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珺 李统兴 刘茜 余柯
卢鸿鸣:
中学高级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湖南省中学优秀校长。曾任长沙市长郡中学校长。2008年被授予湖南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2011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教育轨迹:涟源二中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工会主席———长沙市周南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校长———长沙市长郡中学校长———长沙市教育局党委書记、局长。
冬日,江边。卢鸿鸣一身运动帽衫出现在我们面前,步履轻盈。
他谈他的教育人生:从普通教师到学校中层,从学校中层到学校校长,从学校校长到现在的局长。角色不停转换,经历却清晰简单。跨度37年,之前的每一段都踏实而悠长。
他谈他的教育理想:从作为一名教师时真切探索“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到作为一名校长时不断思考凝结成“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再到作为一名局长时对更广阔的“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的观照,教育仿佛从不“高深”。如他所说,“你看到了‘人,做了教育本该做的事”。
他谈他的教育实践:教师该如何让学生真正“乐学”?校长该如何真正关注到学生、教师、家长的各自诉求,以形成最大合力办学?局长该从何处着力,以最大程度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思考不止,行动也从未停止。
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位教育人的成长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实践和丰富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其逻辑起点永远是“人”。
这更是一位教育人的“不忘初心”。教育本为了成全人,这就注定了教育人该是有情怀的人。可世事纷杂,始终不忘教育之初心便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情”在,教育才在。
至此时,卢鸿鸣处局长位已近四年。这几年中,长沙人民对教育之变化感触实为深刻。无论是“最严招生禁令”“解决大班额问题”,还是“学校标准化建设”“从小学生8点半上学开始减负”,抑或是2018年将要实施的“普惠幼儿教育以解决入园难问题”的举措等,都是直接对“择校热”“大班额”“入园难”等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逐步化解。人们在惊讶的同时,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在还原本来的样子”。
“教育本就纯粹而简单。”他轻轻地理了理帽衫。
此刻,湘江雾起,“人”却通透。
初心不忘,教育终始
卢鸿鸣常怀念起最初当教师时的纯粹时光。
对一位教育人来说,那是“贴地而走”的踏实岁月,你可以面对面地、以陪伴的方式感染到每一位孩子,与生命同成长、共灿烂。“那是相当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他笑着说。
正是如此一点一滴积累下的“成就感”,成全了他的“初心”。尽管他与很多那个年代走进师范的人一样,从事教育行业,并非最初意愿。
“这并不矛盾,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更多的是你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比如教育之初心,即一位教育人真正感受到的教育事业的意义所在。”卢鸿鸣说。
他的教育第一站是涟源二中。在那里,他和许多其他老师一样,有一块自己的菜地。冬季种白菜、萝卜;夏季种南瓜、丝瓜。种下时的深耕、过程中的细作、收获时的欣喜,仿佛与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共生共长———你怎么看待耕种,就会怎么影响作物;教师怎么看待教育,就会怎么影响学生。
那么,青年教师卢鸿鸣是怎么看待教育的呢?
