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乐敏
金乐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新闻学教授
海南建省前,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长期属于我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85%的商品靠内地调进,17%左右的人口未解决温饱……这颗“南海明珠”,一直未能闪烁出它应有的光彩。作为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当然,一张白纸的海南,新闻传媒业态,也堪称是土壤贫瘠。除了呼应新中国成立传递党中央声音之必须,《海南日报》于1950年5月7日创刊外,在1988年前,海南媒体始终独树未能成林。
在海南办经济特区,就像一台历史的播种机,催生并催醒了海南创造。海南的媒体,也完全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就在“全国最大省级经济特区”被命名两个月后——1988年6月30日,《海南经济报》创刊。尽管,该报初创时只是对开4版,每周三报。但,这份市场类经济报的诞生,明显地带着海南建特区的“胎记”!从出生的第一刻起,它的办报定位就直接与“经济特区”对接:“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亚太地区,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为促进海南大特区经济超常规发展作贡献。”
1988年10月18日,特区诞生六个月后,《海口晚报》创刊。海口市,作为省府所在地,作为经济特区的核心枢纽所在地,理应有一个自己的“喉舌”。虽然,作为党报出生姓党,但它依然没有忘记“经济特区”的个性。它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城市概念的海口,要让报纸“走进百姓家庭”。“经济特区”的属性,促使它关注中高层读者群需求,它让“汽车、房屋、IT、数码产品、珠宝首饰、高档化妆品等奢侈品”都成为内容“第一传播体”。可以想象,在当时如果没有经济特区这样一个核心灵魂的支撑,这样一份党报不可能有如此市场化的内容设计。
1989年1月,特区命名九个月后,《海南特区报》创刊。这份报纸更是直接以“特区”作为出生的“准生证”。既然是“特区报”,该报从一开始就显示其“特”。首先,它的发行有别于党报的公费订阅或摊派订阅,它以进入千家万户和让市民主动购买为目标,面向都市消费者,以市场零售为主。在它占领市场攻城略地的顶峰期,消费群体中,个人在报刊亭购买的比重占到78.6%。
除了在海口,应和经济特区建设,纸媒春笋纷纷爆芽、拔节。在三亚,新兴城市也开始加入媒体合唱。1994年1月3日,《三亚晨报》诞生,从此,海南南部城市不再有媒体传播空缺。
在身为经济特区的30年中,海南媒体第一波峰值的形成,是在2000年前后。
1999年1月1日《海南日报》网络版创立。这是《海南日报》追赶内地媒体改革浪潮的首次“触网”。2001年7月1日,海南日报网络版更名为《海南新闻网》。
2001年1月1日《南国都市报》创刊发行。在海口,出现并形成了多家都市报火热竞争、拼抢市场的格局。
海南媒体爆发性成长的转折点是在2004年,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挂牌为标志。人民网海南视窗2004年7月6日的一则快讯,记录了这历史的一刻:“今天上午,在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成长起来的传媒“航母”海南日报报业集团隆重挂牌成立。海南省委书记汪啸风、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海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张德春、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李明天,海南省各市县负责人、各相关厅局负责人、中央驻琼媒体机构负责人、省属各媒体负责人等约500嘉宾出席。”在一个省内,如此齐全的四套班子、如此盛况的嘉宾人数参加一个报业集团的挂牌,在全国其他省市并不多见。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这一挂牌,标志着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一个文化品牌的诞生;标志着经济特区的舆论宣传有了一个厚实的基地。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挂牌,又激发了海南媒体业态的快速发展,仅以南海网为例:2010年底,根据海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南海网注册成立了海南南海网传媒有限公司。2016年6月,海南南海网传媒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整体变更为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13日,南海网正式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股票代码:870080。2017年1月13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钟声敲响,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海南国有文化企业挂牌“新三板”第一股。
让传媒去杀入“新三板”,这多么能彰显“经济”特区的遗传基因 啊。
近三十年的发展,海南媒体业态,从拓荒开始,到形式布局基本完善再到枝叶茂盛蔚然成林!一路走来,虽不轰轰烈烈却也雁过留痕,浪涌有声!
