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呈琛
摘 要: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道德行为活动和道德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面临被弱化的局面,其中有“内容”缺“实效”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德育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实效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1-001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1.006
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将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针对德育教育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真实效应,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指职业院校运用一定的方法开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这些德育工作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真实效应。它具有以下特点:综合性,德育教育综合表现为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等。从这一点来看,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体现了职业院校教育成功的综合整体效应。长期性,德育教育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努力、各方配合所形成的。实效性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欠缺实效性,德育教育工作便失去了意义[1]。如今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已经受到党和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职业院校加强了教学改革,德育课程也在不断加强。尽管如此,德育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投入与实际效果不成正比,德育教育也没有达到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在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公德意识缺失、亲情淡漠、职业道德观念缺乏、违法犯罪等问题,反映了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缺失的现状。
(一) 对德育认识不到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有职业性、技能性的特点,当前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教育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采取实用的态度,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职业院校过分强调职业特色,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从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一般情况下,德育课程给学生的印象是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德育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对德育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
(二) 德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德育是比较重要的,从小学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到职业理想教育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一直是贯穿孩子一生的教育。然而,职业院校在德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内容上过于强调道德信条和行为规范,忽略学生的个体需要;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流于形式,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即使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很难内化为道德观念。因此,德育教育内容难以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将德育等同于智育,甚至以智育代替德育,形成以知识传授为主旨的德育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形不重神,强调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的内心体验得不到满足。再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自主学习能力较为低下、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 社会道德环境复杂
如今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给社会思想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所处的德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思想高尚的人经常遭到不公平的对待;任劳任怨的人未必能致富;通过投机取巧反而更容易致富等。学生的道德需要乏力,给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带来严峻的考验[2]。
(一)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当今企业招聘人才,把学生的品行作为首要的考核目标。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必备素质。首先,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形成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其次,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之间的竞争加剧,各企业看重的是德育为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勇于迎接社会的挑战[3]。
(二)创新德育教育内容
教育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德育教育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方针、方向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时,应该不断加强创新德育教育内容,以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纯理论的德育知识传授显然不合时宜,无法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经常关注电视、报刊、网络等最前沿的理论观点,关注国家时政、社会动态、民生热点等,以补充、更新德育教育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德育教育内容还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不应回避而是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现象。整个社会正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但是社会上仍然有消极的因素存在。同时,德育教育内容还要注重体验式教育、实践教育,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4]。孔子推崇“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实效性。
(三)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自从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再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倘若还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势必达不到理想的德育教育实效性,难以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学方法,以取得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时效性的突破。如情境教学法,讲授到“规则意识”这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缰绳在驭马中发挥何种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小组讨论法,在讲授“商品价格”这一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探讨“当地超市的市场价格与周边市场的商品价格”,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救人反被诬陷”的新闻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校正自己的行为价值观,或是在讲授如“经济全球化”这类的抽象知识时,可以选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较大的信息量,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5]。同时,利用好网络载体,也可以对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积极的推进作用,因为网络迎合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6]。还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德育风采,完成自我教育。因此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有创新、有特色,这样才能增强感染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优化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要优化德育教育环境,校园的每一处环境既要庄严,又要洋溢着青春和活力,充满育人智慧。如开展主题鲜明、现代气息浓厚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升华人格,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优化舆论环境,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良好的社会道德,宣传职业道德知识,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认知能力;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辩论等方式加强校园道德建设体制,形成以人教人、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同时,健全奖惩机制,嘉奖讲道德的学生、惩罚不讲道德的学生,激励学生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攀登,唤醒学生的道德需要,增强道德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力[7]。
(五) 创新德育教育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是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德育效果的一种价值判断机制。在过去,职业院校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德育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然而,德育教育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涉及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再加上学生在课外的德育表现情况是难以用成绩来考查的。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尊重德育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创新评价途径,从课堂学习、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的校外行为等方面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創新评价方法与手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取动态、开放的德育评价方法,贯穿在德育教育的整个过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先进的评价思想,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 林文斌.关于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4):125.
[2] 张霖.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9.
[3] 黄丽燕.德育教育培训与管理工作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3.
[4] 范经伟.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德育的客体论为视角[J].职业,2015(23):134.
[5] 杜佳艳.中职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114.
[6] 李颖.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70.
[7] 陈燕.关注愉悦生命体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德育教育策略[J].职业,2016(23):122.
[责任编辑 林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