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效应的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模式探究

2018-06-02 02:35:39付艳芳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陕北共生民歌

付艳芳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陕西 榆林 719000)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产生、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陕北人民特有的生活环境,但随着陕北地区开放大门的打开,现代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自然闯进了陕北,受其影响,陕北民歌在当地的受重视程度和受喜爱程度明显减弱,久而久之难免会被边缘化。而共生模式的利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产生出新能量,增强其生存能力和扩张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最终产生一加一必定大于二的惊人效果。

一、陕北民歌在其寄生环境中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创新

陕北民歌目前的生存与发展已经脱离了生活,由于现在陕北民众的生活不再完全依赖于田间劳作,取而代之的是规模不等的工业生产,曾经创作陕北民歌的生活背景已不复存在了,所以在词曲创作方面,创作者无法重拾过去的生产、生活场景,激发不出创作灵感,也就无法创作出贴近生活、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没有创作就不会有创新,其发展就显得举步维艰。

(二)缺乏受众

近年来,陕北经济的腾飞,一方面给陕北高原的人们带来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陕北人民在精神生活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并接纳了更多、更新、更现代、更流行的艺术形式,对那些缺乏创新的陈词旧调产生了听觉上的疲劳感,因此逐渐被不自觉地边缘化了。

二、生存的必然法则——寄生向共生的转换

(一)陕北民歌的空间位移开发

1.陕北民歌的共生是自然选择的使然

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自然选择规律,陕北民歌亦然。

陕北民歌在传承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顺应生物界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在传承中既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如固定的形象模式、浓厚的乡土气息、充满野性的旷世呐喊,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陕北民歌固有的某些特征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应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有机加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旅游经济价值的文化元素,使其多元并存、多元发展。创新是文化的灵魂,陕北民歌作为一种文化,一成不变只能走向灭亡,这种有利变异就是创新,其是陕北民歌生存的必然。

2.空间位移开发

共生理论以研究复杂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合作共生的模式和环境为主要内容[1],这一理论对陕北民歌的开发研究有很好的指导性。陕北民歌是依托陕北地区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发展的,其是陕北地区区域文化的代表,但目前陕北民歌在当地的尴尬境遇充分说明,要想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陕北民歌,就必须借用物理学的“位移”这一名词来进行开发。位移开发是空间发展的创新思路,即将其与原有环境的寄生关系转换为与不同环境的共生关系。在陕北民歌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其生存场所发生了变化,因此,应由其发源地陕北地区转变为陕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在陕北民歌已有的知名度基础上,将陕北地区这一区域特色鲜明的、具有陕北地区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陕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进行开发。尤其是在一些缺乏地区典型、有代表性地域文化的城市和地区,文化传播效应和经济效应都会比较明显。

参与双方通过资源优化重组、资源移动使其市场价值、综合效益最大化,树立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开发观念,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走区域间协作共赢模式,主动适应市场发展规律,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达到最大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而实现互利双赢的目的。这一行为反映了合作双方一体化发展、互利共赢、互惠共生的关系,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与受众范围、提高经济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共生模式的陕北民歌开发机理

共生模式也称作共生关系,是指参与共生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及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它反映共生主体间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流关系。[2]王东红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一文中,将共生模式按行为方式划分为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三种关系,按组织程度划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四种共生关系。[3]

共生系统就是共生个体间按照某一共生模式所形成的共生关系,反映了共生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能量交换关系,其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这一关系,而共生状态是随共生主体的性质及环境而变化的[4]:可以是由点及面,即按照“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的途径,从点共生向一体化共生发展;也可以按照“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的途径,从寄生向着对称互惠共生的方向进化。在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中,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具有兼容性,是实现双赢的理想模式。

1.一体化共生模式构想

根据共生理论,陕北民歌共生关系的构成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同时兼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似的共性,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相似性和便捷性。此外,还有与市场经济、民俗文化、社会政治上的联系,与异类文化实现优势互补。陕北民歌的共生开发模式需要采取横向共生的方式,加强区域合作,有效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以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实现共同发展。

