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技术影响下视觉叙事的复兴①

2018-06-04 01:55马全福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摄影术媒介摄影

马全福(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人类的叙事活动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存在,说其与人类历史同步也不为过。最早对叙事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对叙事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但此后长期停滞并没有继续深入研究。直至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受其影响法国进行了结构主义的文艺研究,叙事理论也随之应运而生,并成立了“叙事学”,现今对叙事的研究几乎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虽然叙事历史悠久,但对视觉叙事的关注只是晚近的事情,是在“叙事学”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视觉叙事”是以视觉方式进行故事情节讲述的叙事艺术,有关视觉叙事的研究在当代已然成为热门。虽然其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历史悠久,但在文字叙事的强力光芒下长期被忽视。在人类原始时期依靠原始的肢体语言,结绳记事,契刻符号、原始舞蹈等进行交流,传达情感以及叙事活动。从原始的肢体语言、原始舞蹈、身体装饰以及结绳契刻等方式,到壁画、器物装饰、戏剧、舞剧,再到油画、中国画、版画以及雕塑等,再到当今的电影、电视及新媒体等都属于视觉叙事研究范畴。

一、视觉叙事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开篇指出:“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1]可见人类最初是以视觉为主要方式进行交流的,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视觉方式为交流媒介,承担了人类生活中的大部分叙事,因此视觉叙事是先于语言文字叙事存在的。随着视觉媒介的不断发展,叙事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视觉叙事在叙事媒介、叙事方法、叙事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不断运动变化的状态,且一直是从低到高的层次迈进。在对视觉叙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知道视觉叙事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视觉艺术表现都是叙事作品,面对如此繁杂的视觉表达形式,视觉叙事有其自身的评判标准存在。

在研究有关机械复制技术对视觉叙事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一个叙事的概念界定。目前对叙事的最简定义学界有着多种不调的观点,莱博夫、丹托等人都给叙事下了最简定义,认为只要是叙述出在一时间中,某物象有了前后状态的改变即属于叙事。普林斯在《叙述学词典》中指出:“仅仅讲述两种状态states和事件event的叙述……”[2],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叙事要不要人的参与问题,在他们给出的叙事最简定义中都没有人必须参与的要求。而格雷马斯、范迪克及赫尔曼等人认为,叙事必须有人的参与才成为完整的叙事,但是他们观点也不尽相同,格雷马斯认为叙事必须有人的行动,范迪克则认为人必须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造成状态的改变才属于叙事。本文采用赵毅衡先生的观点,对两种有关叙事需不需要人的参与进行综合折中,最后给出最简定义:按照某种意图使某一有人物参与的事件组成一个符号文本,且在时间中具有相应状态的改变,并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

在清楚叙事的最简定义之后,视觉叙事研究中可依此进行是否叙事的判断。在视觉艺术中,表现某种状态变化的作品不少,但是需要有人的参与才能成为视觉叙事作品。故视觉叙事对于人的参与要求也是适用的,但是视觉叙事有其视觉媒介的叙述特点,因此绝不能生拉硬套的照搬这一概念框架。如果从符号学视角来看,视觉叙事中人物的参与主要有能指与所指两种方式呈现,有人物形象参与组成的视觉形式进行事件叙述称之为能指层面的人物参与,在作品中不出现人物形象,通过采用某种象征、隐喻、暗喻等手法,进而引起观者的联想产生对话,人物形象存在于视觉语义解读之中,即称之为所指层面的人物参与。如在有关环保的海报设计中,并没有出现人物形象,只是出现了动物或植物,但是由加工处理的动植物形象构建的有意味的叙述结构,暗示出了正是因人物的参与才有了这一结果,从而完成了完整的叙述过程。如此种种叙事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现代设计当中,视觉叙事对于人物的参与需求主要是由以上两种方式呈现的。

视觉叙事从远古一路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兴衰起伏。从原始时期的广泛使用,到文字出现后的逐渐式微,再到机械复制技术下的强势复兴,不断地丰富着叙事媒介及叙事方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字出现后,由于语言文字叙事的线性优势,视觉叙事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大不如前,逐渐给语言文字叙事让出活动空间。尽管视觉叙事的线性缺失使其逐渐被语言文字叙事所超越,但是其自身在不断地自觉追求叙事表现技艺,推动着视觉叙事的不断发展。这一表述乍一看自相矛盾,但却是视觉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真实写照,自身的叙事表达相较以往越发娴熟,出现了不同的视觉艺术形式,虽说自身是在不断地发展演进着,但是在整个社会中的叙述作用却在逐渐的式微下行,直至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视觉叙事才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机械复制技术之下视觉叙事的发展

