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徐工特色智能制造发展道路

2018-06-02 10:05孟繁科
中国工业评论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陆川徐工设备

孟繁科

11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

笔者在“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展示区的中心位置——徐工液压件公司展台,见到了徐工机械总裁陆川。

因为在开幕式之后,陆川马上要向工信部与上海市、江苏省等有关领导做相关介绍,我们只做了简单寒暄。

在现场,我观察到,徐工的同志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陆川只在徐工展示区前面转了转,他既没找人问什么问题,也没有在展台、屏幕前讲什么话,他的同事也没有人拉着他汇报什么情况或问题。这一场景透露着丰富的内涵,对于陆川来说,一切是尽在掌握中。对于其他同事来说,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管理制度。

难怪工信部领导在开幕式之后,第一个来到的展台就是徐工,并对徐工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高度赞赏。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也评价道,徐工做得很好,为江苏增光了!

“让智造更懂你”

陆川介绍说,在此次博览会的科技创新展区域专门设置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展示区,徐工旗下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徐工液压件公司,作为行业唯一同时获得“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两项国家级荣誉的单位,以“让智造更懂你”为主题,重点展示了徐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务乃至产业链协同的最新实力。

陆川重点介绍了徐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高端液压流体控制与执行元件智能工厂总体模型前,陆川说,600余台的智能装备分布在12条智能化生产线,组成智能化油缸、智能化液压阀、智能化电镀、智能化仓储物流系统等5个智能化车间。

目前,核心智能装备全部实现互联互通,数控化率达到90%,国产化率80%。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32.5%,万元产值能耗降低22.2%。企业运营成本降低34.3%。研发周期缩短42.3%,产品不良率降低33.3%。

徐工核心部件制造已经取得了突破,我们研发的一款液压油缸,已经出口到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完全替代日本同类产品。签订的出口合同是工作5000小时无故障,目前已安全运行1万小时,用户非常满意。

在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MES)展示墙上,五台笔记本电脑通过五面大屏幕,分别显示设备互联、远程运维;废气废水在线监控;订单生产管理;阀体实施管理;液压缸故障实时监控的情况。陆川说,这是第二方面的展示内容——“一软”,我们称之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MES管理系统。

徐工基于多年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领域的持续实践,已经打造出一支在工程机械行业里最懂信息化的队伍,所以徐工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云MES管理系统,是橫向集成供应链协同、纵向到达工序工位及设备、打造数字化双胞胎支撑产业链发展的“三位一体”的MES系统。具有徐工自己的特色,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融合了handle标识解析技术打造的MES系统,可以完成异地、异主、异构的生产全流程信息化管控与追溯;实现供应商与核心零部件厂、核心零部件与主机之间的数据共享。

二是新一代MES实现数据驱动的柔性制造,它以生产现场为核心,外延供应链与物流协同,内涵企业生产排程、设备联网互联互通。通过MES贯通徐工的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制造,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准时化配送和精益化改善。

三是“一网”让设备开口说话,推动绿色制造。徐工MES系统通过设备联网平台实现了设备泛在连接与可视化,帮助设备开口讲话,将制造数据转换为可执行的生产指令,实现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的对话。同时,我们还开发了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废气、废水的监测与预防,真正实现绿色制造。

面对高端液压阀体智能制造单元(“一硬”),陆川说,徐工液压负载敏感多路阀的产品制造已经实现了机器人化,产品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使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单台成本从原来进口3万元降低至1万元。并且通过改造提升,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生产,将交付周期从原来6个月缩短至4周,产品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提升50%以上;形成智能化产品,使每一个核心零部件都有一个数字化双胞胎,交付给用户的零部件在工厂备份一个完全一致的“样板”,形成远程可控,产品完全可追溯,支撑起了徐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

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一平台”)超大屏幕前,陆川的语气掩不住兴奋,我们的平台已经接入了40多万多台设备,包括起重机械、铲运机械、挖掘机械等,屏幕上显示各个省份在线设备的数量和不同类型设备的构成比例。基于每个单车工作情况信息的采集,在线的徐工单车工况信息展露无遗。该平台每天回传的数据超过10万条,通过这些工况大数据的记录与联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性能参数、提升工艺质量、分析车间工况,倍数增加生产效率。

徐工向客户提供的设备运营管理系统,记录液压油缸、阀产品的维修保养情况。通过该系统,客户可以实现机群管理、在线报修、保养提醒、健康分析等应用。建成事前提醒、事中记录、事后回访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后服务市场。

通过制造过程质量管控SPC平台,我们能监测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追溯,实现生产各个工序环节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及信息共享,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线真实数据,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管控。

推进智能制造战略

接待完部省市领导,陆川连着接受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的专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徐工在智能制造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受到重视,获得认可。

直到下午三点多,陆川才抽出时间,接受几家平面媒体的联合采访,对于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徐工近年都做了哪些动作?