资源整合的理想组织模式是一体化共生模式,是指共生主体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共生界面和支配关系,形成了性质和功能都独立的共生体和双向利益交流机制。一体化共生是合作双方通过市场调研,以市场这一共生界面和介质来整合资源,形成一体化,其突破了行政区域的划分,使资源自由流动,从而完善区域间产业体系、产业链和合作机制,形成一体化开发。

在一体化共生模式下,陕北民歌位移开发城市的选择,首先应考虑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如政治、文化、经济、宣传等方面都比较先进的城市,结成战略联盟。这些城市在接受、吸纳、传播新的文化元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作为乡土文化的陕北民歌,能为受流行文化影响过多的城市带来新奇感,从而获得制胜点。

当然,一般化城市也可以通过与陕北民歌联姻,借助陕北民歌的知名度和品牌力量,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在当地以重现、开发甚至加工的形式推出陕北民歌,以此来引起轰动效应,从而提升城市魅力。

2.发挥各自优势,促成共生文化价值链

共生文化价值链是一种文化冲破与其原有的载体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关系,将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依附在其他有形实体上,产生新的文化价值链条,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激活无形文化本身和承载地的相关次生文化元素,进而大大增加文化产品额外的附加值,促进文化及承载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价值链视域下,陕北民歌与其位移开发城市两个主体要完成最终的价值分享,各自取得所要的“合作的剩余”。在共生型价值链上,陕北民歌的价值增值必须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可以尝试融合位移开发地特有的文化因子,并与之巧妙地结合,形成新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化特质,并在协调基础上进行创编,实现两个共生体的一体化。

三、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效应

(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在对称互惠共生中,陕北民歌与其位移开发地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即以合作为基础,以共赢为目的,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两者就自身的价值创造功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产业共生体,且双方又各自是共生体中相对独立的共生单元。在共生模式下,功能互补可以使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合作进化,推出适应市场的产品,这样的产品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等特点更突出,弹性更强。[5]双方都会朝向有利于自身纵向延伸和有利于对方横向关联发展,在这两种发展趋向的共同作用下,催生出有益于这一共生体的优势互补,使物质、信息可以有效交流、传递。

(二)互惠共生,共荣共赢

对称互惠共生可以实现资源最优组合和最佳资源配置状态。合作双方为了保护共同的优势,在资源整合及发展过程中会衍生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合作关系,以强化各自的优势和领域,且往往以内部结构优化重组、重塑品牌、创新产品来提升现有资源的核心竞争力。[6]在共享利益和共承义务的前提下,构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一体,在有序的整体中寻求双方共存和互惠。

陕北民歌位移开发至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能间接促进陕北地区经济的转型与重组,也会赋予承载这一文化事项城市新的文化竞争力,两者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作为文化承载地的位移城市,借助陕北民歌的原有影响力,为城市增添一道新的文化魅力,对于本身就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来说是如虎添翼、似锦添花;而对于文化特征不明显的城市来说,通过在当地演绎陕北民歌的方式,是利用陕北民歌已有的知名度来强化城市自身形象宣传的好时机;陕北民歌和陕北地区反过来也可利用这一契机,借助开发地的展示机会和展示平台,推陈出新,创新式地展演其艺术精粹,从而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

陕北民歌及其位移开发地的耦合,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并通过相互利用自身及对方优势的合作宣传,最终达到二者合作共赢的共生目的。陕北民歌位移开发的终极结果是:就陕北民歌而言,共生是其发展、传承、再创作、再辉煌的必然选择和出路;就共生双方而言,共生理论在陕北民歌开发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开发模式是对称互惠共生条件的一体化共生模式,依靠市场和区域联动机制跨越区域间的行政障碍,进行陕北民歌资源的整合开发,最终实现双方的共生共赢。

汉 万岁冢当

[1]王东红.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9,(2):56-58.

[2]刘纪英,吕青.基于共生理论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四川戏剧,2015,(12):19-22.

[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0.

[4]黄丽星,傅丽.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杭、绍、甬三市为例[J].经济论坛,2010,(9):115-118

[5]陈佳平.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75.

[6]李刚,周加来.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研究——以成渝综合试验区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3):40.

猜你喜欢
陕北共生民歌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当代陕西(2018年16期)2018-09-13 11:06:04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陕北的婆娘陕北的汉》
艺术评鉴(2016年10期)2016-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