虽然过度的强调媒介对叙事的影响,容易使我们走入媒介决定论的误区,但是媒介在叙事活动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视觉叙事的发展历程表明,媒介的更新改变直接影响其发展态势。科技的发明改变了传播媒介,机械复制技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对视觉叙事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机械复制技术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视觉叙事的发展轨迹。那么什么叫机械复制技术?机械复制技术又是如何影响了视觉叙事的发展呢?“原则上,任何艺术作品都能被复制,人类制造的艺术品,总可以被人复制。学生们为了学习进行复制,艺术家为了传播他们的作品也进行复制,甚至还有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也在进行复制。”[3]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有好多种方式进行,手工复制与机械复制还是有所区别的,在人类文明并不发达的时代,手工复制是大量的存在的,比如壁画绘制、原始造物装饰、手抄本等等。但是机械复制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包括观看方式、观看体验等,同时也开启现代文化生态的征程。

图1

图2

(一)印刷术之下视觉叙事的另类发展

研究表明,最早进行机械复制技术探索的是中国,印刷术为最早的机械复制技术。需要指出的是,印刷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印刷,其实印刷术的发明,除了文字印刷,还包括了图像印刷或图文结合的印刷。图像的雕版印刷实践对于视觉叙事的影响颇大,为后世版画、海报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视觉叙事的发展提供了新媒介、新形式。早期的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如图1所示为西夏文印刷雕版,现藏于宁夏博物馆。雕版印刷开始的具体年代已无可考,只能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进行推断。现存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卷,是图文结合的雕版印刷制品,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如图2。从经卷的落款可看出在唐咸通九年就开始了雕版印刷这一复制技术。当然印刷术的发明,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突然由某人的灵光乍现而发明,它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也许在唐以前就进行着印刷术的漫长探索,这已不得而知。不过由此可知,最早的机械复制技术即雕版印刷术是从中国开始发端,进而逐渐影响到全世界,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印刷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创新,从最早的雕版印刷到石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促使人类文明进程彻底的改变,开始跨入了机械复制技术的时代,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旦一种新技术进入一种社会环境,它就不会停止在这一环境中渗透,除非它在每一种制度中达到了饱和。在过去的五百年间,印刷术渗透进了艺术和科学的一切阶段。”[4]印刷术的历史性贡献,改变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叙事艺术的发展也因印刷这一复制技术的发明而变得更加便捷,语言文字叙事这一时期快速地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活字印刷发明以后,语言文字叙事的线性表达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进行文本编排并进行重复的印制,极大地促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述,视觉叙事具有时间性表达缺失的特点,那以文字为主的文本叙事是否是完美无瑕的呢?其实不然,文本叙事的线性特征保证了其叙事的优越性,但是对空间性的缺失同样是其弱点。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这些谚语就是很好的例证,穷极千言描述,不如空间性形象的匆匆一瞥,虽然视觉艺术形态缺少叙事所需的线性结构,但是语言文字同样缺少一种直白的空间形象表述,只是叙事艺术对线性的时间性表达需求更为强烈而已。

我们知道视觉叙事从未离开过人类的生活,且不断地自觉追求着叙事表现的手段创新。但是印刷术的出现,导致视觉叙事在人类交流中的地位慢慢衰落,渐渐让位于语言文字叙事。文字叙事有了飞速的发展,并开始成为叙事的主流,人类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交流都依赖于语言文字的叙事,大量的文学、历史、小说等书籍的存世就是明证。这一时期视觉叙事的发展不如语言文字叙事,是与叙事的线性需求属性相关的。但是在语言文字叙事独领风骚的时候,视觉叙事并没有退出人类生活,也因印刷术的发展获得了难得的支援,开始了独特的发展之路。

在促进语言文字叙事发展演进的同时,视觉叙事逐渐从大众的广泛的叙事行为,转变为个别领域个别阶层专有行为,并开始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一种是在传统叙事媒介基础上进行自觉的探索视觉表现手法,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视觉叙事表现也较前期更为成熟。还有一种就是随着复制技术的促进作用,改变了传统的视觉叙述媒介,出现了木刻版画,石版画叙事新媒介,丰富了视觉叙事的表现形式及传达交流行为。因此,视觉叙事在印刷时代,是以一种独特的状态在向前发展着。从其应用的广泛度来说,因印刷术影响下语言文字叙事的扩张而逐渐衰落,但是从其自身叙事语言发展来看,叙事表达手段因持续的探索研究而更为丰富成熟,从这方面来说是往前发展的,且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叙事作品。可见视觉叙事在印刷术的影响下,是以一种逐渐式微但又向前发展的态势存在的。如图3。