近十年来,传统媒体不断遭受新兴媒体的挤压,传媒业原有的边界不断消失,各种新力量“入侵”并不断改写传媒业版图,传统媒体通过转型求新生的紧迫性正在日益加强。
2014年8月,中央就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做出重要部署,融合发展从此全面破题。海南媒体的转型求变自2013年起已有萌芽。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媒体,开始了两微一端的布局。省内都市报也纷纷跟进。在海南南端的《三亚晨报》(2013年更名为《三亚日报》)也是自2012年注册报社微博,2013年注册微信公众号,2014年申办三亚新闻网。但从总体运作来看,2014年时,省内大多媒体主要精力还沉浸在深耕传统媒体的一亩三分地上。转型、融合,并没有迫切到火烧眉毛。醒悟得最早的数《海南日报》和《三亚日 报》。
2014年,《海南日报》开始设立新媒体部,《三亚日报》设立新媒体工作室。所谓“新”,更多的也就是在微信上每天开始有了内容产品推出。《三亚日报》为了凸显三亚的国际化地位,还推出了每周一期的英语版微信内容。也就是这两家“试水”比较早、热情比较高的单位,被海南文体厅报刊处考察评定为全省媒体转型升级的示范单位。
但是,所有这一切,从全国格局来看,仅仅是小步探索,还谈不上是大步飞跃。总体来说,海南媒体在转型升级上,发育比较迟缓。就连海南媒体领头羊《海南日报》的新媒体高度活跃,也是从2018年才开始的事了。而且,该报的新媒体“创意工坊”发力,基本锁定在重大题材和主题上。
《海南日报》海口2018年2月2日讯:“2月2日,以‘新时代的中国:美好新海南共享新机遇’为主题的中国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在这个向全世界展示海南的重要时机,海南日报新媒体和南海网运用图文、视频、H5微场景等多种融媒体、多媒体手段,全景式、多层次、多角度报道推介活动盛况,引起网友高度关注。”这是《海南日报》在为自己的新媒体报道方式造势。
2018年4月4日《海南日报》在中国记协网上有这样一篇经验谈:题目是“用走心的创意H5讲好海南故事 ”。文章写道:“对于海南来说,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也将迎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此重要节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海南故事?怎样运用新媒体手段以小见大?1月25日《海南日报》推出的创意手绘H5《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给出了别具匠心的答案。作品一经推出,迅速在朋友圈引发刷屏,海南省内多家媒体‘两微一端’纷纷转发,作品点击量一路高扬,突破10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一系列的成功让《海南日报》坚定信心:用“新技术+新形式+好故事”的形式,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持续发力。
尝到了甜头,《海南日报》新媒体创意工坊更加一发不可收。在2018年4月8日至11日的博鳌论坛期间。创意工坊不断“闪”出新花样:
——2018年4月8日海南日报客户端 :“海南日报新媒体创意中英文沙画,带你读懂博鳌亚洲论坛成长 记!”。
——2018年4月9日“ 海南日报新媒体创意快闪:万泉河水清又清”。
又是沙画,又是中英文,又是快闪。《海南日报》新媒体“玩”得真嗨。这里,必须点赞。因为,有兴趣这样玩,有能力这样玩的,首先,就是要有创新的激情和创新的想象力。如果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还有着一道鸿沟的话,那么,打破鸿沟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拥抱新技术新手段的创新激情,有没有驾驭新手段新方法的创新思维。
但,就在笔者热情点赞《海南日报》新媒体的这一系列创新产品的同时,又不能不指出,这一切新手法新技术的运用,放置在全国媒体范围来看,其爆发的活力、时间点来得有些晚了;其创新的手段,特别对比更多的自媒体,根本不属于真正的“创新”。对标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它应该在各方面起到示范效应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说,海南媒体可以用自我肯定来激励自己,但更大格局的喜悦不必拥有。眼下的海南传媒,还没有上升到彻底转型升级的大变革格局。小富即安,不应是特区所具有的秉性。海南媒介的突破点、突破期在哪里、在何时?困惑始终在困扰。
都说历史无情。对海南,历史,就是这样有情!就在海南迎来建省办特区30周年的重大日子的时候,第十八届亚洲论坛在海南博鳌召开。4月10日上午9时3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做主旨发言。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中国,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再一次宣言;对世界,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改的初心的再次告知;对海南,则更是扬帆起航再发力、再创新的总动员。
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于2018年4月13日下午在海南省人大会堂举行。习总书记又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海南,一再被明确:置身于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它,无疑应该是这一浪潮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海南媒体,也应该感受并领会到了这份荣光和荣光后面沉甸甸的压力!
