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焯忠
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学遗产的文明古国,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优秀作品,人们称之为经典名篇。这些经典名篇以高雅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令人阅读之余浮想联翩,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由于这些经典名篇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所以往往又被其他艺术门类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在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电视中都有这方面的很多例子,可以说是触目皆是,数不胜数。
端砚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产品,也和经典文学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西清砚谱》卷九载录的《宋米芾兰亭砚》,就是取材于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作品不仅是书法名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名篇。《宋米芾兰亭砚》在端砚的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该砚图案中不仅刻画了王羲之、谢安等名士聚会的盛况,还按照文章中的描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刻画了兰亭一带的优美山水,所以这方砚被认为是山水砚的鼻祖。《西清砚谱》中还载录了《宋薛绍彭兰亭砚》和《南宋兰亭砚》,反映出兰亭雅集这个题材很受欢迎。事实上,“兰亭砚”至今仍然很受人们喜爱,现今模仿宋代兰亭砚的产品颇有销路就是证明。
又如《西清砚谱》卷十一载录的《宋端石归去来兮辞砚》,是根据东晋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中的描写设计砚台的装饰图案。图案镌刻在砚台的左、上、右三个侧面,主要表现了陶渊明文章中所写“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等场景。砚台下侧面则镌刻《归去来兮辞》全文。再如,笔者曾见到一方清代初期的《夜游赤壁砚》,砚台图案源于苏轼《前赤壁赋》,雕琢圆形砚池比喻明月,几粒石眼比喻星星,开阔平整的砚堂比喻月光朗照的夜空,下端刻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左边利用石皮雕刻高峻的赤壁,江面上一叶扁舟悠悠游弋,正是苏轼笔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情景。
再有,清代乾隆年间女诗人席佩兰的“长真居士梅花砚”(此砚现存天津博物馆,席佩兰号长真居士),砚台为风字形淌池式,背面雕刻了一株苍劲的古梅,枝条上梅花绽放,一条梅枝越过砚侧面延伸到砚额上。砚背还有落款长真居士的题诗:“澹墨轻融紫玉池,横斜倒浸暗香枝。春风乍开琉璃匣,中有林逋两首诗。”诗歌最后一句点明这幅图案来源于宋代著名隐士林逋吟咏梅花的名作《山园小梅二首》。
杨焯忠 世外桃源砚 石材:老坑;规格:55×45×10cm;石品:天青、胭脂晕、金银线、石皮
以上例子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与端砚创作相结合的典范,使得端砚的欣赏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端砚的文化内涵。在古砚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在此只略举上述几例。
当今,古人创立的这个优良传统也得到了继承发扬。一些制砚工艺师各自从自己的喜爱和理解,结合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在此,笔者以自己的创作谈这方面的体会。
杨焯忠 春江水暖砚 石材:有冻岩;规格:38×28×4cm;石品:火捺、天青、青花、翡翠
此砚以端溪坑仔岩砚石制作,石质纯净,主要的石品花纹有蕉叶白、青花、火捺等。笔者首先按照传统的端砚制作理念,将蕉叶白、青花所在部位设计为砚堂,而在砚堂上方恰好有一块很像鸭子的火捺,根据因材施艺的原则,笔者在这块火捺旁边雕刻了一只浮动水面的鸭子,与鸭形火捺形影映照。砚台右端的火捺上雕刻为桃花、芦苇等。这幅画面取意于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故砚台命名为“春江水暖”,主要表现苏轼诗作中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以及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此砚也是端溪坑仔岩砚石制作。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歌以“晴”谐音“情”,含蓄地表达出青年男女心中的爱情。这方砚台图案设计的立意即是来源于此诗。笔者将砚堂中的大片蕉叶白比喻为晴空,蕉叶白中的小块火捺比喻为薄云掩映下若隐若现的太阳,而将紫褐色的石地比喻为阴云沉沉的下雨情景。砚堂即是江面,江面上渔郎正在划船靠岸。相距不远处,一位少女站立在江边石岸上,朝着渔郎眺望。仿佛互相对唱着含蓄而深情的《竹枝词》。
杨焯忠 东边日出西边雨砚 石材:有冻岩;规格:26×23×4cm;石品:浮云冻、胭脂晕、青花、火捺
此砚为宋坑砚石制作。在围料时,笔者发现石材上有胭脂晕、彩带纹和翡翠纹互相交织,或如逶迤连绵的群山,或如奔腾汹涌的江河,或如飘荡变幻的云霞。砚角右上角,一颗圆形的翡翠斑,色泽青白,笔者将其想象为迫近西山的夕阳。结合整个石品花纹,联想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在左边和下端雕刻崇山峻岭和林木,特意在山顶上雕刻了一座高耸的楼阁,与天然石品花纹组成一副气势磅礴的图画,蕴含着只有不畏艰辛勇于攀登,才能一展望眼尽收美景的哲理。