(二)摄影术开启视觉叙事的复兴之路

在印刷术对视觉叙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后,摄影这一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成为视觉叙事复兴的开端。最早进行摄影术探索的记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提出 “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5]这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对摄影成像的论述和关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的卷三辩证一中有小孔成像原理的论述,“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数。如人摇橹,皋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6]沈括在此论述了古人用以聚集阳光进行取火的阳燧(凹面铜镜)的成像原理,上述有关小孔成像原理的探索记述比西方要早得多,这一点也是得到了国际摄影界的认可,在2007年,墨子故乡滕州举办了“墨子小孔成像国际摄影学术研讨会”,确立了墨子在光学摄影领域的历史地位。

虽然中国对摄影原理的关注要大大早于西方,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摄影术发明并不在中国或东方,而是由欧洲开启的创举。小孔成像的原理几千年前墨子等人就开始关注研究,但是如何把成像固定下来是关键,直到1725年,德国亨利其·舒尔茨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的作用下可以变黑进而把成像记录下来,英国人道龙的消色差透镜,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硫化银的感光性等等都成为现代摄影的先驱。1816年,法国人J·尼埃普斯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1829年,达盖尔受尼埃普斯之邀开始进行摄影研究,并于1837年发明了“银版摄影术”,即达盖尔摄影术,这也标志着现代摄影术的正式诞生。“以达盖尔银版法为标志的摄影术的诞生,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即时捕捉并永久固定,长期保存外界影像的能力,它开创了人类直接采取视觉沟通达到交流信息的一个新纪录,为以后视觉信息时代的来临奠定了第一块基石。”[7]随着摄影术的发展成熟,直接改变了人类的观看方式,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视觉世界,预示着人类的视觉时代即将到来。

图3

图4

摄影术的发明使复制变得更加的便利快捷,可以快速的还原事件真实情境,对叙事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语言文字叙事穷千言而不得形象的努力被摄影技术瞬间完成,视觉叙事受其影响更为深远,发生了几千年没有过的改变,无论是叙事媒介,还是叙述内容都发生了转变。叙事是一种说服、回忆亦或想象的行为,摄影术和以往视觉表达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具有很强的在场性,甚至可以当成真实事件的再现还原,这进一步增加了视觉叙事的可信度。如图4为美籍越南人黄功吾1972年6月8日拍摄的《战火中的女孩》,被认为是结束了越战的经典之作,虽有所夸张,但是它给当时美国人战争惨烈的震撼,间接对战争走向产生一定作用,这是文字叙事所欠缺的在场性体现。摄影技术的发明彻底颠覆了过去长期以文字为主的叙事形式,视觉叙事沉寂在千百年后再次走入大众生活,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视觉叙事的时代,出现了各种全新的叙述形式。

从艺术发展历史来看,摄影术的发明与艺术领域的现代化运动并行不悖,两者之间相互纠缠影响至深。到底是摄影术对绘画等空间艺术产生影响,还是绘画影响了摄影术等值得我们深究。摄影的发明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的,如果说现代艺术是在摄影的影响下开始并不正确,“乔凡尼·巴蒂斯·德拉·波尔塔(1535—1615)在《自然魔法》1558年初版中提供了通过暗室小孔进行勾画、上色的最早描述,又在1589年再版时增加篇幅,具体介绍利用暗室原理绘制肖像画。”[8]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在其笔记中也有对暗箱辅助绘画的描述,可见摄影的“暗箱”原理对绘画的影响早就开始了。大卫·霍尼克针对艺术史中利用光学器材辅助绘画进行了研究,指出乔尔乔内、拉斐尔、凡·艾克等大量画家都有使用光学器材辅助绘画的迹象,由此可见摄影原理对绘画也是具有很大影响的,无论是摄影影响绘画发展,还是绘画影响摄影发展,在两者相互影响之中各自进行着相应的研究,拓展着各自的艺术表现能力以保护自己的艺术地位。

图5

在人类所进行的视觉叙事历史中,图像叙事是很重要的叙述形式,不断地探索追求图像表现手段,如何快速准确的描绘物象成为艺术家不懈努力的目标。或许我们可由此得出,正因这一目标才导致了人类不断地发起对摄影术的求索。故绘画等视觉艺术又为摄影术的发明产生了重要积极因素。当然摄影术绝不可能是仅仅受绘画的影响而发明的,其还受整个科技、工业生产等大背景影响,在此不再赘述,但由此可知,摄影术发明的道路上视觉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摄影术被发明之后,逐渐对传统视觉艺术产生巨大冲击,原来需要费劲的漫长制作才能完成某一主题的叙述,在摄影术发明后变得便捷快速。摄影术的成熟发展使传统视觉行为产生了新的意义及方式,“……改变了人们观看事物的方法。他们眼中的事物逐渐有了新的含义。”[9]摄影术从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发明为开端,不断地完善研究改进技术,发展出了更为便捷清晰的显影技术,自此人类长期不懈探索的机械复制技术逐步成熟。