比如,“老生常谈”类“学生学习动力不够”的问题。20多岁的卢鸿鸣欣喜地感知着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他坚信只要有心,一位教师便能对学生深入理解,就能找到这一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学生本就个体差异大,怎能囫囵理解?作为教师,最大的育人优势便是你面对的人不多,可以做到对症下药。”
这听上去似乎简单。“但问题是,教育本就如此简单。”卢鸿鸣说。
他把这称为“教师的影响力”。如今,在他看来,教师、校长、局长,只是岗位不同而已,对教育的影响却不分伯仲。反而,作为一名教师,因直接接触鲜活的教育对象、直接落实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人”的影响其实最具体、更有效。
还比如,80年代初期,数学教师兼团委书记卢鸿鸣看见有学生写作不错,便独创式地与电影公司合作,在学校成立了“影评会”。每每电影院来了好的新片,他便带着学生们去观赏。观赏结束后鼓励学生写下影评,写得好的作品就被电影公司贴在大厅里,让人们品评。一位学生就是如此激发了对于文学的兴趣,待人生成长,后续之发展也无不得意于其文学才华之亮点。
这听上去似乎又并不简单,因为时间是80年代,“社团”也是还未普及的概念。“但毫无疑问,教育本就是相通的。只要你一切基于学生的诉求,真切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卢鸿鸣说。
他把这称为“教师的幸福感”。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高频词汇的今天,卢鸿鸣回忆起自己在教育中的幸福时刻,深感唯有于教师身份时用心、用情给学生带来受益终身的改变,让人真正踏实和温暖。“当一位教师把教书当成纯粹的谋生职业时,便会找不到乐趣、体会不到幸福。要知道,这本就是一项充满情感的事业。”
是事业,你就会认真去经营,即你认定它有价值。而如若你一直坚守这样的价值,便就是“不忘初心”。
他的确从未忘记教育之初心,即“要育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
在涟源二中,卢鸿鸣带了13年的毕业班,成绩显著。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似乎很难快乐的事,如何让他们更易接受?“在于你是否真正给他们解了惑。真正的求知是有快乐感的。”———这是他对“乐学”的思考,也是他对于想培养真正求知的人的期盼。
初心不忘。于是,之后在周南中学,我们更是看到了一位每天早上带全班学生去操场上跑步的高三理科实验班班主任。在那个年代紧张的高三时刻,他从未只单纯关注成绩,而是将着眼点置于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发展。一如每天下午,他的班级都将体育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年下来,班级成绩优异,更充满着阳光和朝气。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了党校学习,其中有好几个学生更是积极加入了党组织。———这是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盼。
初心延展。在长郡中学,众所周知,学生课程非常丰富。校长卢鸿鳴将着眼点继续置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延伸上,无论是校本必选的“心理导航”课程、“生命教育”课程、“长郡大讲堂”课程,还是校本自选的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无不在给学生提供着多种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这是他对“培养完整的人”的期盼。
“不同时代,学生所需都有所不同。比如,‘长郡是最早将‘心理导航作为一门专门的课来开的。为什么?这基于特殊时代下独生子女所面临的诸多心理问题。作为学校,你要意识到这些,交给他们正确的知识和排解方法,这是学校在育人时所要真正思考的东西。”
现在,局长卢鸿鸣的关注点不再只是一个班或者一个学校的学生。但无疑,无论是阳光招生、教育扶贫,还是教育信息化、学生减负等,都是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对更广泛的学生成长需求的满足。———这是一位教育人在更大平台上对“教书育人”的期盼。因为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
多年来,教育人卢鸿鸣的学生们一天一个样,就像当初他种在地里的蔬菜,因用心耕耘,也一天一个样。
唯“人”与情怀不可辜负
1996年,周南中学,中层干部改选。
卢鸿鸣因带高三理科实验班成绩优异,学校有意安排他当教务主任。彼时,他来这里仅一年的时间。
这的确是个重要的位置。但是,卢鸿鸣毅然拒绝了。
“教务主任直接管理教师。但是,我来这里才一年,所有精力也全部集中在实验班上,别的老师对你都不熟悉,他们也难以认可你、接受你。这对学校、对自己都不是很好的安排。”他这样回应。
当然,他还有更深的思考:一年的时间,他就将理科实验毕业班带出了好成绩,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要得出这一答案,就必须再经过更长时间的考验。
于是,当学校转而安排他去当下一届高三的年级组长时,他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一年,作为年级组长的他还担任了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一年后,周南中学高考全省上线率排名第24位,得到了省里面的通报表扬。———这是“周南”历史以来的光荣时刻。
此刻,他顺理成章地在人们心中树立了“非偶然”“能做事”的形象。
一直以来,卢鸿鸣对自己的认知似乎都十分清晰。只要是他认定的,别人都难以动摇。
比如,他与“周南”结缘的历程。
1995年,32岁的卢鸿鸣来长沙参加高考阅卷,并同时参加了长郡中学与周南中学的招聘,两所中学都相中了他。只是,周南中学更早给他办理了调函。当第二天晚九点,卢鸿鸣回到涟源接到来自长郡中学的电话时,内心虽很欣喜,但依然诚恳地说:“或许是我与周南中学有缘吧。他们已经给我发了调令,他们如此信任我,我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呢?因此,我决定还是去‘周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们不评论选择的优劣,只谈做出选择的人内心的笃定和依据,当然,我们也可称之为“内心的秩序”。毫无疑问,一位教育人若自身都未建立起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原则和秩序,也即没有真正认知作为“人”的自己。那么,又何谈认知教育中的其他人呢?
