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晖
滨州市中医医院,山东滨州 25661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有着较大的治疗难度。当前关于此病的具体病因还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微血栓是导致患者出现溃疡性结肠炎症的主要因素[1]。溃疡性结肠炎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属“肠辟”“痢疾”等范畴,主要致病因多于脾虚肝郁有关。该次研究探讨了在采用常规锡类散治疗的基础上,增用疏肝补脾汤加减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价值,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所选取目标对象均为该院在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7.5±5.2)岁;病程 1~9 年,平均病程(4.7±2.6)年;Danovitch分型:轻度7例,中度22例,重度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8.2±5.4)岁;病程 1~9 年,平均病程(4.8±2.3)年;Danovitch分型:轻度6例,中度21例,重度8例。两组患者的各项常规性统计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可展开组间对比研究。
对照组:采用锡类散灌肠剂治疗,包括锡类散0.75 g,地塞米松 5 mg,利多卡因 120 mg,0.5%的甲硝唑120 mL,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疏肝补脾汤加减方,主要构成包括:砂仁4 g,炒黄芩、防风、白芍、干姜、桂枝、白术、甘草各6 g,陈皮、柴胡各10 g,黄芪、枳实、党参、各15 g。同时依据患者的具体证型不同,额外增加药物。其中大便存在黏液患者可增用黄连10 g,白头翁15 g;头晕失眠患者可增用酸枣仁10 g;低热患者可增用地骨皮10 g,秦皮15 g。所有患者均以持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在两组患者均接受了1个疗程的治疗后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显效:各项不良反应症状均完全消失,黏膜恢复正常;有效:各项不良反应症状有明显改善,黏膜炎性症状有所缓解;无效:各项不良反应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黏膜炎性症状也无转好迹象。
采用SPSS 22.0统计学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达到了97.30%(观察组)与 82.86%(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致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临床症状表现多以结肠与直肠呈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症状表现为主,病变部位多集中存在于大肠黏膜与下部黏膜处,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发展至整个结肠。此病往往有着较长的病程史,且多表现为反复性发作,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30岁人群是此病的高发群体[2]。血性腹泻症状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发病后最常出现的一种早期症状表现,此外,腹痛、呕吐、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也较常出现。体征表现和病期同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之间存在有密切相关性,患者经常会发生体重下降与面色苍白显现,在发病期间进行腹部检查时按压结肠位置经常会出现有明显触痛感。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理论中属 “肠辟”“痢疾”等范畴,脾虚肝郁是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症因。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以清热凉血、疏肝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3]。临床常用药物锡类散内的主要成分冰片、珍珠、牛黄、青黛等均可发挥出一定的治疗效果。在该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除了采用锡类散治疗以外,同时还增加采用了疏肝补脾汤进行治疗,其方剂内的党参、甘草、白术、陈皮可起到益气健脾的效果,柴胡、枳实有疏肝理气之效,防风有止痛止泻之效,砂仁则可达到理气温蜱之效,黄芩、桂枝、黄连等则有清热凉血之效,诸药调和共用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不良症状表现起到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结肠功能的有效恢复。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芩、黄连内的小檗碱、黄连素等药用成分可起到较为显著的消炎效果,在抑制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方面可发挥出十分良好的作用价值;而黄芪当中的黄芪多糖经研究表明可显著提升人体的应急水平,有助于确保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同时在加强肠胃免疫效果方面价值显著;白头翁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方面效果显著[4]。从该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给予观察组患者疏肝补脾汤加减配合锡类散治疗后,可达到十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其总有效率为97.30%,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疏肝补脾汤加减配合锡类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1] 魏国丽,郑学宝,周宇等.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胃气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其对血清IL-17、TNF-α及IL-23水平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1):143-145.
[2] 解春静,庄彦华,栾雨茏等.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免疫因素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8):889-892.
[3] 陈曦,田耀州,夏军权等.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293-296.
[4] 王新月,闫昕.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与“毒损肠络”病机学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3):4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