2018年3月29日南海网有一则短新闻,我们不能轻描淡写地略过:“为喜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由海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南海网与腾讯网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承办的2018海南企鹅新媒体学院第一期高校培训活动,将于4月3日下午14:30-17:30在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曾宪云报告厅开讲......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积极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变得尤为重要,并将助力新海南的新传播。”
笔者注意这则新闻的重点在于,海南媒体和学界已经开始注重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了。因为,应对海南媒体的转型成功和飞速发展,没有人才梯队,没有人才储备,那一切就将成为空想。
在海南面临着更大发展机遇的时刻,海南媒体同样面临四个“从来没有”的挑战:标准要求,从来没有这么高;任务要求,从来没有这么重;风险点,从来没有这么多;压力,从来没有这么大。
与其说中央给与海南的诸多开放利好是一种政策红利,不如说,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责任交接。
海南媒体更应看到,对比全国业界,还有很多的空缺存在——缺乏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个性化推荐等互联网技术为驱动的项目;缺乏具有服务性、贴近性、及时性、互动性,将内容传播与社交、服务相融合的社交媒体平台项目;缺乏在影响力、体量上能够真正与商业性新闻客户端相抗衡的平台级项目;海南媒体正面临着技术优势、视野优势和资本优势的多重考验。
千里之行,依然要始于足下。
眼下,海南媒体首先要解决“迎头赶上”的问题,才能有“处处领先”的未来。而“迎头赶上”,就必须先要有“三个对标”意识:
1.内容服务要与“四大战略”对标。海南,已经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国家把海南的战略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海南媒体就要锁定四大战略定位进行内容服务。内容服务,首先要考虑,体量上能否与之匹配?渠道上能否与之适应?方法上能否与之对称?
2.产品制作能力要与国际传播领域第一梯队对标。海南媒体的声音,不仅要有自己的声线,不仅要有中国声音的特征,更要能融入世界的音区。要让世界听懂海南的中国之声,就要有国际传播领域第一梯队的能量;就要在传播领域提供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信息产品打造海南的融媒体外宣项目。力争让“海南之声”成为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的组成部分。
3.与全国最具改革活力的新媒体对标。未来,要争当作为排头兵的海南媒体,首先要缩小与全国一流媒介的距离,迅速加入中国互联网原创新闻的第一阵营。要围绕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关注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最新热点领域,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具备了三个对标意识之后,操作层面上要解决四个问题:
1.机制问题:观念理念更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是海南作为“改革开放新标杆”必须首先尝试和解决的问题。媒体用人机制的老化,是一种障碍;而如何吸引全国更多优秀人才来海南创业来加盟海南媒体,也是对海南是否具有“杂交优势”的一个考验。在改革管理体制、变革运行机制、再造生产流程以及对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创新等方面制定标准、打造标杆,是海南媒体必须尝试、必须实践的不二选项。
2.模式问题:转变新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模式。一方面,应该摒弃机械地宣传意识形态的方式,改变空头政治和形式主义的形式化、八股化传播模式,实现由独白式向对话式、由抽象式向形象式、由单一式向融合式的传播模式转化。
3.技术问题:海南报业以媒体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推进的这一轮改革,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瓶颈。如何实现和年轻一代受众的联接;如何全面占领从短视频、H5到视频直播、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最新的热点领域?这是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4.融入问题:新一轮传播渠道的变革,归根到底是技术驱动的。对报业而言,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目前许多传统媒体转型还仅仅停留在“跟随”互联网,而不是真正地“拥抱”互联网。技术上,能否勇于借助市场强势技术团队进行“借腹生子”“借船出海”是个问题。从如今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来看,单打独斗的媒体势必越走越艰辛,与互联网中最优秀的公司一起发展,融合与合作才是未来新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新闻学教授)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