视觉叙事在摄影出现后逐渐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摄影对物象的记录作用是其初始特质,因此其具有在场性特征,也就是说其具有证明作用,可以理解为具有很好的说服感,这对视觉叙事艺术的说服可靠性有所帮助。但是就视觉叙事角度来说,摄影术在发明之初并不比绘画等空间艺术更有优势,它同样也是基于空间的叙事形式,也同样存在叙事时间性的缺失,甚至由于其记录功能特质而不利于叙事。经过从原理探索到成熟发明显影技术开始,摄影术不再满足于对物象的记录,而开始努力使其从纯粹记录功能的窠臼突围出去,为能跻身于艺术行列而不懈努力。如图5为葡萄牙籍摄影师组合DDiArte作品,独特的摄影手法使其作品有如古典绘画般的艺术气息。此时摄影已由原来的记录、复制功能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虚构、艺术创作的功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艺术门类出现。“然而,摄影术经过二十五年左右的发展,艺术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前卫艺术试图把自己同镜头区别开来……”[10]这使视觉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开始不懈的努力为艺术证明探索,努力的使自己区别于摄影,他们不再以逼真准确还原物象为创作目的,开始转向了现代主义探索,逐渐从再现走向表现,注重艺术家个人感受、观念及文化等,努力追求物象表层下隐藏的真实形态的表现。叙事不再像具象艺术那般清晰直白,其利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开启了视觉叙事表现的新形式。受其影响的视觉叙事的整体格局被改变了,催生出了许多新的视觉叙事形式。

(三)电影出现后视觉叙事的全面复兴

机械复制技术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强大的视觉叙事形式。波德莱尔认为:“让摄影成为秘书和记录负责人,为那些因为职业原因而需要绝对物质精确性的人服务……但是一旦允许摄影染指无形和想象领域,染指任何因为人类在其中注入灵魂才会具有价值的东西,那将是我们的悲哀与灾难!”[11]可见当时有关摄影的争论激烈程度,但是任何新事物的诞生不可避免的会冲击传统领域,摄影并没有因反对而固步自封,开始以全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出现在艺术舞台,并不断地探索新形势,为电影的出现奠定基础。绘画等传统视觉艺术也没有因摄影的冲击而消失,而是开始探索自身的现代主义发展之路。

摄影术带着强大的便捷复制优势进入艺术领域,但还是并未满足于对现实物象的记录、复制,在不断地完善自身技术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叙事功能。在绘画、雕塑等空间叙事中,时间线性不足的缺陷在摄影中同样存在,因此摄影要更好的叙事就必须继续探索,如何在摄影中表现出时间性的线性叙述结构,成为摄影面对的研究课题,这也在无形中促成了对移动影像拍摄的探索实验。

电影是由许多张图像的连续排列,并高速闪动来进行表现影像移动的,电影的诞生首先需要有大量图像的存在,摄影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摄影是故事事件的时间片段碎片这一特性告诉我们,把连续不同的时间片段碎片连接起来,即可表述移动影像。最早进行这一实验的是迈布里奇,他利用十二台照相机排成一排,设置好曝光时间,进行了奔跑的马的实验性拍摄。这也就成为了电影发明的前奏,剩下欠缺的就是把这些连续图像进行投射放映。因此电影的发明不是某一个人杰作,而是不同人探索的集合体,解决了运动物象如何复制的技术,这也直接解决了视觉叙事中时间性缺失的问题,使视觉媒介在空间叙事过程中有了时间的线性长度,叙事情节在空间中也可以根据线性时间来安排了。1895年,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放映,虽然片长仅仅一分多钟,但这注定成为电影诞生的标志,自此人类进入了利用移动影像来进行视觉叙事的时代。

图6

拥有时间性与空间性强大优势的电影出现后,是否会开始一家独大而占领传统艺术领地呢?其实不然,虽然电影在叙事能力方面来说,比其他视觉艺术有很大的优势,也开启了人类消费文化的大门,对传统视觉叙事的刺激更为直观,但是在进入视觉艺术领地时,和摄影一样同样受到了大量的质疑,如1947年英国《观察家报》刊登影评人直接质疑电影的艺术性,指出“它们只能复制,而它们复制出来的东西并不是艺术”[12],如此的质疑争论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但在摄影、电影等新的视觉媒介出现后,对所有的传统视觉媒介的冲击是明显的,它们之间开始相互影响,进行各自新的视觉叙事语言的探索。

