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亚丽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建设的主渠道。但在班级管理中发现,本应比小学阶段的其他年级更能深入领会并很好执行规范的六年级学生,违规现象不仅经常出现,甚至性质更趋严重。为此,笔者在任教班级开展了一次关于行为规范养成的“学子形象”调查活动,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你有哪些较好的行为规范?是怎么做到的?造成违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更愿意接受怎样的行为规范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83.3%学生在“尊敬国旗”“遵守交通规则”“按时上学”“遵守公共秩序”几个方面都自认做得较好,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团结同学”“上课守纪”“待人有礼”“诚实守信”“学习习惯”等方面,自认做得较好的比率都低于14.6%,甚至不到6%。学生自述造成违规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规则的执行意识淡薄,觉得违规后果不严重,最多被老师批评几句而已;二是从众心理的负向效应,认为别人都违规时,如果自己坚持遵守规则,会显得不合群,因而跟从违规;三是抵触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觉得有些行为规范要求是小题大做,对一些生硬的教育方法有抵触情绪。值得欣喜的是,大部分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其实内心是渴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好学生的。
由此可见,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须摒弃简单生硬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借鉴叙事心理学,应用外化、解构、重写等辅导技术,巧妙地解构学生对规则的错误认识和逆反行为,重写积极正向的主线故事,修正延伸优势故事,使其重塑非常文明、非常有礼、非常习惯、非常好学的“非常我”学子形象。
叙事心理学认为,叙事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是指教师采用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唤起他们生命中潜在的、积极的东西,帮助他们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困境。卡特里娜·布朗教授在其撰写的《叙事疗法》一书中指出,故事起着组织、建构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的作用,它还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经历。叙事疗法的“解构”技巧,就是指运用故事叙说使来访者跳出原有的主流文化框架,重新看待自己。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尝试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阅读故事《规则之美》,读后请学生叙述故事,阐述观点。从学生使用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规则的认识由震撼、震惊、感动直至顿悟的过程:“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震惊!这里是澳大利亚最偏僻的地方,没有监控,没有警察,可是他们却一直保持着秩序,不慌不忙,足见规则的美。再回头看看自己,明明有规则却不遵守,这让我无言以对。守规则是一种文明素养,我要做个守规则的人!”
此时,学生遵守规则的强烈愿望已被激发,学生在无意中已将内心美好的愿望表达出来。为了让这美好的愿望得以延伸,“规则之我见”的征文比赛随即跟进。学生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有的学生写道:“虽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过去我一直觉得违反规则,也没怎样,何况一些同学认为,敢于违反规则的人是英雄,更让我觉得遵守规则没那么重要。今天,我发现自己错得那么离谱。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文明有礼、遵守规则才是我应有的模样。加油,自己!”
叙事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将问题与人分开,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即学生不等于问题。而“问题外化”技术开始于解构,包括对思想、情绪、问题、实践的交互作用,班主任要做的是对学子形象期待的外化、理想的外化和目标的外化,让学生成为自己设计学子形象的专家,促使学生和美好的学子形象相结合。笔者通过班级共读共享的叙事活动,解构了学生对行为规范的错误认识和自我认同,将内心渴望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愿望“外化”,逐步形成对“非常我”学子形象的认同,促进学生不断努力与“非常我”学子形象吻合。
“人不是问题,人都是思考自己问题的专家。”这是叙事辅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当学生解构了原有的自我认同,开始期待崭新的学子形象时,“重写”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写”是叙事辅导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它是通过精细巧妙的对话让来访者外化主线故事,看到并尝试去丰富支线故事,找到特殊意义的事件,从而重新建构其生命故事。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对话,不断让学生创造自我期待的学子形象的新故事,找到这些形象故事的意义,从而重塑一个“非常我”的学子形象。