此砚为宋坑砚石制作。砚石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道弧形火捺纹,另外还有一块火捺斑以及一丝丝细小的火捺纹。笔者和几个朋友对这些石品花纹如何设计图案召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将其与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结合起来设计构图。这首诗作为人熟知,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笔者将弧形火捺纹比喻为枫桥,利用下面的火捺斑刻画为缓缓驶向枫桥的蓬船,那一丝丝的火捺纹恰似泛动微波的水面。在远处则刻画了寒山寺钟楼的身影,同时也在寒山寺对岸刻画一只小船。砚额上刻画低垂的云纹,表示深秋霜天的阴沉。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的意境。
杨焯忠 更上一层楼砚 石材:宋坑;规格:86×70×7cm;石品:胭脂晕、彩带纹、翡翠纹、白玉晕、被带纹
除了上面介绍的4件作品外,笔者在经典文学作品与端砚雕刻相结合上,还创作了取材于李白诗作的《明月出天山砚》《将进酒砚》,杜甫诗作的《旅夜书怀砚》《诗圣情怀砚》,王维诗作的《明月松间照砚》《长河落日圆砚》,苏轼词作的《大江东去砚》《赤壁赋砚》,李清照词作的《月满西楼砚》,以及取材于《史记》的《苏武牧羊砚》,取材于《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砚》《借东风砚》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具体介绍。
总之,自己通过创作实践,感觉到将经典文学作品结合到端砚创作上来,是一条广阔的道路,其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文学作品是在悠久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它之所以能够广泛传布,脍炙人口,乃是因为其中蕴涵着高尚的思想内容和典雅的审美趣味。以此作为题材创作端砚,由于题材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所以对于提升端砚的文化品位就是一种必然的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
2.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作品量之大可谓浩如烟海。其中堪称经典者数量也多不胜数。这是一座蕴藏量非常丰富的艺术宝藏,可以为我们创作端砚提供源源不断的题材。而且,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经过很多文人雅士品鉴,对其思想内容和美学价值做过多方面的分析,这也为我们在端砚创作时提供了多角度的选择,具有很大的艺术发挥空间。有这么方便的题材宝库,我们为什么不加以充分的利用呢?
杨焯忠 夜半钟声到客船砚 石材:宋坑;规格:42×41×4cm;石品:火捺、彩带纹、猪肝
3.经典文学作品传播面广,内容为人熟知,端砚创作以它为题材,可以让更多的人群容易理解图案所表达的意蕴。这就很能够引起共鸣,起到了增强作品感染力的作用。
4.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些作品所承载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表达方式,都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端砚本身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与经典文学作品对接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如果将端砚比喻为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将砚台的装饰图案比喻为这位美女的服装,那么,以经典文学作品为题材设计出来的服装,可以说是最能够彰显这位美女的形象美、气质美的服装之一。这样的砚台被文化人士们评价为最具有书卷气和古典美,也是收藏界人士所公认和喜爱的砚台的根本风韵和特质。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到的一些感悟和体会。笔者将在经典文学作品和端砚创作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致力。正如孔子所云:“非曰能之,愿学焉。”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西清砚谱》第九卷第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西清砚谱》第九卷第2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西清砚谱》第十卷第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西清砚谱》第十一卷第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古砚谱》第188-190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杨焯忠 渔舟唱晚砚 石材:麻子坑;规格:44.5×32×8cm;石品:天青、青花、火捺
杨焯忠 旅夜书怀诗意砚 石材:梅花坑;规格:50×26×6.5cm;石品:石眼、五彩纹、火捺、青花
杨焯忠 一壶浊酒喜相逢砚 石材:坑仔岩;规格:48×27×7cm;石品;石眼、青花、胭脂晕、石皮
杨焯忠 只在芦花浅水边砚 石材:青花岩;规格:32×24×7cm;石品:五彩纹、翡翠、青花、天青、火捺
杨焯忠 汉江临眺砚 石材:麻子坑;规格:66×39×8cm;石品:天青、青花、碎冻、胭脂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