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红利的终极兑现

2018-06-02 10:05
中国工业评论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精尖红利工程师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大量廉价劳动力进入市场构成的人口红利,支撑起了通过代加工、初级产品贸易等手段完成的中国经济腾飞。随着中国人口进入结构转换期,劳动年龄人口终于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掉头下降。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的结果是,人口红利逐步减少、消失,甚至可能变成负值。显而易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相比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日渐衰竭。

不过,令人乐观的是,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消费内需市场不断扩大和升级,在具有更高消费能力的非劳动人口和劳动人口共同带动下,中国消费的主力市场正在由价廉物美的低端市场向品牌溢价的高端市场逐步转变。不断增长的“消费和服务人口红利”,构成了新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新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新人口红利的释放,绝不止于消费端,更重要的还在于生产端,在于产业创新和升级,依靠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既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又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极其活跃的群体,总人数过亿;我国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师培养机制,培养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师队伍,正在发挥新的“人口质量红利”,这同样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乐观面。

对于一个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国家来说,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与发展,离不开一流的工程师队伍,离不开切合时代需求的大规模高素质制造業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面对迫在眉睫的产业升级,实体经济走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人工智能+制造业”的威力日益显露,大量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将被引入制造业实践,低素质的劳动者数量价值锐减,反之高精尖的“黑科技”人才越来越得到重视,新时代的新人口红利真正涵义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传统的制造业人才和工程师培养机制面临挑战。

新一代工程师的培养,是“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人口红利的终极兑现途径。这一课题,与中国制造业由低端模仿升级到创新创造的艰难跨越同步展开,涉及下一代工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方方面面,包含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是跨专业、跨学科、理论必须联系实践的“大学问”,事关为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的大局,正是本期《制造论坛》的主题。

如果说传统的工程师培养和成长机制适应的是在核心技术相对缺失的前提下通过模仿、整合等手段起步和发展的国情,那么新一代工程师的培养和成长就将是科技自主创新条件下实现无人区技术突破的新人才战略。

猜你喜欢
高精尖红利工程师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
开心一刻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