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与改革试点工作,引导高校转型发展,真正办出特色,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陕西省2015年12月印发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公布了陕西省率先试点的高校,分别有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这就为转型下的普通高校在办学定位、学科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体育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及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体育精神、终身体育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经济状况、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模式和体系,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课程目标分散、体育技能化突出、忽视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课评价方式和手段单一化、传统体育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提出了大学体育模块化教学模式体系,即按照应用性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的分成若干板块,按照体育课教育教学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来满足新形式下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课模块化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皆在构建新型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体系,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高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为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通识选项课两大模块,即“1+1”,课时合计216学时,必修课144学时,选修课72学时。
大学体育第一至四学期为必修体育课,其中第一学期为基础课,主要是围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开展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第二至四学期为必修选项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包括球类、健美操类、传统体育、拓展类项目,目的是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专项运动能力。
第五至八学期为通识选修课,开设两个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有专项运动技能、野外生存、体育鉴赏和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等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任意两学期体育课,其教学目的主要为提高职业实用所需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以及个体野外生存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扬能力,更好的为应用型人服务。
体育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时,以课程总目标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规律、特点和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将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学科目标(显目标)和超学科目标(潜目标);然后按照显目标和潜目标所要达成的效果确定各自的效果目标,即职业实用身体素质目标、现时身体健康目标、终身体育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目标。
根据体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具体化内涵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将体育课教学内容模块化为:
模块一(第一学期):内容为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体能训练。
模块二(第二学期):内容为运动技战术和体育运动价值认知及态度。
模块三(第三学期):内容为运动技战术和运动损伤防治康复团队竞争与协作活动内容。
模块四(第四学期):内容为运动技战术、体育运动与社会适应、体育运动欣赏及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内容。
模块五(第五至八学期):内容为科学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身体和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和运动处方的制定、野外生存知识与实践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
结合体育教育教学规律,体育课特点,以及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将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讲解、讨论和答疑,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实践课教学中,通过课堂常规教学、学生实习,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实践,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水平。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专项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体能、技能训练、测评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竞技水平以及心理素质。
体育课教学中,为了准确、客观的评价学生,将大学体育课程考核模块化,即设定为:体育态度、体能水平、运动能力、综合能力水平和理论知识储备五大板块,分别占到20%、30%、30%、10%、10%。模块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通过不同的子模块进行教学,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木某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并通过阶段学习进行考核,最终形成综合评定,这种全方位、立体的评价方式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图1 模块化体育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状况
通过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模块化体育教学实践,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图1):学生认为学习兴趣非常高占到81.3%,学习兴趣所提高占到10%,学习兴趣一般占到4.8%,学习兴趣没有提高占到5%。模块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占到总人数的88%。可见,模块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运动兴趣的提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都起到显著作用,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有着显著地效果。
分析认为,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和选修课两大模块,教学内容既有广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又有时尚性项目,如瑜伽、定向运动、排舞、啦啦操、极限飞盘、飞镖等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满足全体学生的体育需求,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模块化教学将体育课课堂教学设计成了讲解答疑、讨论、教学实习、教学比赛、运动参与、纠错六大板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35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175名,实验时间为一学年,对两组学生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心率、身体素质进行检测。对照组按照教学进度规定的教学内容、时间进行授课。实验组采用模块化体育教学模式,运动强度同对照组。每次课中适时对两组运动负荷及相关数据进行测定并记录,一学年后,运用数据统计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2.1 两组实验前身体素质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实验前相关指标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台阶试验为58, 50米为7″4,实心球为6.1米,女生仰卧起坐为24个,男生引体向上为7个,立定跳远为1.63米。对照组台阶试验为57, 50米为7″38,实心球为6.0米,女生仰卧起坐为25个,男生引体向上为6个,立定跳远为1.64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差异不大,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指标对照组略优于实验组。
2.2.2 两组实验后身体素质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实验后相关指标比较
表2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较实验前均有所提高。实验组提高幅度明显,对照组提高相对较小。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来看,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特别是50米和台阶试验两项,这是在教学模式不同的条件下出现的必然结果。模块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选择2—3个,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避免了运动项目单一和学生出现厌烦的心理,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表3 模块化体育教学教学学生综合能力状况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模块化体育教学,就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体活动和体育竞赛组织能力、运动技能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同对照组学生进行对照,通过对授课教师、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实验组在语言表达能力、文体活动和体育竞赛组织能力、运动技能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所提高的人数分别占到71.4%、61.6%、91.4%、957.1%、86.9%,均优于对照组人数。可见,通过模块化体育教学,学生在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运动技能水平、纠错能力、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就为学生。
图2 模块化体育教学体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为期一学期的体育课教学,两组学生均按照体育课教学大纲要求授课,实验组采用模块化教学,对照组则按照传统的常规教学,通过72学时体育课教学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测试项目为:50m、立定跳远、身高、体重、座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男)、仰卧起坐(女)、1000m(男)、800m(女)。评分标准参照2017年大学生体质测试标准,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图2),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优秀率(90分以上)18%,良好率(80-90分)%,及格(60分以上)率96%,对照组学生优秀率(95分以上)18%,良好率%,及格率96%。实验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一是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分割成不同的单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 二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模块化体育教学将身体素质贯穿于教学始终,其中50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男)、仰卧起坐(女)、1000m(男)、800m(女)作为每学期考核项目,纳入学期体育课成绩总评,这也使得学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内外进行专项身体素质练习,这也是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挺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模块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形势下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学校领导要要高度重视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其顺利转型。体育教师要优化体育教学方法,通过课内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努力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是广大学生更好的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体育课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理论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探索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无论哪种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有提前掌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目的。模块化体体育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和器材设施,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从而更好的为应用型人才服务。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传播媒介组成了体育课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模块化体育教学将体育课内容按照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有机的分割成小单元,即理论知识储备、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运动技能水平、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五大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有的放矢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模块化体育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就要通过自学、外出交流学习、学术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来满足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家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体育课授课模式,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结拼搏的精神,同时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以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综上所述,模块化教学是按照应用性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的分成若干板块,按照体育课教育教学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来满足新形式下对人才的需求,模块化教学是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 李磊,张娟.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昆明学院学报,2015.3.
[2] 王庆贤,陈扬扬.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刍议——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6.
[3] 杨尚春.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 张川,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
[5] 秦德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