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峰 雷国强
家住高安市祥符镇的男孩福福(化名),属智残三级儿童,多动、语言发展迟缓、词汇量少,送教老师熊瑶帮他制定训练目标:静坐、按顺序数数、完成数字1到5的书写及一些简单的笔画。通过训练,福福能够保持安静不离开座位,在老师辅助下能顺利完成各项训练任务,他还 “创作”出自己的美术“处女作”。
像福福一样,高安市共有116名适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无法随班就读,享受到了送教上门的服务。这也是高安市新近推出的教育扶贫新举措。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为落实高安市委、市政府不让一个孩子因残障而失学的目标任务,高安市教育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市适龄中重度残疾儿童开展了教育扶贫送教上门工作,切实保障适龄中重度残疾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性。
高安市成立了送教上门领导小组,出台了《高安市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高安市送教上门工作经费(补贴)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政府层面为送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确保送教上门工作的顺利开展,高安市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全市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等工作的管理指导,从全市各学校抽选105名教師,并从市特教学校抽选10名专业特教教师组成送教上门队伍,抽调的特教学校教师分片对各乡镇送教工作进行巡回指导。
为保证送教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市教育局不定期召开了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推进会,市特教学校教师对全市送教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建立了高安市送教上门工作微信群、QQ群和送教上门指导教师交流群,互通送教工作方法。
为残疾儿童送教,任务重,工作难度大。针对残疾类别差异、残疾程度不同的儿童,送教教师本着“有教无类,有爱无碍”的原则,量身制定了个别化教育康复方案:从运动感知到语言认知,从生活自理到适应社会。家住蓝坊镇新社村的幸幸(化名)是个多重残疾儿,口齿不清,只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他还是肢体一级残疾,不是在床上,就是在轮椅上,四肢无力,胸骨、肋骨、脊柱已严重变形。针对这种情况,送教老师吴红华、何鸿帮他训练手指的力量,给他用橡皮泥做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小车,作为奖励。老师每次来他都很高兴,积极配合做手指游戏,一次训练后,他居然说出了四个字:“谢谢你们!”
谁说折翼的鸟儿飞不高?谁说迟开的花儿不能红?两个多月以来,高安市共派出115位送教教师,深入116名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给他们送爱心、送温暖,教他们学知识、学技能,送教课时700多节;足迹遍及高安的21个乡镇的街道农村,累计行程达8000多公里。这支特殊教育的“送教特种兵”,不抱怨、不放弃,始终保持饱满的送教热情,终于为高安的送教上门工作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喜欢吃葡萄的智残儿莲莲(化名)能分辨水果图形了,语言障碍儿童甜甜(化名)第一次顺利唱读出了1~5的数字,肢残二级儿童乐乐(化名)能进行简单的接抛球了,肢残智残儿童悦悦(化名)第一次写对了自己的姓名,视残智残学生健健(化名)能换算钱币了,9岁的智残女孩佳佳(化名)甚至能快速地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了……一桩桩,一幕幕,一个手势,一句呵护,一声鼓励,一朵笑容。受伤的鸟儿飞起来了,枯萎的花儿红起来了,久违的笑容在残疾儿脸上亮起来了。
目前,高安的送教工作者正在总结工作经验,创新送教方法。今后,他们还将继续沿着送教上门这条路走下去,让每一位残疾儿童都能园心中的“上学梦”,让高安的教育扶贫工作永远保持春天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