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我的另一个思维习惯就是喜欢反思”,“喜欢对经历过的事情进行不断的反思”,这就是竹立老师说的“读自己”。“这种自我观照的思维方式对我的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我的新建构主义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我自己学习的观察、反思与总结,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就是对我自己网络学习策略的概括与升华。”“可以毫不隐晦地说,‘读自己是我学习与研究方法之一。”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意识觉醒”,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教师本人进行深入持续的自我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并跟进行动,才能实现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的有机整合和“ 内化”,也只有教师自己觉醒了,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了一条从“ 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淀与升华,也有利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生成”。竹立老师创建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常常“读自己”。
创新——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良好素养
审读这本书稿,我才知道,竹立老师还是一位诗人,书中他的诗,让我读来觉得那么优美,表达得那么贴切,甚至有首诗还有点儿诙谐,让我忍俊不禁。诗人的个性使得竹立老师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能够多学科融合,对各种观念、理论进行创造性的重构。他给学生讲“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他自己也思维敏捷,见解独到,因而他的课受到学生欢迎,他的成就也受到专家认可。
教育活动的创造性要求教师要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教师的工作在感性的活动中赋予它以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理性的活动来完成其目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实践,更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竹立老师提出要“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对教师而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往往能激发教育教学的创造力。
我一直以为,好的编辑是作者以外最有资格说自己是“最了解这本书”的人。一本书的成书过程,就像一个新生儿的孕育过程,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环节不是经过反复修改、反复打磨的。酸甜苦辣,编辑自知。但对于这样一本能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助益的书,再怎么付出都是值得的(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出版不久,即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评选的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榜单)。我当然不可能在一篇手记里尽呈这本书全部的好,更多的好,有待我们的教师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挖掘、提取。若教师朋友们能够从竹立老师的故事里挖掘出故事背后隐藏的教育信念、教育规律和教育意义,在竹立老师的故事里看到自己,或是激励,或是启发,让自己从书中能够有借鉴、有收获,这,便是我做这本书的初心,是我对这本书最美好的愿望。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
参考文献:
[1]《学习与创新:互联网时代如何做教师》由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黎加厚教授点评
[2]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