在回答此问题之前,陆川先解下了领带,并说,这样更舒服些。我的理解是,面对摄像机镜头更拘束一些,大家面对面更轻松一些。对于笔者来说,倒不像是采访,更像是聊天。

他说,在国家层面,2015年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可以总结为“1234510”:其中1个目标就是转型升级为主线;2是两化深度融合;3是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是进入制造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是进入制造强国第二方阵前列,第三个十年是进入制造强国领先地位);4是指四项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出;自主发展、开放合作);5是指得两个5,其中一个5是五大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另一个5是指开展五大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发展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10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重点领域。总体上说,国家已经将智能制造摆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

在部委层面,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国家部委先后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等文件,并且组织推进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和新模式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实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

对于行业来说,发展智能制造绝不是换几个机器人、多几台数控机床那么简单,尤其在工程机械领域,可以说没有什么前车之鉴。顺应国家大势,徐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一直在深深思考如何将国家的好政策与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直在耿耿实践如何更深更细更实更好地走出一条具有徐工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道路。

徐工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结合徐工各单位产业特点,构造顶层设计,发布了《徐工集团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7-2020)》。方案总体围绕10大建设任务、25个子课题,重点聚焦数字化研发、MES优化提升、设备互联互通、中央集控指挥中心、数字化车间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秉持“一厂一策、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在徐工重型、徐工铲运、徐工挖机、徐工道路、徐工汽车等各单位成立智能制造项目组,发挥优势,共和竞争,扎实推进智能制造工程。

近几年,徐工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国家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等称号。徐工重型、徐工挖机、徐工道路、徐工塔机等共计获得9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称号。已经取得的成绩,正成为徐工加快智能制造下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迈进中高端、用户满意、全生命周期、国际化”

五年来,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有起有伏,徐工也遭遇了逆境,如何应对,如何脱困?

陆川作为亲身经历者,对此问题的回答平实中不乏深思。这让笔者想起,多年前江苏乡镇企业风起云涌时,私下流行的一个说法,苏南会干,苏北会说经验。作为出生于苏南新城张家港,工作于苏北重镇徐州,又曾在清华经管学院深造过的陆川,可以描述为既会干又會总结经验。

面对行业暂时的困境,徐工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深化研发,升级产品,持续推进徐工特色智能制造水平。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以“三高一大”(即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战略迈进中高端领域。

“三高一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王牌产品之一百吨级以上超级起重机的发展上。徐工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走过了德国近半个世纪才完成的超级起重装备创新之路,徐工的产品完全替代产品进口并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德国、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自主研发制造千吨级超级移动起重机的国家。不仅如此,徐工还创造并保持了全球第一吊4000吨级大型履带起重机、2000吨级大型全地面起重机的世界纪录。这些成绩,建基于这几年徐工的技术创新。我们有接近6000项的授权专利,其中有1000项是发明专利,其中包括数十项国际专利,难得的是我们还有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的软件专利。

同时,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在动力、液压、传动、智能控制、行走这五大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系统中,除动力系统由技术联盟联合攻关外,其他四大系统徐工都作了全面自主布局,徐工三大海外研发中心之一的德国研发中心重中之重的攻关任务即是基(础)关(键)重(要)件。以液压系统中技术难度最高的高端液压阀为例,徐工在并购德国、荷兰两家液压件企业的基础上,攻关突破的挖掘机液压多路阀,今年累计装机保供量将超过千台套,70吨到110吨起重机主阀实现国产化完全替代,并使瑞士某品牌该主阀价格应声下降42%,徐工旗下荷兰AMAC液压阀公司的中国工厂已落地徐州,正在加快形成高端液压阀国产化保供产能。

在访谈中,陆川几次提到“厚积薄发”,可以说他对徐工的技术实力,充满着自信。任何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不会是凭空而来,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说明,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所谓技术引进,如果没有自身技术能力作为依托,消化吸收只能是镜花水月。对此,陆川有着坚定而清醒的认识,市场是大家的,技术是自己的!

