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校文化”与“课程设置”有机统

2018-06-02 10:00盘毓宝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盘毓宝

摘要:本文从在都安职教中心在"职普渗透"的中职教学实践中,探讨"学校文化"与"课程设置"的辩证统一,实施课程改革,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11-01

"育人性是课程设置与开发最本质的东西",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提出育人的"培育一名技术技能学生、富裕一个少数民家庭、带动一方边远山区经济"的基本方略。可见,其课程开发不是单纯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而存在,其终极利益应该是学生成长和地方全面奔小康的可持续性手段。所以,课程开发在本质上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学生的成长质量,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升学生持续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提升,带动地方致富强县,这是我们中职学校文化培育的归宿。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学校文化是课程设置的重要资源,课程设置则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好载体。所以,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强技、创新"的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学校自身的"厚德、笃学"文化意识取向为条件,培养优秀的职业精神,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实现"健康、快乐、和谐、进步"的校训。

1.课程设置的理念

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培养一代代新人,实现人对现实的超越。课程设置要在强技、笃学"双元制"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从学生的就业和升学的教育需求出发,通过学校的课程教学,将学生就业和升学有机联系起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适应學生个体差异的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重视健全理想人格的构建和人性人情的优化。学校给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实践体验的途径,改变教育传统观念,拓宽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在 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职业更新、更替日新月异,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决定职业命运不再是理论或专业知识的多少,而是职业能力的高低。中等职业教育要构建体现学生个性、时代特征的课程,确保能力目标的实现,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发展潜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可见,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主体教育核心,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2.课程设置的设计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展开。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文化培育和课程建设的聚合点,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贯彻国家既定的教育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要具备忧国忧民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要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才华。所以,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并以现代企业的职工要求来培养学生。一是掌握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有坚定的目标信念;三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维护企业利益和集体利益;四是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五是具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就业和升学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多为三年制,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课程内容中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压缩现行的课程中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没有实际帮助,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必须体现学以致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质量本身的原因,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兴趣不大,难以接受。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岗位职责和职业综合能力确定专业性课程,围绕专项知识、技能界定专业课程内容;以实现专项知识,技能培训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适应性强、就业路宽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同时满足人们对升学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尊重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针对学生能力爱好的差异,升学、就业的不同愿望开设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职业潜能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确保课程紧跟时代步伐,确保每门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用价值。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摒弃陈旧的课程内容,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专业的基础上了解本专业的更多的相关知识,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宽更广的专业理论基础。

实践性课程是能力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要以发展学生实践智慧,形成学生实践能力为任务。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的实践能力,体现岗位资格所需的实践环节及内容,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即专业模拟实训基地(车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成为具有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校要从专业教学的需要,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产教结合,给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早、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或高校的单招考试。

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及升学就业的愿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同时,根据学校能力,师资优势、硬件配备,以及学生、社会需要,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美育、现代科学技术、人口资源、环境、法制、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同时要保证选修课的教学时数与总学时数一定的比例。

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实用,要在实践中不断评价和总结,经过多次完善,才能形成稳定的有效的评估体系,学校要遵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的课程教学和企业的实践培训相结合,收集学生、企业、教师的反馈意见,测定和比较学生成绩,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情况,务必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次序、教学时数之间相互匹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知识上达到互补,能力上达到互动,使课程教学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3.课程设置的实践

都安县职教中心根据做好课程建设,开展了培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学校文化探究,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了广泛搜集,力求通过相关课程资源的调查、研究与梳理,寻找课程设置与学校文化培育的聚合点,把学校文化培育的目标融入课程设置之中,使学校课程设置突出一个"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办人民满意教育" 的根本目标,学校文化培育围绕了"学技术,长本事,进企业,工作有着落;打基础, 备高考,上大学,升学有希望"的两条轴线,提高课程构建优化升级的自觉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校课程设置服务于校园文化培育的理念落地生根。着力推进了课程改革,改革单一的"就业"课程,大胆推行面向学生就业与升学"双轨并举"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育人的实际需要,调整文化课、综合素质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和内容,探究实用专业课程的编写,增加考证培训课程,灵活安排顶岗实习。设立就业部和升学部,并修改所开设的9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每个专业按直接就业班、中高职2+3联办班、对口考试升高职班、推荐对口升本科班、文体特长生高考升学班五个部分,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方案。与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高校力量,为学校课程改革注入强劲动力。课程设置的调整,满足所有学生需求,实现中职教育从人才培养"独木桥"到"立交桥"的重大转变,为学生"人人出彩"打下基础。

总之, 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来检验,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正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建立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于国情和历史的原因,就目前来看,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单打一"的理论型教师占比例多,都安县职教中心是从1983年9月创办,经历了都安职业高中、都安职业中专、都安第三高中、都安职教中心,是典型的从基础教育的学校转轨到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严重影响课程设置和教学的需求。所以,要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实用、有效性要求,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满足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师资培训的投入,为教师的进修提高、实践创新提供条件,为课程开发提供人才保障。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学习一段时间,深入企业中调查研究,熟悉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环节,了解在整个生产过程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了解企业引进和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教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认真开展职业分析,提出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拟定适应本校学生发展,"必需、够用"的专项知识内容,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中职的优势,才能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育洪,课堂集点:新课程教学九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