的确如此,因为教育本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多年后,当卢鸿鸣缘续“长郡”,他也为长郡中学学子笃定的内心秩序所感动———
一位学生曾主动放弃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保送北京大学的唯一指标,将其坦然地退让给了第二名的同学。这位学生的理由是:“第二名的那位同学对物理学科的执着与追求一点也不比我差,但是他的其他学科发展没有我全面,因此我通过高考再次考上北京大学的几率比他大。所以,这次我放弃。”之后,这位学生却忽然得了重病无法上课。然而,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他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并在有限的时间中更加发奋学习,最终也以超过分数线7分的成绩成功进入了理想中的北京大学。
“始终不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而后悔,这是我们一个未满18岁的孩子的坚守。在长郡中学,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卢鸿鸣有些激动地说,“我相信,这就是我们想要培养的人之情怀和风范。”
这更是一种传承,既传承于“长郡”百年老校的朴实沉毅,也传承于一位校长对学生人文情怀、精神品质的日益感染和浸润。
认知自己,才能更好地认知他人。比如,作为教育行政,你是否真正了解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
在田家炳实验中学当校长的两年,卢鸿鸣就着力解决了最困难的教师队伍和谐稳定的问题。“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人的氛围,这其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落实办学理念、抓好教学质量,教师团队建设是根本。”
当时,学校为两校区合并,人心不稳。除了人尽其才,卢鸿鸣更是大力从全省各地引进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还推出“青蓝工程”“壮骨工程”,注重对教师的培养。“青蓝工程”包括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签订师徒合同、评选优秀青年教师等一系列举措。“壮骨工程”主要是选拔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从资金、时间上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培养成专家型教师。
卢鸿鸣称此为“唤醒人的价值需求”。“真正能牵动教师的心的,一定是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他说。
的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让他深知教师的真正需求:不只是物质,更在于精神;不止于“眼前的苟且”,更关乎“诗和远方”。
因此,我们可看到,早在2001年,作为周南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卢鸿鸣就抓住全国初中课改实验的浪潮,带领‘周南成为长沙市直学校中第一个主动申请进行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无疑,课改能够督促老师们去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理念。对教师来说,做研究型教师才是根本。”卢鸿鸣颇有感触地说。而为了让教师真正有归属感,每当学校进新教师时,学科带头人都必须来把关;学校里面有什么重大决策,教师们都会共同参与。
广泛地参与进学校的重大决策,长郡中学的老师们更深有体会。学校有了“培养完整的人”的办学理念,那么,具体的育人目标又该是什么呢?在老师们的集体智慧下,“爱生活、善求知、忧天下、有作为”12字应运而生。其中,到底是“会求知”还是“善求知”,老师们都反复商讨了很久;而到底什么是“有作为”?老师们一致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了极致,就叫“有作为”。“这才是我们共同的学校。”卢鸿鸣说。
一脉相承。当局长卢鸿鸣在思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时,更会去认真地思考乡村教师的成长、价值实现等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网、两站、三平台”的师训体系:农村教师通过“网络联校”不断向优质学校、名师取经;建立名师工作站和特级教师工作站,引领、帮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健全面向农村教师的三大培训平台……
万事相通,唯“人”与情怀不可辜负。
不辜负他人、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岁月。
何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9年,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来湖南调研。本来安排他在长郡中学调研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可意料之外的是,他待了40多分钟。他被学生“走进新农村”的汇报吸引了。
无疑,在“长郡”的8年,卢鸿鸣花了很多精力关注课堂之外的东西,比如“校内五节”———读书节、科技节、社团节、体育节、美术节,“校外五走进”———走进军营、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在那次“走进新农村”的学生汇报中,“长郡”学子详细讲解了他们在农村的体验、对农村诸多问题的关注以及思考的课题研究成果。比如,在平江,有三位孩子曾经预见性地提出了农村环保的问题;在株洲,空巢老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问题也一度成为一些孩子的研究对象……
在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最显著呼声为“升学率”时,2007年,卢鸿鸣却大胆地提出了“绿色升学率”的概念。“只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就一定没有教育的明天。绿色升学率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卢鸿鸣说。于是,我们看到了“长郡”孩子们的独立自主、探索研究、青春飞扬。一如“走进新农村”实践中他们朝气蓬勃的面庞。
可,既然人民群众有呼声,何以不去满足这样的诉求?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它有自己的规律,它所涉及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因此,任何行动都应以符合教育规律为基准。”卢鸿鸣说,“在中国,很多家长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毛病,即认为自己天生地懂教育。殊不知,教育是十分专业的问题。”
在他看来,一位教育人也有着“引导”之职责,即引导社会不断趋近于正确的“育人观”。
于是,是校长时,他办家长学校,培训家长怎样从专业的角度來认知教育;他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学校和家长沟通的平台,让家校形成真正的育人合力……
那么,现在,作为局长,“引导”之职责又体现在何处呢?
