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平阳新纪元学校(325401) 陈先松
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写作课程应当基于学情,这是变革写作课程的极为重要的取向。序列在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中,序列只能在学生的写作行为中去找。” 笔者认为王荣生教授书中所述的“序列”是基于本班学生实际或某一类甚至一个学生的“私人订制”模式的微观序列。习作教学必须把握宏观的目标序列,在这基础上寻求基于习作样本的微观序列。如,人教版教材三四年级的写景作文,其宏观序列安排及要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表一)。
表一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到,教材中写景的序列是螺旋上升的,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可是,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第一次写景能做到“吸引人”吗?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怎么办?听之任之,继续按教材既定的习作序列前行?如果这样,学生怎能顺利到达下一阶段的“有特点,有想象”呢?笔者以为,我们教师应该要做些“修补”工作,即在教材的大序列的架构内做些基于学生习作样本的“微序列”的补充教学。这种基于“微序列”的教学,笔者称之为“微习作”。那如何进行基于学生习作样本的微习作教学呢?
微习作首先始于学生的“漏洞”——学生的困难和问题所在,这也是学生习作的生长点。人教版教材的写景类习作,从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吸引人”到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有特点,有想象”,学生的习作系统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怎么解决呢?系统论有条重要的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因此,在教学“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在肯定学生习作优点的基础上,寻找出问题的所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表格式的统计(表二)。
表二
然后,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景物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山水花鸟、亭台楼阁、风雨雪月等的特点写得怎么样。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进行分类分析。如,写到石头的有多少人,他们写得怎么样;写到花的有多人,他们是从哪几方面写的。基于学生的习作样本,我们要明确学生亟须提高的有哪几个点,造成学生写不出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这样通过一步一步地分析,发现学生习作的一系列问题,找到多个生长点;然后把这一系列的生长点组成一个微序列,通过微习作进行循序渐进地解决。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面对众多的问题,我们首先要选择共性的问题,选择在现阶段能解决的问题。如,笔者在教学“风景优美的地方”后,对全班48个学生的习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多数学生习作中写到山石、花草、水等景物,其中写到山石的多达31人。但是,在31人中,能写出山石特点的学生却屈指可数,大多数只是写了石头像什么,而具体哪儿像、怎么像就没有展开了。由此而知,写好山石特点已成为学生要好景物的共同“拦路虎”。这时候,我们不能回避它,而是要基于微序列中的“石头”制定出微习作的小目标。
怎么制定目标呢?笔者认为,小目标的制定首先要做到精准。教什么一定是因为学生需要什么。这样指向性就非常强,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其次,要做到精要。微习作一般是一节课解决一两个问题,做到聚沙成塔。第三,要有趣。就是微习作要关注学生习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有情趣,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要知道,儿童作文教学任何时候都要特别重视激发童趣、点燃童心、唤醒童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深入研究儿童的习作心理,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不能忽略他们的情感体验而进行纯粹的机械训练。为此,笔者进行“石头”的微习作教学时融进了情趣因子,契合了生活元素,聚焦了“山石”这个点,根据学情拟定了以下小目标。
1.以“四幅石头图片与例文”为例子,初步学习写石头常用四种的方法。
2.以“石头”为例子,悟得微习作可以抒写个性,不拘一格,培养爱写话、爱生活的情感。
这样的小目标,为习作降低了难度,易于学生动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的兴趣。
我们知道,习作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习作的跟进指导。目前,跟进指导主要是习作讲评课,但是讲评课重视的是“讲”和“评”,而“写”显得比较欠缺。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根本途径还是写——尤其是在一定序列支撑下的写。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跟进指导就是基于序列的微教学。鉴于学时所限,有两种微写作方式比较有效。
现行教材习作安排的量少是人所尽知的。一学期8次习作比起日本以及欧美国家来可谓是少之又少,这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其实是很不够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教学中,不一定照搬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经验,并面对你们的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一种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写作体系。”为此,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的习作问题,一周另外安排一节课进行微习作教学。一周一节,一学期近二十节,这样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习作微课程,能大大地提高学生习作密度。这样的小体系,将学生的习作困难化整为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上文提到的“写石头”,我们就可以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微教学。从学生写石头“没特点,不吸引人”开始,通过方法的习得,到最终达成“有特点”这个目标,如下图(图一)所解。
图一
作文作为一种倾吐,应是发自内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规律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吴忠豪教授指出:“学生首先需要积累书面语言表达的经验,练习怎样把想说的意思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书面语言表达的实践,形成如何运用适当的词语组成通顺连贯的句子等基本功。”如果把大作文比作一块大积木,而每次基于小目标的微习作就是构成积木的元件。这样的微习作就是夯实基础、集腋成裘的过程,使学生练就习作的基本功。
人教版第二学段的四次写景作文,分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和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单元的课文虽然是选取描写动物和景观的文章来组织,但实际暗含着围绕描写景物的内容与方法来进行选材,而且涵盖了海水、海鸟、树林、野生动物、花、泉、海潮、峡谷、野花、云等方方面面的景物。每一篇课文都给予孩子写作方面的启迪。
教材的这些选文都是经典之作,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很好的范例。我们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明晰每次习作的要求,在前一次学生作文的样本上,找到练习的小目标,到相关课文中找到生长点,并进行随课微习作。如,在教学《荷花》一课的时候,就要想到单元的习作要求“有特点,有想象”,再回顾上一次学生习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抓不住特点,展开针对性教学。在教学时,先要紧扣作者是如何抓住荷花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运用想象来写花的;然后,进行指向习作的微教学——写一写其他的花,学习用“有的……有的……还有……”句式写花的不同姿态,并展开联想。这样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生长点,就形成自己的微习作的小体系。如图(图二)所示:
图二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而微习作基于学生的习作样本,建立了贴近学生习作经验的微序列。这样的习作教学着眼于学生习作的某一个点,聚焦小目标,解决小问题,可以随阅读教学同步跟进,也可以单列一课时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次数,为学生的习作积累大量的经验。
当然,学生的微习作是动态的过程,它常常以“基于样本—明确问题—确立目标—跟进方法—展开教学”的程序滚动上升,螺旋发展。我们要一边扫描当下的习作样本,一边着眼于下一步的习作目标,这样才能顺利达到下一个高层次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