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香
若干年前,我曾执教过一节习作课,写人物。上课开始,我郑重其事地交代:这节作文课请大家把桌上那支笔收进去,今天我们用另外一支笔来写作。它就在你的身上,更准确一点说,它在你的心里———你的真情,你的爱。
接着,我开始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听着某首熟悉的老歌,会令你的心有些感伤?看着某段似曾相识的场景,你会不自觉地思念起一个人来?面对树叶一天天地变黄,你的心情是否会有些惆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过这种盼物思人的经历?
在老师深情的呼唤下,孩子心中的爱被激发。
一生发言:爷爷家后园有一片葱郁的竹林,每次回家我都要到那儿去走一走,玩一玩。我常常静静地走在竹林里,仰望插入云天的竹子,听风穿过竹林的沙沙声,哑哑的,就像爷爷唱的那首关于竹精灵的歌。这时,我特别思念已经过世的爷爷。
另一生说:有一次,我在书架上找一本书,无意间,一张照片从书中滑落,我拾起看,原来是我与大舅舅的合影,照片上大舅舅的笑容如阳光一样灿烂。可我現在却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他的影子,因为此时他正在地球另一端———美国求学……
凡此种种,学生的真情被点燃,爱被唤醒,心灵深处的情感就这样被挖出来了。
事实证明,这篇习作课是成功的。在孩子的笔下,一个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物鲜活起来,那触手可摸的皱纹、那被荆棘刺伤的布满血痕的手、那在爷爷手中翻飞的竹条……
习作中,我没有一次讲到技巧、讲到策略、讲到手段,引导学生去梳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的,只是心中那份真挚的爱。在爱中,故事娓娓道来;在爱中,细节得以凸显;在爱中,孩子的情感自然流淌!
无疑,爱,才是教育的最高手段,才是教育的最佳策略。使用此手段、策略,孩子能感受到、家长能感受到。当然,身为教师的自己也能感受到。当教育中传播的都只是爱时,工作将不是负累,孩子也不是负累。
曾经,在我教的二年级班上,有个叫小李的孩子,性格暴怒无常。他会因天气冷、手冻得疼而把教室里近三十张课桌椅掀翻,还会因同桌写作业比他快而把同桌的书和本子撕得粉碎。每次发脾气时,他脸胀得通红,小胸脯一起一伏,眼中含满泪水。其实,我看到的是一颗受伤的心。在还不会走路时,父母就当着他的面大打出手,在他的记忆中,家是父母的战场,父母无休止的“战斗”撕碎了他的心,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心态平和?因此我对这个孩子寄予了更多的爱。我会经常为他买早餐,为他揣暖和冻僵的手,主动做好他爸妈的工作。慢慢地,我发现他的心态平和了,对别的小朋友也能示爱了。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他的一支笔踩碎了,他竟笑着说:“没关系。”还有一次,我坐在讲台上批改作业,他爬上我的膝头,大声对我说:“张老师,我长大后和你结婚!”我知道孩子要表达的其实是对老师的爱。此刻,流淌在师生之间的就是那份真挚的爱。还有什么比这境界更美好呢?
对孩子们多份爱,你会发现收获的会比付出的多很多。
(作者单位: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