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贝贝
【摘要】本文以风险导向理念为指导,在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过程的前期准备、程序和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相对比较科学全面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方法.根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此推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中要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在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后,以其评估的结果为导向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外环境基础上评估风险水平,根据其结果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针对重点领域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
(一)确定风险领域,识别风险
本阶段主要是确定公司的重点风险领域。至于识别风险的方法,除了日常使用的洵问、观察、检查等,还可以借鉴战略分析中的工具,例如用PEST分析法来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识别企业在本领域内可能面临的风险,SWOT分析法用于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而全面了解企业外部的机会、威胁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
(二)评估风险程度,确定审计重点
1.重要性评估
重要性是用以衡量企业风险程度的指标,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估标准。在确定重要性的标准时要对企业进行全方面深入了解,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对同一风险,不同的人做出的判断可能也不同。确定重要性标准时,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单个风险,还要全面考虑复合风险,这样才能全面考虑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因此,根据企业的具体经济状况和规模,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不重要、低等重要、中等重要、重要和高度重要5个层次,分别确定各个等级定性和定量标准,依次给予1~10的评分。对类似重要性水平的风险,同样可以采取此方法进行应对处理,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可能性评估
重要性指标固然重要,若仅仅考虑发生风险的重要性而不重视可能性,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判断失误。在推测出发生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后,就要考虑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只有把两个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比较全面的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而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把精力放在较高重要性和可能性程度的风险领域,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根据企业历年风险发生的统计数据和现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情况,可以将可能性标准划分为5个等级,对每个等级分别制定定性和定量的双重标准,如此进行评分。不过,定量标准有一定限制,只代表某一时间点,不是完全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而是以管理层的角度评估某项风险的发生概率。
3.评估风险程度
(1)定性评估。为了进一步找出审计的重点领域,确定哪些风险点既重要又有较大的发生可能性,文中绘制了相应的风险坐标图(图1),在综合考虑各个风险点的重要性和发生可能性后,可以将其分为3类,在图中分别用A、B、C表示。A类风险对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影响比较小,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按照原有的方法分配审计资源,以应对A区域的风险。B类风险对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实现都有影响,但其发生的概率较低,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只需适当的对该风险进行适当监测。C类风险对于实现企业目标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并且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针对C区域的风险实施重点审计。
(2)定量评估。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同时受到其重要性和可能性影响,风险量化公式:风险值=风险重要性×风险可能性,由表1和表2的相关评分标准将风险重要程度的评分与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分相乘,由其结果得到风险量化表(见表3)。为了评价风险对企业影响的综合程度,将风险的重要程度划分为低、中、较高、高四个等级(见表4)。
4.确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
在确定好各个风险点的风险值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按照风险值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审计,以确保高风险的风险点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从而避免公司遭受损失。
三、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实施后续跟踪审计。主要是为了确保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合理解决,提出的建议得到有效实施,相应职能部门是否采取了适当措施,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后续审计程序的领域应当由风险程度来决定。针对风险较大的项目,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反之,则可以适当的缩小审计范围。在后续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企业最新的风险动态变化,以保证将相关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四、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对策
(一)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理念是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向企业的其他成员宣传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使其自觉地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并设置风险管理部门,从而保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
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时,企业要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导向,全面考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因素,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审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测试,同时对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规避风险,以促进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实施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还要熟悉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不仅要精通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悉风险管理等,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层。
(三)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
独立客观性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前提,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至關重要。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不偏不倚。相比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存在一定局限,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受制于所处的环境。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Joe.Internalaudit[J].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Leadership;,2015(6):954—971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著.50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与案例[M].2013:368—396
[3]张霞.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难点和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1):24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