“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得让人民群众认知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教育的规律。若一味迎合,何以人民群众会真正满意呢?”卢鸿鸣说。
这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引导”,需要有敢于直碰“硬钉子”的魄力,也要有悉心诠释的耐心和“柔情”。
2016年,长沙市颁布“最严招生禁令”。“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一刀切”政策一时间让家长们“炸开了锅”:一方面如释重负,因为终于可从“跑关系”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内心也生出了新的焦虑和不安———何处安放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想要获取更多教育资源的夙愿?
为此,卢鸿鸣多次在公开场合诠释这背后的教育规律和逻辑———
“这是‘起点的公平问题,解决的是入学机会的均等。过去,话语权多的人就能更自由地择校,我们皆知这是教育的异化现象。如何攻克?小学就近入学,初中大校划片与微机派位相结合。‘公平是我们‘一刀切政策的初衷。可,这就绝对公平了吗?显然不是。这世间本就无绝对的公平。就近入学,学校也有好差之分,很多家长担心这一点。我们就要解释这背后的教育规律———‘择校带来的是学校强的更强、弱的更弱,更带来了人民群众深受其困的‘大班额问题。长远来看,‘阳光招生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的确,两年过去,我们可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因没有了“择校”,每所学校都能安心办学,在基本平等的起跑线上去自主发展多元化特色;老百姓不再为此奔忙,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大班额”问题也逐步化解,全市小学、初中1~2年级班额分别控制在了50和55人以内……
无疑,以“人”为根本发展“人”,按教育之规律发展教育,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比如“减负”。
从2016年秋季开学始,长沙市小学生上学时间正式从8:00调整至8:30———这是卢鸿鸣为攻克“减负”难题所做出的第一步尝试。“‘减负的问题早就是老话题了,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我们就从没有升学压力、最易着手的小学开始抓起,并以此为突破口。”卢鸿鸣说。
政策一出,广大家长纷纷表示其“人性化”。无疑,孩子能在长身体的时候多睡半个小时以宜于身心发展,大部分家长能更好地协调好上班的时间,这是真正符合人民群众之诉求的体现。
可,依然有质疑。比如,有些家长是8:00上班,送孩子上学怎么办?为何学生推迟半个小时上学而教师却不相应推迟?
于是,与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一起,卢鸿鸣参加了社会议题类栏目“你说话吧”,对此做出了详细解释:城区小学会统筹安排值日教师负责每天的早到学生管理工作,以解决部分家长的特别需求;而对教师来说,和过去一样,本质上也其实并未增加工作时间。
……
研究、分析、攻克、引导、答疑……卢鸿鸣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着一个又一个难题。正如他一直以来,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人生阶段,都力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限回归最本真的教育。
“眼中有‘人,教育有‘情。”———他如此诠释着何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就是要求我们要时时刻刻眼中有‘人吗?”他笑着说。
2018,湘江依旧,初心依旧,教育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