其次,以“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打造用户满意产品。

“技术领先、用不毁”是徐工董事长王民提出的,是对徐工全球用户的承诺,是产品先进性与可靠性的有机整体。引伸开来,就是要做到“产品六性”领先和“四用”可靠。“产品六性”是指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维修性、操控性和使用经济性;“四用”说的是好用、管用、耐用、实用。好用是用起来更加顺手,管用是功能更加强大,耐用是用起来更加“皮实”,实用是性价比更高。

按照“技术领先、用不毁”要求,徐工组织发起了管理提升、技术标准提升、质量保障能力提升三大工程,达到以专项工程带动各产业整体能力提升、以各产业实际行动夯实专项工程应用实施的效果。

2017年上半年,徐工集团主机产品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分别为91.41分和91.26分,与2016年度的90.88分和90.56分相比都有进一步提升。

再次,以智能制造贯通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工信部连续3年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徐工加强智能制造顶层设计,制定并颁布了《“互联网+”融合行动方案》《徐工集团智能制造实施方案》等,以打造“技术领先、用不毁”的智能化产品为目标,推动“产业多样化、产品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变革发展,真正打造具有徐工特色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最后,以国际化驰骋国际市场大舞台。在布局“一带一路”市场上,徐工践行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走出去”的担当和责任,把为国家贡献一个世界级工程机械品牌作为自己的目标,将国际化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2017年1月至9月,徐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76.3%,远超同行业25.5%的增幅,保持第一位。

在将压路机、挖掘机批量出口美国并与美国租赁大客户签订6.5亿订单后,徐工今年启动了美国KD(散件组装)工厂建设规划布局,将使徐工全球KD工厂数达到10个。徐工有一个团队在德国坚守了五年,与并购的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施维英已融为一体,该企业去年已全面赢利。徐工在欧洲年营业规模超过6亿欧元,欧洲职工超过1000人。同时,施维英在印度、美国、欧洲的基地均成为徐工国际化的新跳板。

“一软、一硬、一网、一平台”

笔者不仅关注徐工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而且很期待徐工的未来发展图景。

陆川描绘道,徐工将紧抓国家智能制造重大战略机遇,重点打造徐工智能制造“2+2”新模式,即“以离散型智能制造和远程运维服务为主,兼顾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协同制造”。通过打造“一软、一硬、一网、一平台”,来具体推动徐工的智能制造发展,简单来讲可以归纳为“221”。两个基础,数字化研发和MES系统优化提升是基础;两个关键,设备互联互通和数字化车间改造是关键;一个核心目标,打造“技术领先、用不毁”的智能产品,将徐工智能制造各环节有机集成到一起,真正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互联互通。

其中,数字化研发是指:要想真正实现智能制造,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首先要看产品的研发过程,包括设计和工艺,是不是数字化的模型出来的,这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源头。

MES系统优化提升是指:MES是ERP(企业资源计划)与FCS(底层控制系统)、设备层之间的信息纽带,是工厂实现智能生产的核心。虽然在大型制造企业MES的应用早已普及,但新旧几代之差,会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徐工的MES系统在升级后能够从生产、物流、计划排程、质量管理、三维工艺展示、系統集成等多维度支撑工厂的智能生产。

设备互联互通是指:传统的制造车间,主要依赖人工主动管理,设备不会“开口说话”,而智能化车间,就是要解决“哑设备”的问题。借助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平台,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数据采集、监视和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功能,形成一张可视的数据网络。

数字化车间改造是指:要想让设备“说话”,必须要对产线/单元进行智能化的改造与提升,引入新型的生产线,高精尖的数控设备,为作业自动化、数据采集、互联互通等提供坚强的硬件保障;

中央集控指挥中心是指:研发、制造、服务等大型制造企业各个价值链环节采集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都将直观地呈现在指挥中心的看板上,支撑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管理。在这里,我们有一个梦想,未来徐工的客户来到现场,不再需要到处参观,只要到集控中心看一下,就可以全方位了解徐工产品的研发、制造、服务等过程,对产品的质量和售后保障等一目了然。

据笔者在现场的观察,以上几点都具备了一定基础,只要徐工人锲而不舍,美好蓝图会变成璀璨的现实。

陆川总结说,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徐工一直在坚定地走出一条具有徐工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徐工会走的更远

猜你喜欢
陆川徐工设备
徐工升级
调试新设备
徐工机械:自我淬炼无惧“高原”
认一认
下一部会更好
视听设备行情
凯雷收购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