针对班级学生现状,笔者设计了“非常我”童谣创作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联系班级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特点,从“非常文明”“非常有礼”“非常习惯”“非常好学”四个维度编写有关“非常我”学子形象的童谣,并评选出最佳童谣作为班级学子形象的共同目标。编写“非常我”学子形象童谣的过程,其实就是“重写”技术的运用。学生在动笔前对心目中的学子形象产生了自我期待。编写童谣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写新故事,一个个故事逐渐串成新的主线故事,学子形象也逐渐在其心目中清晰、完善、丰富起来。例如,学生撰写的《非常有礼——听讲篇》是这样写的:“双脚轻轻放,不跷二郎腿。挺胸又收腹,发言要踊跃。他说我不说,倾听是尊重。我说大方说,分享是快乐。笔记及时做,不懂多提问。”当事后询问该学生创作原因时,他说:“以前,我上课时没精打采的,也不喜欢发言。编写了童谣,我才发现自己一直是浑浑噩噩的,没有目标,没有动力。虽然童谣的字很少,但这几个普通的字,却写出了我想成为的学子形象的心愿,是我的目标,我要像高速列车一般拼尽全力地驶向向往的目标。”
著名的叙事治疗大师麦克·怀特在其所著的《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故事不是简单地表征我们,也不像镜子一样反射一个可认识的现实;相反,我们的故事是主动的——它建构了我们。我们所讲述的故事是我们创造的故事,当我们写下有关自己生活的新故事,我们就创造了新故事。”童谣的编写过程说明,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学生编写童谣,其实是在审视自己、反思自己、重写自己。这种审视或反思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重写使他们开始懂得自律,懂得要为自己负责,“非常我”学子形象已经悄然重塑。
叙事辅导认为,当人们开始形成有关其生活和同一性的更优故事时,这些故事的流传或者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分享,对故事的存在而言非常重要。因为找到观众群体能够帮助强化、支持、促进更优故事的产生,让它成为“新的现实”。通过撰写童谣,学生重写的“非常我”学子形象日渐清晰并成为努力的目标。此时,班主任抓住契机,积极征召外在观众,如同伴、老师,家长等,为更优的故事建立观众团队,使得优势故事因运而生。
“非常我”学子形象积分榜就是一个很有效的载体。它是以公布学生每周的“非常我”积分统计表的形式呈现,让观众团队关注“非常我”学子形象的点滴故事,运用外在的力量促进内在的持续改变,如表1所示。
表1“非常我”学子形象积分榜5月统计表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第10周全班48个学生100%达到基础标准的60分,但有7人处于合格(60~80分)层面,仅31人已达优秀(90分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班的优秀人数逐渐递增,到第13周时已经达到43人,合格级人数大幅减少。因为有了观众团队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想要变得更好的愿望的实现。通过分析具体的得分数据发现,学生在“就餐、排队、团结、文明、有礼”几个方面有了明显改变,其他方面也有进步。
同时,班主任通过每月“非常故事”的分享,让同伴、家长、教师甚至学生本人来讲述成长故事故事的主体“读”到观众对自己新故事的体验以后,不论是思考这种体验或直接辨识这种体验,都会开始修正和延伸自己的新故事,从而去实现“非常我”学子形象的期待。教师反馈“自从开展活动,班级精神面貌变化太大了”的评价,家长写来“她的改变好像是一瞬间的,但又好像时刻都能感受到。现在带她出去觉得特别有面子,朋友们总说我家孩子特别有礼貌”的留言,同伴对进步者的赞许和鼓励,都成为学生的行为蓝图和意义蓝图。他们希望让人们觉得自己重写的故事对他人是重要的、宝贵的,因此就开始把自己的问题故事转为期待故事。由此,学生在观众的注视下,慢慢形成人们期待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开始有变化,开始觉得自己还不错、不简单。正如学生自述的那样:“我想以最好的状态做最棒的‘非常我’。我想让任课老师看看,我们的班级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非常我’的学子形象,是最棒的班级;当我走出校园时,我会因为他人认为我是庆同小学培养出来的‘非常我’学子而自豪。”
局外见证人团体是叙事辅导最重要的一种实践方式,有所感受的听众会为学生再次叙说新故事的过程带来更多附加值。在叙事辅导过程中分享故事、聆听评论、共同讨论,使学生的新生命故事变得情节丰富,当下及未来的真实生活经验得以丰厚和进一步发展,并引发更多的支线故事。
由此可见,班主任将叙事心理学所倡导的一些辅导技巧,如外化、解构、重写、见证等运用于班级建设,可以巧妙解构学生的错误认同,重写崭新主线故事,修正延伸优势故事,从而初见、重塑、见证“非常我”学子形象,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参考文献:
[1]PAYNE M.叙事疗法[M].曾立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怀特.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李明,党静雯,曹杏娥,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