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燕梦
本节整理与复习课是笔者本学期和组内年轻老师一起打磨的,考虑到复习课是重要的教学课型,通过复习,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以前的复习课中,教师总有那么一些疑问:如何让复习课上出趣味性,如何让复习课将前面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等等。基于此,我们将这节复习课进行了如下设计,希望能够提高复习课的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整理与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一课,从关注儿童需求、学习状态及方法建构三个方面来谈一谈低段复习课的教学改进与思考。
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进位加法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达成以下目标: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法的计算能力并形成完整的加法表,并能发现与应用规律;经过计算、观察、合作、交流,体会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学重难点以后,我们站在了低段趣味性的角度来进行思考,通过“有趣的泡泡”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从而充分让学生在趣中玩、趣中学。
关于引入环节的两次教学对比。
【第一次试教片段】
师:老师想来考考你们!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厉害,举手反应最快!
卡片出示抢答:3+6 9+7 7+5 8+4 8+5 2+9 6+6 10+8
(最后将这些算式散乱呈现在PPT中)
【第二次试教片段】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口算泡泡!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厉害。准备好吹泡泡了吗?
依次出示泡泡算式,动态出示吹泡泡和破泡泡的过程。
9+3 5+5 7+4 8+4 8+5 7+3 7+5 5+7 7+6 6+5 6+6 9+5 7+7
(9+3 5+5 7+4 8+4举手说,8+4再请举手的那个小朋友说一说)
【思考】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呈现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口算,教学呈现形式比较简单,教师将算式直接贴于黑板上,感觉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而第二次教学教师采用了吹泡泡的方式,通过变化形式吹泡泡,在男生吹—女生吹—一起吹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计算泡泡算式的兴趣明显高了很多。形式的童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高了,对知识的追求也更加渴望了。低段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若能改变呈现形式,让每一种素材成为激发数学学习的灵感,学生也会越来越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关于算式整理的两次教学片段。
【第一次试教片段】
师:这些算式也很高兴地来到小朋友的课堂上(将算式按顺序板贴),仔细观察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①3+6=9②9+7=16③7+5=12④8+4=12⑤8+5=13⑥2+9=11⑦6+6=12⑧10+8=18
生:我发现③④⑦的得数都相同。
师:哇,找到了这几个和相同的算式,老师再把它们请出来。
生:我发现③④⑦得数也都相等。
师:是的,你也找到了得数一样的算式,还有其他发现吗?
【第二次试教片段】
课件出示:把13个算式同时呈现在PPT中。(并一一出示关键词)
师:这些泡泡算式很高兴地来到小朋友的课堂上,想和你们一起来串泡泡串呢!
师:这里有泡泡算式和它们的小房子。看,有一个泡泡算式已经找到它固定的住址了,那剩下的呢?你可以选几个和这个泡泡有关系的算式,想办法,能不能把它串成有规律的泡泡串呢?你想好怎么串了吗?我们可以……也可以……还可以……
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比画,一次说出横着串、竖着串和斜着串。
师:能干的小朋友,串完一串以后,想一想,还能不能再往不同的方向串一串吗?听明白要求了吗?听明白要求的小朋友拿出抽屉里的泡泡算式和小房子,咱们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收集作品,学生活动与贴板书同时进行。
【思考】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算式直接贴于黑板上,在让学生找算式规律的时候由于算式是散乱摆放的,更容易看到的是那些得数一样的算式,很难出现老师需要的一些答案,连听课老师都感觉从黑板上一堆算式的排列中很难找到规律,总体感觉教师一直主导着这个环节的教学。第三次教学教师采用了把算式送回家的方式,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呈现的作品丰富多了,既有规律的呈现,能干的学生还能够找到更多的泡泡算式的规律。通过把泡泡算式送回家的形式,改变了活动形式,让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童趣,学生对于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
低段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大组评价方式,一般的教学教程中更多的是采用画“★”或者是打“√”的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泡泡贯穿始终,采用了每个大组一条鱼,用贴鱼泡泡的形式开展大组评价形式。评价形式新颖,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他们会更加在意自己所在大组得泡泡的个数。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有学生在贴好一个泡泡后就发出一声“啵”的声音。改变活动形式,让课堂更加富有童趣,让每一个评价成为生成学习活动的邀约。
不管是什么复习课都离不开知识点的梳理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有规律的整理,也有单元知识之间的梳理。
在把泡泡算式送回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泡泡算式规律进行了一个整理反馈。在反馈规律中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些算式明明看起来长得不一样,但和却是相同的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解决,而是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请学生跟着泡泡算式去理解规律。
【思考】通过PPT动态地呈现泡泡图的过程中,由算式5+7=12的泡泡点子图,动态表示算式6+6=12,进而迁移得到一连串泡泡算式。通过直接的泡泡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变的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对于数学本质更加清晰化,丰富了探究的内涵。
在反馈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教师通过“联系”的方式,将看似不一样的算式串,整理成一类规律。如下图学生作品所示:
教师在反馈过程中通过提问:“哪些算式的规律看起来是差不多的?”学生将算式串整理成类似□+5,7+□等形式的规律串,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串之间的联系。
教师PPT出示完整加法表。
师:这么多算式,小朋友是不是一下子学会的呀?(PPT一一对应出示动画)我们是先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又学习了6~10的加减法,接着学了对11~20的认识,最后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师:对呀,咱们的算式就是这么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学过来的。这么多算式你们需要记那么多吗?
生:不需要。
师:其实我们刚才就是由7+5这个泡泡变出了这么多。如果老师给你的是9+3,你也能用刚才的方法变出那么多吗?
【思考】本复习课中知识的整理既有单元内知识间的整理,将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通过泡泡算式的形式整理起来。同时,又有单元与单元知识之间的一个整理,通过加法表的补充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前后是有连贯与沟通的,以发展的眼光,将一些看似独立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更好地去发现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变化。
当学生把横向和纵向这几个算式都送回表格中之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着把剩下的四个算式送回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进行猜想,再让学生上来指一指,比如我想送算式6+6=12回家,我认为算式在……通过直接点击屏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答错出示哭脸,学生还能及时进行纠正,答对鼓掌通过,再通过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来激发直觉灵感,学习氛围会非常好。
在后续的用算式解决问题环节中,执教老师从算式9+3=12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继而引出PPT中的4个数学问题,在解决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图式变化,PPT进行如下图的动态变化过程。
【思考】由9+3=12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图变成泡泡算式—线段图—大括号解决问题—算式9+3=12,有效地实现了从数到形的沟通,再由线段图变成算式又是一次数与形的相互沟通过程。通过建构,实现了图与式的自动转化,让本环节的教学成为了一个亮点。
在教学完本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复习课之后,让学生自己来实践设计不一样的加法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根据我们学习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你觉得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的加法表?自己来试一试吧!
作为一节低段的复习课,从看见到发现的过程中让我们知道复习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整理,教师如何最大可能地了解学生、恰到好处地引领学生、更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都是复习课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到的一些想法,正是笔者在磨课中,对于低段复习课的一点感受,也是笔者今后思考和研究低段复习课不断要追求和探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