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海滨学校 王艳霞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帮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有兴趣、有方法地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而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所以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必要。下面,笔者将基于核心素养,对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提出三大策略。
生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奠基石,生活琐事有规章,学习生活就有章法。有些学生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这样的学生自立自觉,在学习上多数也不会差。而生活上粗枝大叶的人,学习上很难细致入微,学习上也不会上进。生活上懒散、马虎的学生,其生活习惯时刻影响着学习习惯,也必然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针对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题小组成员的经验,为了激励学生能将好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地渗透到学习习惯中,教师为他们每人准备了笔记本,一是把当天的作业、需要准备的东西都记在上面,便于更好地筹划和安排;二是把自己好的生活习惯记在本子上,连续坚持10天的学生,发一面小红旗贴在班级文化板报上,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一项指标。这样,学生会越来越自信,从自理走向自觉,从自觉走向自强,从自强走向自主发展,这也正是海滨学校一直推行的“九自”教育方针。
会生活的人,才会学习。生活习惯的点滴都会向学习习惯迁移、渗透。作为教师和家长,要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把在生活中积累的优良作风带到学习中。生活习惯教育是真正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一个有着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往往能沉下心来,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久而久之,就获得了一定的定力。一个意志坚定的人,生活上不畏艰难,学习上也会迎难而上。回顾成长之路,我们也是从一名孩童成为了一名教师,而在这个转变中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其实就是小学时养成的受益一生的习惯,它促进了我们学习的自主性,让我们能够摆脱依赖性,实现自主发展。
养成教育的多元评价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专属权利,而是依靠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三方共同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作出的阶段性评判。多元化的评价可以使三方享受平等的权利,让评价更加客观,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增强家校联系性,也可以缓解家校间的矛盾冲突。
在新的评价主体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比如“字写得又快又好看”“朗读得真好听呀”。教师们经常评价他们的话语,他们都会去模仿,这种自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知道什么是好习惯,好习惯究竟要如何保持。这样,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因素,有意识地克服不良习惯,主动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在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提高中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以此培养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低段学生在自我评价中由于自我评价能力不强,导致评价不够全面、准确。在日常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积极正向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以及展示中,会出现很多评价点,如:他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让小组成员间互相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真实性,使得评价不再片面,符合学生的认知。为使学生有学习劲头,可将全班每4人分为一个小组,实施以下评价:
表一
虽然采取多元评价,但我们深知教师这个角色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赏识性表扬或严厉性批评,将学生的优点与缺点,运用口头或代币方式进行及时地评价,这样才能呈现出进取向上的学习氛围。我们也可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等进行及时记录。教师可以每天记录几个学生,但要保证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可以被记录3次左右,以评价表前后对比看看学生一学期下来,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评价记录表如下:
表二
邀请家长朋友们也加入到评价体系中,让家长们真正走进教育,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多和家长沟通,鼓励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淡化唯成绩的思想。也许学生的朗诵越来越出彩了,速算能力有了不小的提高等,这些都是家长可以看到的改变,也该纳入家长评价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家长们对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多维的评价还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密切,最终达到循序渐进养成习惯,而不是一蹴而就看成绩的效果。
强国、强军、强校、强班、强己,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学生是否能够得以自主发展的核心力量。笔者信奉学生生来具有创新的意识,而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
课堂模式转型不是完全对教和学、师与生的关系及地位的时空互换,即使是以生为本的课堂仍需教师的参与,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任何先进的设备都不能代替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此时,微课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设绘声绘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及创新意识。
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视频引出狮子大王,通过狮子大王的邀请,创设森林“万兽之王”的评选情境,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喜欢游戏,设置的朗读小技巧及写作小技巧,这样的层层关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从现在开始》这一课的题目是个祈使句,通过上课起立的问好方式,提出祈使句,运用微课将祈使句讲清楚。这样的运用不仅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更是让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与解答中感受语文的奇妙之处,有助于让他们爱上语文,乐于思考,感悟文化的魅力。
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指向、有价值,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有效问题要体现“最近发展区”,不能一眼就知道答案,但可以在探索中获得线索,发现答案。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由于很多学生预习过,所以很顺利地把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总结出来了,但此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长度乘以长度,明明是两条线段的长,最后却变成了平方厘米呢?”这就是个好问题,其他学生一听也表现出疑问,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开端,也是创新学习的开端。此时让学生们拿出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摆一摆,观察发现推出计算公式。经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生,不再仅仅以书本为主,更要以生活为主、以思考为主、以创新为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家长,不再仅仅以成绩为大,应该以多方面发展为大、以多方位评价为大。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不再仅仅以学知识为主,更要以真善美的教育为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以生为本,还要以能力为本、以习惯为本、以自主发展为本。学习是一条长河,习惯是周围的花草树木,预防发生泥石流;评价是定期的检测剂,时刻警戒安全值;创新是大雨,是阳光,使长河保持生命力。当一切准备就绪,长河方可达到可持续流淌。
注: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培养学习习惯,促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编号:BE418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