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明艳,时代新风
——张雨辰工笔重彩画作品赏析

2018-06-02 02:24:59罗翔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8年4期
关键词:重彩画工笔画工笔

文/罗翔

张雨辰

张雨辰(张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唐勇力教授。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蒋采苹中国工笔重彩画工作室,师从蒋采苹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民建中央画院画家。

参展

2018年作品参加“新时代学院风——学院新锐水墨画家提名展”(北京·华方艺术中心)

2017年作品参加“固本流远——花鸟画传承学术邀请展” (北京·中国画美术馆)

作品参加“庆祝中国徐悲鸿画院成立25周年书画作品展”(北京·国艺美术馆)

作品参加“翰墨集缘·中国精神——优秀青年画家邀请展”(北京·大唐国瓷书画艺术院)

2016年作品参加“千年古宣——2016中国工笔重彩画名家邀请展” (北京·千年古宣美术馆)

2015年作品参加“学院力量——当代水墨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北京·颐和悦馆·莱维艺术空间)

2014年作品《蝶·舞》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天津美术馆)

2013年参加“第三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 邀请展”(韩国首尔·国会图书馆)

作品《秋日私语》参加“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重彩、水墨作品学术研究展”(保利博物馆)

2012年作品《卫士——抢险归来》参加“201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作品《卫士——训练日》参加“庆祝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术馆)

2011年作品《萌》参加“上海‘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展”(上海)

2010年作品《卫士》参加“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获铜奖(中国军事博物馆)

2009年作品《兄弟》参加“北京大学蒋采苹工作室作品展”(北京大学图书馆)

作品《冬至》入选“微观与精致——全国第二届小幅工笔展” (中国美术馆)

中国的工笔画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完备,无论山水、花鸟或是人物,工笔绘画的表现技法已经完全成熟。而在这之后的元、明、清,虽然也涌现出不少的工笔画家,但其成就、气度、格局似乎都无法超越唐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笔画逐渐趋向于细碎和拘谨,甚至被一些文人画家不齿。就连明末的工笔画大师仇英,也被很多文人视为画匠。“工笔”之“工”,渐或等同于“工匠”之工,这一方面和中国文人绘画的观念逐渐占据主流位置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工笔画自身的发展路径有关。唐宋时期那种恢弘、绚烂的工笔气象,就这样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直至近代以来,工笔画在剧烈变动的历史语境中又逐渐被人重视起来。在康有为等人的推崇下,唐宋时期的工笔画因其具有写实性以及恢弘的气魄,又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敦煌壁画的发现和研究,也使得唐、宋时期,甚至更早的工笔重彩画受到了世人的瞩目。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席卷全世界,中国的工笔画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传统和资源,又被无数人寄予厚望。工笔画的发展,似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张雨辰的工笔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出现的一抹亮丽的色彩。她曾师从蒋采苹先生研习工笔重彩画技法。张雨辰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她经历过最严格的学院训练,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唐勇力教授。传统资源从来不是桎梏,而是画家再次出发的根源。在浸淫传统多年之后,她又能跳出中国古代工笔画的藩篱,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工笔画新风。面对她的作品,那是传统积淀与画家求新的成果。对于张雨辰而言,传统的工笔画是资源,是借鉴的宝库。

她的作品显现出她对色彩的驾驭能力。中国的重彩工笔多用矿石颜料,但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表现多趋向于平面化、扁平化,张雨辰则研究出一种光线闪烁的迷幻效果。物象表面的斑驳色彩耀眼迷离,却统一在一种大的色调和气氛之中,呈现出一种奇幻多姿、神秘妩媚的东方文化的特质。这也许和她对敦煌壁画的借鉴有关。她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大多是女性人物或花卉,这些物象的背景色多是浓重暗黑的色彩,物象浮现在暗色的背景中,周围似乎隐隐蒸腾着气雾,使得画面中的表现主体与背景空间之间有了一种过渡的关系,更创造出一种神秘而柔和的氛围。

张雨辰 绽放之八 45×80 cm 纸本重彩 2016年

张雨辰 绽放之六 50×50cm 纸本重彩 2016年

张雨辰选择女性形象和花卉作为创作的母体,大概和她的女性画家身份有关。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女性画家群体不断扩大,并表现出与男性画家群体不大相同的趣味和倾向,成为画史研究中的新热门。国外的女权主义绘画更是成为新潮。张雨辰的绘画则试图表达画家本真的心理世界。她笔下的花卉、女性形象是她作为女性艺术家眼中最美的形象,是她经过提炼、反复琢磨之后创造出的形象。在她的《绽放》系列作品中,花卉成为画面中唯一的形象。她所表现的花卉仿佛独具性格的东方美人,拥有着难以言说的妩媚和神采。在《绽放之二》中,一朵巨大的花朵浮现在深宝石蓝色的背景中,花朵的边缘与宝石蓝的背景色彩之间呈现出渐变的、相互混融的状态,厚重的岩彩仿佛在这一刹那具备了水墨交融的能力,在无限的可能性和偶发性下表现出中国写意画的特征。花瓣以层次丰富的赭黄色表现,然而上色并不求均匀不变,在阴阳向背中闪现着迷离的光斑,似真似幻,仿佛梦境一般若隐若现。整件作品无疑是以工笔重彩的材料和工具完成的,但却又具有一种中国写意式的精神的气质,充满了作者灵动的闪念和电光火石般的奇思。

张雨辰 繁华之——白夜 68×136cm 纸本重彩 2016年

《繁华守望》是画家将女性形象、蝴蝶、花卉融合在一个空间场景中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人、花、蝶交错穿插,色彩流离、光影斑驳,在冷色调的整体氛围中表现出人物的淡雅和素净。画面中的表现技法是无比丰富的,对线条、色彩的微妙处理使得画面中处处流露出一种灵妙柔美的神韵。人物的面部和花丛的主体部位仿佛被舞台上的聚光灯照亮,又仿佛是物体自身散发出的莹莹柔光,直入人心,却不失一种凝练内敛的光华。

张雨辰笔下的女性形象总是有一种时代性。她的《蝶舞》表现的是不同种族、国别的女性身着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的场景。这幅作品显然有着某种隐喻——当不同国家的女性同时身着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的时候,这种场景便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和接受的情形。显然,画家是希望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能够在西方文化强势席卷全球的境遇中有一份自处之地。画面中的主角是左下方的那位东方面孔的女性,她摆出中国戏曲中经典的造型姿势,顾盼之间流露出一种文化自信和精神深处的从容,这是画中东方女性在其他国家女性面前的展示和表演,也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环境下的开放姿态。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去,也要大胆接纳其他文明系统的审视和批判,这其实也展现着画家本人对于中国工笔重彩画创作的态度吧。

张雨辰 繁华之——守望 50×73cm 纸本重彩 2017年

张雨辰 繁华之——回望 80×100cm 纸本重彩 2016年

张雨辰 蝶·舞 200×200 cm 纸本重彩 2014年

猜你喜欢
重彩画工笔画工笔
戴少龙写意重彩画作品选登
艺苑(2023年6期)2024-01-20 02:49:40
《昼》工笔画
艺术大观(2023年1期)2023-06-27 04:05:58
工笔画作品
食品工业(2021年2期)2021-03-05 04:37:38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少儿美术(2019年12期)2019-12-14 08:09:48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50:12
花开的声音
南风(2019年26期)2019-09-28 00:50:24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 03:07:54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