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18-06-02 10:27黎藜逄方圆李晓一
速读·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黎藜 逄方圆 李晓一

摘 要:“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民族复兴、教育使命、学生成长需要三方面阐述“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应具有时代性、符合大学生特点、形成科学系统三方面诠释了高校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四方面探究了高校“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之时,提出了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想,青年学子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更应有责任,敢担当。近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作为培养有志青年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中国梦”形成系列主题教育,切实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要想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要让“中国梦”真正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有志青年的心中,将各届人士凝聚起来,将青年的力量凝聚起来。纵观当今世界风云,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在许多领域相互借鉴,实现多种资源的共享,这对中国的民族复兴事业是有益的;另一方面,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也使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文化输出,使人们在思想、价值观甚至道德观念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生力军的青年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容易受到新事物、新思想影响。要想让他们在中外思潮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需要一面鲜明的思想旗帜作为引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高校是培养有识青年的重要摇篮,大学生即是未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可以说,顺应时代背景,将“中国梦”切实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应该指出,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中外思想碰撞使社会上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这些思想价值观念有益于大学生成长的精华,也有蒙蔽大学生思想的糟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当代大学生也呈现出思想开放的程度高、思想变化的速度快、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寻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将“中国梦”这样一个深得社会认同的目标与信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的切入点。

(三)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中国梦”提出后之所以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强烈共鸣,就是因为它切合了当前时代前进的潮流,“中国梦”从民族的层面看中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从个人层面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与青年学子的“成才梦”也具有本质的一致性。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不是拔高式的理论宣讲,而是要与大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让他们在对“中国梦”的内涵有了感兴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从知识、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梦”教育形成认可,进而内化为自身奋发图强的意志。在学校里脚踏实地学习,走出校门后开拓进取,为社会的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激励自我的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二、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为了让“中国梦”更好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高校在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时既要具有时代性,又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还要形成科学的主题教育体系。

(一)“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应具有时代性

“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应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緊密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特质与气息。这种时代气息既可以体现在“中国梦”教育的内容上,也可以体现在教育的形式上。在教育内容方面,不要把“中国梦”理解成高高在上的政治理想与任务,而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世界发展形势与动态,结合大学生成长的实际,使他们不但将“中国梦”听在耳里,更要记在心中,融入血液,认同民族复兴与个人成才、成功内在的一致性;在教育形式方面,既可以有系统理论的宣讲,更应该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让“中国梦”主题教育更具针对性及有效性。

(二)“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应符合大学生特点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中央16号文件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②“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设计亦应符合大学生特点。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看,很多学校停留在理论宣讲层面,教育过程往往具有强制性,学习成果呈现形式固化,主要是心得体会,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因此,“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应依据大学生的特点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到既有普遍性教育也有分层分类教育,尽可能让大学生自发地加入到系列课程或活动中来,使“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应形成科学系统

“中国梦”主题教育应形成由系列课程与实践活动共同构成的科学内容系统,由详备方案和组织体系共同支撑的科学推进系统。在内容体系设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学习关于“中国梦”的理论及思想体系,形成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系列课程,更要具备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来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促进教育内化,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梦”、“追梦”、“圆梦”。在推进系统构建方面,针对每一次主题教育,都应该有较为详备的方案,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为主题教育的推进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三、“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高校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应结合学校实际,关注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创新实践路径,让“中国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社团活动,甚至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一)“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本身即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导向。把“中国梦”融入到學校文化中,就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感召力与育人功能,通过多种方式把“中国梦”的精髓容入其中。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时时刻刻受到精神的陶冶、文化的熏陶。而这种融入的具体路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是“中国梦”系统理论的主要宣讲阵地。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方面的时代特征,对“中国梦”系统理论进行全面解读。引导学生围绕“中国梦”全面了解党的政策方针,让大学生的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于书面,局限于专业视角,更要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关注国家社会发展与本专业的关系,与个人的关系,让他们将“中国梦”内化成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动力,激发他们不断进取,敢于担当的意识。在学习结果反馈方面打破固化的论文、心得形式,鼓励多样化、个性化、创新性成果呈现。

(三)“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融入社团活动

“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还可以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之中。学生社团作为除课堂之外大学生在校园中的主要活动团体,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成立与“中国梦”相关的社团,独立组织系列活动;另一方面,更要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到众多的社团活动中。例如以学校总体策划“中国梦”主题的形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让各个社团结合自身特点,独立设计相关活动,学校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这样既丰富了“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又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切实激发其对“中国梦”思考,增进其对“中国梦”的理解。

(四)“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不但可以在学校内部展开,更应拓展到校外,拓展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社会实践如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悟革命精神,体悟“中国梦”的历史;鼓励大学生积极走近各行各业参与实践活动,以亲身体验的方式,领会“中国梦”的现在;要将“中国梦”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真真实实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培养社会参与意识,磨练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把对“中国梦”的理论性认识内化为内心的追求与向往。

“中国梦”是民族之梦,是国人之梦,而大学生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生力军,只有切实让“中国梦”内化到青年学子的内心里、血液中,引发他们的高度认同与强烈共鸣,让他们真正成长为中华民族逐梦的参与者,中华民族圆梦的实践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才能有更坚实的保障。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在“中国梦”的感召下,脚踏实地,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在国家发展、民族壮大的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结合学校特点,不断思考与探寻恰当的方法,才能将“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开展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在努力。

注释

①林培雄.中国梦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3-5-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01).

[2]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04-09(01).

[3]林培雄.中国梦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3-5-2.

[4]许海清.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思想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黎藜(1986—),女,籍贯锦州,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逄方圆(1981—),女,籍贯吉林白山,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晓一(1980—),女,籍贯吉林辉南,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