如果说摄影术的诞生开启视觉叙事的复兴之路,那么电影的诞生将彻底开始了视觉叙事的全面复兴。电影使视觉叙事达到了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完美结合,人类的视觉叙事开始真正走入大众生活,展开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行为。电影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研究出蒙太奇等剪辑方法,使视觉叙事情节可以自由的安排,这在以往的文字叙事与空间叙事中是难以想象的。如图6为法国百代电影公司1907年出品的《逃跑的马》,利用交叉蒙太奇剪辑手段,表现的是马吃了整袋燕麦之后变壮变肥的情境,叙事的空间与时间得到很好的体现。自移动影像的发明开始,视觉叙事在人类叙事历史中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以至没有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叙事能够撼动其地位。

人类的叙事艺术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影响下,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彻底颠覆了以往叙事形式,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影响下,叙事媒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变化更新,出现了更多叙事媒介。现今以绘画、海报、电影、电视、新媒体、建筑、舞蹈等为主的视觉媒介,正以各自独特的叙述形式在叙事舞台上进行着叙事狂欢,逐渐成为普罗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视觉叙事自此开始走上全面复兴之路。

三、结论

因机械复制技术持续创新发明,视觉活动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利用这些复制技术,大量的视觉艺术不断地被复制,不断地被推向大众生活,其所具有的叙事特征也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开启了视觉叙事的新时代。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影响下,视觉叙事从个别领域、个别群体重新走向了普罗大众,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叙事形式、叙事结构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首先,叙事媒介的多样化。机械复制技术对人类的文明生态产生了无法逃避的影响,在视觉叙事领域不断地刷新着叙事形式。一方面机械复制技术从雕版印刷肇始,持续不懈的执着于新技术的研发,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技术,产生了众多新的叙事媒介。出现了版画、海报、摄影、广告、电影、电视、新媒体等大量的叙事媒介,彻底改变了传统视觉叙事的叙述形式及解读方式。另一方面,传统视觉叙事并没有消亡,在新的复制技术刺激促进下,开始以全新的方式进行着叙事。无论是绘画,雕塑抑或舞蹈,都在新的复制技术的支援下大放异彩。如电影、新媒体等改变了传统身体叙事的存在状态及传达模式等,成为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的叙事形式。

其次,时间与空间的表达。传统视觉叙事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表达存在不足,在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其叙事形式呈现出片面性。传统空间艺术的线性叙事,主要通过隐喻、象征、顷刻以及系列图像的连续排列等来完成。但是单体的空间艺术时间性的表现,光顷刻、象征等表现还远远不够,对于叙事时间性的缺失特性,使其在叙事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影响下,视觉叙事可以在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转换配合中完成。尤其在新媒体、电影、电视等叙事中,通过蒙太奇等手法,使时间与空间可以自由转换、互为支撑,这是以往视觉叙事所不敢想的。

最后,叙事结构的多样化。叙事结构对于叙事艺术来说是制约叙事成败的关键,传统视觉叙事的结构往往呈现单一状态,线性与非线性很难混合适用。如单幅图像、独体雕塑及图形符号,其叙事大都是单一的叙述结构来完成的。机械复制技术影响下,视觉叙事结构越发的丰富多样,线性与非线性结构可以共存于同一叙事之中,叙事视角的选择也变得越发自由。新的叙事结构在各种剪辑、编排与设计下,叙事视角的选择突破了传统,既可以聚焦于作品情节之内,也可以聚焦于故事情节之外,更可以是观者与文本的交互而形成的叙述视角。可见机械复制技术对视觉叙事的影响之大,完全改变了传统视觉叙事的叙述结构及叙事形式等,视觉叙事也因此得以全面复兴。

[1]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2] 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辞典[M]. 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26.

[3] [德]瓦尔特.本雅明.李伟郭东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6:2.

[4]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04.

[5] 墨翟.墨子[M].李小龙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175-177.

[6] 沈括.梦溪笔谈[M].张富祥,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47.

[7] 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0.

[8] 刘德卿.暗箱与透视:达·芬奇绘画之双楫[J].美术学报,2005:96.

[9]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8.

[10] 大卫.霍尼克.万木春张俊兰友利译.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85.[11]夏尔.波德莱尔.现代公众与摄影[M]//1859年沙龙;(美)H.W.詹森.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M]. 戴维斯等,修订. 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译.上海:兴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898.

[12]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猜你喜欢
摄影术媒介摄影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自拍到自拍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本刊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