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霜
【摘要】每个学科教学总是会存在这样一部分学生,上课时积极性低下,处于“游离状态”:不看课堂导学,不听老师讲解,不完成课堂任务,不提交课堂作业,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潜能生”。下面将从信息技术的一节课去了解“潜能生”,从而探寻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这部分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潜能生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2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技术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从大方面说商界和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士正在逐渐利用大数据来指导决策[1],从日常说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虽然说信息技术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地位很“超然”,但是良好的信息素养是这个时代对每个正常人的基本要求,所以,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体“潜能生”是教师应该额外关注的群体。“潜能生”,与传统的“差生”、“后进生”、“待进生”是属于一个范畴的,只是这个提法更加正面、积极,这背后体现了学生观、人才观的深刻转变,更是得益于人类社会的民主进步与人权事业的发展[2]。名称上的转变只是表面的,真正需要转变的是教师对于这个群体的态度。教育部刚刚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3]。2002年,美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4]。无论国外还是我国的教育都是很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共同目标。
怎样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做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呢?古人云:知微见著,现在,就让我们从真实的信息技术课堂,近距离接触“潜能生”,从而寻求出帮助他们的方法。
一、走进信息技术课堂,与“潜能生”来一个近距离的接触
让我们随镜头悄悄地走进一节课的内容为《VB程序设计之可视化编程》的信息技术课堂,从同学们的表情到电脑屏幕,很快发现同学们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分类根据人数由多到少划分为A、B、C、D四类):
1.小A同学在认真地研究学习网站上的导学,尝试着为小程序界面添加代码,让程序可以运行起来。一个班大约50%—60%属于这种类型的。这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学水平,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大部分的课堂内容,不属于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象。
2.小B同学看着电脑屏幕,面部表情有些沮丧,因为他怎么也搞不清楚,代码中出现了一行红色(这表示程序代码里有错误,运行不起来)是怎么回事,老师的导学网页在旁边快速上上下下地滚动,有一行字几乎就想自己跳到他的面前了,可是总无法引起他的注意……这部分学生大约占班级的20%—30%。
B类学生并不属于“待进生”这个范畴,他们学习态度是很认真的,有较强的求知欲,只是原有基础存在不足:信息技术不是考试科目,有些中小学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按照要求足够地开设课程,因而来自这类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时还未能跟上大部队的进度。值得教师注意的是这部分学生存在一种潜在“危险”:若是长期追赶未能跟上班级进度,又缺乏教师的及时引导鼓励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倦怠而放弃这个学科的学习而沦为C、D类学生。
3.小C同学漫不经心地一会儿和旁边的同学说着“小话”,一会儿试图上网去看新闻或者玩个小游戏,或者还偶尔打个盹儿……这部分学生一个班里大概有三至五个。
C类学生还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因为觉得教师的教学任务太容易太无趣,所以没有学习的热情,他们只要认真投入学习,也是能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的;二是觉得太难,反正自己也学不会所以干脆不学了。这部分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把教师评价放在心上,这部分和其他科目的“潜能生”是基本重合的。
4.小D同学桌面上放着一本化学习题认真地演算,耳边偶尔飘来老师说的一两个词汇“变量”、“初值”,脸上闪过一丝的困惑,变量和摩尔定律有什么关系?一个班里大概有两三个这样的学生。
D类学生是对信息技术没有兴趣,在课堂中属于“人到神未到”,有可能是其他某科目的“学霸”,这类型学生一般在学习上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认为学习某些科目“没有用”、“浪费时间”。
二、如何转化信息技术“潜能生”呢?
1.上好高中入学第一课。都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入学第一课就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渴求成功的愿望和好奇心,并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后面的很多问题都会减少或者容易解决。上面提到的C、D类学生会大大减少甚至不会出现。
2.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到一个“匹配问题”(the problem of match)即既不使学生因学习内容太简单而感到厌倦,也不使学生因学业太难而弃之不理[5]。而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观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个体带着什么样的原有知识进入新情境中的学习。我们已有的知识是建构所有未来学习的基础与构架,已有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注意什么、感知什么、学习什么、记忆什么和忘记什么。所以,在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最初,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进行调查,对学生的原有生活知識库以及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应用情况进行调查。(见表1、表2)
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兴趣爱好,在课堂准备的时候有的放矢地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尽量在内容设置上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把D类学生吸引过来;分梯度地设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任务去完成,解决B、C类学生因为学习任务无趣或者太难,而产生放弃学习的问题。
3.成立学习互助小组
实行分组教学,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基础好的学生成为“小太阳”,不断辐射同组和旁边的同学,B类学生将是学习互助的最直接得益者,他们学习上遇到的小问题,经过同伴的稍微点拨,轻而易举地越过小坎,避免他们因为某个小问题停滞不前,影响探索更深入知识的信心,也杜绝了他们往“潜能生”方向迈进的可能。基础特别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甚至可以采用“小步扶着走”的方法,教师是学生的拐杖,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6],在学习一开始时,“扶着”他们走几步,让他们慢慢迈开独立前进的步子。老师的关爱与鼓励,优秀同学正能量的激励,可以让C、D类“潜能生”从一个个小成功中慢慢建立自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7]。由于优秀同学的不断影响,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注: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者语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语言的效应)让“潜能生”不断向优秀的同伴学习,接近,然后同行。
4.运用赏识教育,多给“潜能生”一些关注和爱
就如每个家庭里,能力稍弱的孩子,一般都需要父母多一些关爱,一个班集体里也是如此。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多一些与“潜能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与他们一起找出他们自身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由点及面地去慢慢提升自己。在日常学习中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激励表扬,坚持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地帮助他们,直到他们保持长期稳定的进步。
5.用特殊任务造就“特别”的学生
什么是特殊任务呢?信息学奥赛、全国中小学生作品比赛、智能机器人比赛、创新比赛,甚至某个学科老师要求整理的研究作业等等都可以成为特殊任务,专门为学习能力强,但是普通教学任务未能调动起来的学生准备的。允许他们脱离现有课堂教学,使用课堂时间完成一个具体的作品、项目,给他们一定的要求与引导,鼓励他们完成好作品并引导他们直接提交到相关的比赛,在“竞技场”中验证他们的能力,无论成功与否,这都将是一次深刻的学习,这也是对他们信息素养的一个培养方法。
无论哪一类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要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的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学生探讨觉得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参考文献:
[1][美]伊恩.艾瑞斯著,宫相真译.大数据思维与决策[M].人民邮电出版社.
[2]王清,葛春.论班级“后进生”的教育——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A].现代教育科学,2013.4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5]美Anita Woolfolk著何先友译.教育心理学(第十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嚴开明.用程序编制梦想《走进广州好教育丛书.号教师系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汤秀云.用正能量融化待进生心灵的坚冰[J].黑河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