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湘
摘 要: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土壤。文化自信是爱国情怀的体现,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充分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加强大学生文化认知教育,培育其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5-0071-04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决定了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是课堂教育“单兵作战”,而应多举措、多角度、“多兵種”作战。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土壤,是爱国主义永恒的灵魂。文化自信是爱国情怀的体现,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从文化视角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并提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策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将文化自信作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既体现出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又极大地丰富了“三个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4]。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趋于成熟给主体带来的感觉状态,是置身于其中的主体对文化未来发展的积极肯定。从内涵上可以分三个层面把握:一是对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归属;二是对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生命力充满自信,对文化发展前景持肯定态度;三是对外交流上,能明确认知自身文化的优劣,对外来文化做到合理扬弃。当前我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即是两者高度契合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教育高度契合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5]。这种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大自然、历史文化和骨肉同胞的热爱,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为了争取、促进祖国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表现为民族精神、政治基本原则和基本道德规范。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各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6]。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激发和培养人们对自己祖国、民族和同胞的深厚感情,这种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原动力来源于本民族的文化,是建立在对本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可;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基于对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情感,两者在价值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相容性。体现在文化自信的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上更多地表现为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是彼此融通、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7],立足于中国大地,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以兼容并包的优秀品质,使它得以延续五千年从未中断,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备、历史最为悠久的灿烂文化,产生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丰富文化成果,其中伴随着中华各民族的分分合合和共同抵抗外辱行为,爱国主义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爱国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使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由古代的忠君爱国的爱国主义观念到近代以救亡图存、追求民族独立富强,再到当前以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总是随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总是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智慧。
2.相依性。表现为文化自信需要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植根于文化自信的沃土。两者构成相辅相成、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国人民最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常说的“民族魂”。它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土壤。它表现在哲学、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和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国家民族危难和振兴,凝聚着所有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8]。爱国主义虽作为现代术语,但是作为文化传统却是超越国家形成之前的,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氏族部落的集体主义到原始共产主义的共同美德,再到阶级社会的忠君、爱国和现代的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伟大的现代化建设等,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文化自信的建立,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3.相似性。体现在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教育在价值取向、培育路径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现存为数不多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是多民族在幅员辽阔的疆域上共同产生的,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其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超强凝聚力的凝聚源,维系着多民族的融合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我们当前提出的建立文化自信在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在价值取向上都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高度契合了中华民族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正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9]。此外,在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方式上,两者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是通过积极的宣传和灌输,自外而内地使人们逐渐自觉地接受和认同。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1.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并促其外化为爱国行动的教育活动。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意志,是对中华民族優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最具有长期稳定性和广泛凝聚力的价值原则与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情感载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积极认知,学习兴趣不高,习惯于被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不能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知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抽象化的概念和应试记忆的理论化内容上,理解、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有限,在文化价值观选择上出现浅层化,以实用主义来评价传统文化和进行文化选择,不能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了理论的灌输和强制的说教,影响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2.革命文化了解不深,影响大学生爱国情感培养。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革命实践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文化,它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斗争精神,具有爱国主义的文化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成功代表,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爱国主义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髓,革命文化凝聚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个个革命英雄人物、一件件红色文物、一处处革命旧址,都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革命文化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弘扬革命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爱国信念。许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时,仍然沿袭听革命传统报告、参观革命圣地、开展唱红歌比赛等,教育方式简单、陈旧,教育内容单调、乏味,没有统筹规划,没有建立健全有效教育机制,使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了解不深,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很少能触动他们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影响大学生爱国行动自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高度契合、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应的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根本目的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由于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割断了传统文化的“根”,对当前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不能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不能全面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没有把文化战略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容易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影响,产生文化的“奴化”“媚俗”“低俗”等倾向,容易失去自我文化主体地位,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握不准,未来走向信心不足,文化践行自觉性欠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孕育于其中的爱国主义行动自觉。
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
教育实效
爱国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心理,是个体在特定文化中获得的归属感、依赖感的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文化安全的维护和文化未来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深沉、更持久。没有文化自信的支撑,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没有“魂”、没有“根”的空洞口号和僵化的教条,这对促进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没有任何意义[10]。因此,充分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加强大学生文化认知教育,培育其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民族归属感、国家自豪感和爱国责任感都有着重要意义。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涵养着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是培育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的基础,更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是因为不少大学生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认识不够,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国家、民族、政党的认同,也就没有很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国家命运责任感。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植根于辉煌于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突出文化自信这个主心骨,才能唤醒大学生民族情感的共鸣。所以,加强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点的传授,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属性,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力量,打牢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根基,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之魂,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有血有肉,能够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引导。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清流唤醒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忱和接受,用文化的力量引导他们产生对有情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叠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厚度。
2.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丰富大学生爱国情感体验。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晶,凝聚着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理想与精神风貌,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指导具体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众所周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遍布全国各地、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先进集体与英雄人物等,都隶属于革命文化的范畴。这种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信念忠贞不屈,为革命事业满腔热情,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革命文化既包括实物层面的革命遗址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层面的精神事迹等非物质文化。革命文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的有效载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积极挖掘本地革命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经典文化,用革命文化熏陶学生、感召学生,纠正传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知情分离错位,使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有切身感受,丰富其情感体验,激发其爱国热情。
3.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爱国行动自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文化领域的产物,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实质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定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要占领。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增强他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不被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误导,纠正“我可以爱国但不一定爱这個国家政党、爱这个国家制度”等错误认知,引导他们认识到爱国就要爱这个国家的人民、爱这个国家的政党、爱这个国家的制度,更要有为之奋斗、见诸行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增强爱国行动的自觉。
4.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文化对维护一个国家安全稳定的作用体现在,其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运行提供法理解释和社会心理基础,而且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引导,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社会支持,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随着全球资本和市场的急剧扩张,裹挟其间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冲突和融合,特别是处于经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对处于经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观念、民族传统、社会价值和国家制度等。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不可忽视。这也是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性质的文化交流碰撞,高校要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阶级属性和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从属地位,坚持自身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警醒,积极维护本国文化安全,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容,体现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特征,使爱国主义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铺展开来,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针对性。
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土壤,是形成稳定爱国的认知基础。文化自信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教育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之“源”、文化之“根”上找根据、寻答案,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因此,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他们的文化认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爱国,自觉做到以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行动准则,将爱国情感寄存于本职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行政管理改革,2011,(12).
[2]汪建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J].当代电力文化,2016,(7).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党建,2016,(7).
[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
[5]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
[6]张君年.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爱国主义[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8]冯征.论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5,(4).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10]孙国梁,涂小雨.国家民族公民:爱国主义的三个逻辑支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1]杜尚泽,邢雪.习近平在教科文组织演讲:强调让中华文明同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N].人民日报,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