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四菊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密切,英语作为当前世界各国交流的桥梁,其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英语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初中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他们高中甚至日后的英语能力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初中英语存在的问题、初中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分析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综合能力;培养
虽然我国对英语的教育十分重视,但是由于英语不是母语,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在英语的理解运用和口语表达十分欠缺,出现了很多“哑巴英语”的现象,即:“学生只会做英语题,不会用英语进行流利的沟通和表达”,英语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找出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初中英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思想落后
对于初中的英语教学,大多数英语教师依旧采用和其他学课相似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英语学科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教学形式单一,没有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笔试部分,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忽略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英语应用能力低下,英语口语不流畅,英语课堂上不敢用英语表达;英语的写作水平停留在“汉译英”阶段,没有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二)初中生学习兴趣低下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应该以语言的应用为主,同时初中生喜欢新鲜的事物,传统教学枯燥乏味,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忽略学生主体性,学生兴趣低下。另外,部分教师教学过程态度过于严厉,不苟言笑,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对教师提出问题,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教师的要求言听计从,缺乏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是错误的,如果不加以改正,则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个人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初中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途径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善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纠正。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对于易混淆的教学内容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区别处理。同时要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减轻英语学习的负担。
(一)听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采取合理的聽力练习方式,比如学习新的单词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汉语含义和词性,还要根据录音中的单词读音辨认单词,并以最快的速度翻译成汉语,然后加大难度,播放穿插新单词的句子,进行辨认,回答问题。这样的训练后,再进行英语听力时,学生就能高效的完成问题,并提高听力的准确性,加强学生英语听力的训练效果。当然,为了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好胜心理,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实施小组比赛制度,分小组进行听力问题的抢答,回答最快最准确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说能力的培养
说是用英语口头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形式,在日常交际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普遍。所以,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授课,并且引导学生尽量用英语去说,开展英语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如每天上课前教师可以让2个学生讲解前一天在家里或者学校发生的有意义或者高兴的事,并引导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等进行投票打分,从而选举本班最优秀的口语达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表达的能力。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符合初中生英语认知水平的书籍,引导多做英语阅读练习,培养英语的语感,增加词汇量,教师也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在英语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看问题,根据问题的关键词找出其在文章中的表现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分析,找出答案。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在英语试卷中占有较大分值,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写作教学,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正确的写作思路,例如讲解完一篇关于大熊猫的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写作思路和相关短语写一篇关于狮子的作文,并及时批改,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其改正。
(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为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自身的抗挫能力。在日后的英语的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会自我调节和向他人寻求帮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生英语的综合能力,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四者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有所收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云燕.浅谈如何打造精彩的初中英语课堂[J].学周刊,2016(26).
[2]彭慧清.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4).
[3]贺红玲.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