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224500) 吴素红
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意识,并努力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笔者以部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记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等。我们要从文化的视角为学生解开汉字的秘密,从儿童认知的角度出发,关注汉字的起源、演变、构造以及与之关联的历史、艺术等文化内涵,让他们领略汉字无穷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部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识字课文以象形字为基础,逐步过渡到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关注汉字独特的构造方式,就能挖掘出它的文化意蕴,通过各种形式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时可以从汉字产生时的图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中的“田力男”时,教师可抓住形象的画面,引导观察想象。
教师先出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男”由“田”和“力”组成;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力”就是古代农具“耒”,说明在田里耕作是古代男人的主要职责;最后,出示——男,让学生了解“男”字产生、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符合,旨在让学生探寻汉字的源头,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对汉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还能感受祖先非凡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
汉字大多是由形声字构成的。在低年级进行形声字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组合方式,学会自主识字,并体会汉字的文化魅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课文《小青蛙》的下面内容时,教师要抓住形声字的特点展开教学。
文中的“清”“晴”“睛”是基本字“青”和其他偏旁组合构造出来的形声字。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形旁说出字的意思,根据声旁猜出字的读音。在了解形声字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继续探究:“‘青’字还会和哪些偏旁交朋友,组成新的汉字呢?请大家根据声旁和形旁来说一说这些字的读音和意思。”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材编排这一内容意在告诉我们:要让儿童充分感知汉字的构造特点,学习汉字文化,并根据汉字构造的方式主动识字。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理念不谋而合。部编本一二年级教材中的《剪窗花》《春节童谣》《姓氏歌》《猜字谜》《端午粽》《数九歌》等,渗透了风俗文化、节日文化、姓氏文化、字谜文化、节气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引领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课程意识,从文化的角度来策划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以文化的方式传承文化,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爱上传统文化。
如,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有一则《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快,《春节童谣》中提到的炒瓜子、扫尘、蒸馒头、守岁等传统习俗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如何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呢?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春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春节故事会”
“春节故事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春节的故事。比如,“年的故事”“春联的来历”“为什么要守岁”“压岁钱的由来”……然后,开展以说“春节故事”为主题,让学生或讲故事,或表演,感受理解春节文化的内涵。
活动二:“春节欢乐行”
“春节欢乐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春节文化的丰富多彩。活动时,要邀请学生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参与活动,让他们带着孩子去经历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一每一天要做的事情,过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当然,在体验传统节日风俗、感受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日新月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形成新的节日风俗。在活动中,让学生想一想:春节前的这一段时间还有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最后,指导学生创写新的春节童谣。
活动三:“春节序曲”
教材以童谣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而童谣形式简短、内容浅显、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朗读。除了朗读教材童谣之外,教师再出示其他的关于春节的童谣。如,“咚咚锵,咚咚锵!过新年,锣鼓响。小鼓咚咚咚,大鼓锵锵锵!舞龙舞狮真热闹,大街小巷喜洋洋。”“新年到,新年到,包饺子,蒸年糕,全家团圆乐陶陶。”这些关于春节的童谣,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咱们的祖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春节的风俗也不一样,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节日文化内涵的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部编教材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即传统文化篇目增多。以部编本二年级上册为例,看教材传统文化的构成(表一)。
表一
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共25篇课文,八个语文园地。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所占比重之大。传统文化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我们要用文化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世界进行熏陶感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传承传统文化,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对部编教材中的文本,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趣读,感受文本的情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如,对二年级上册中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寒号鸟》《坐井观天》等课文的教学,要先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然后,展开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进行初步感知与评价;最后,采用创造性表演的方式来阅读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表演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明白故事中蕴涵的做人做事道理的过程。
美读,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内容美、情感美、结构美以及语言美等。如,《难忘的泼水节》《葡萄沟》《日月潭》《黄山奇松》是一篇篇美文。它们美在独特的语言文字,美在不同的地域风情,美在奇妙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文本的世界中,感受文本美。在文本世界中,伴着动听的象脚鼓点,学生读出了周总理代表的汉族人民与傣族人民和谐相处的幸福快乐;随着多姿多彩的图片,学生感受了新疆葡萄沟的魅力,欣赏了台湾日月潭的美丽风光、安徽黄山奇松的独特风景。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自然文化的多样性、地域的差异性。这样教学,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对中华民族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古诗、成语、名言、俗语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的明珠,反映出泱泱华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精神品质……反复诵读,能让这些经典文化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部编教材二年上册有七首古诗,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些古诗词句优美、音韵和谐、内涵丰富,特别适合低年级孩子诵读。读李白的《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学生能感受到诗人丰富奇妙的想象,理解诗人笔下事物独特的美感。在诵读中,这些经典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积淀美好的情怀、优雅的情趣。
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是文化的课堂。教师要从文化的视角解密中国汉字、策划主题活动等,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真正享受到语文的美丽、语文的厚重,真正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