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琴
传统教学视野下的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是“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传统中的“三备”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和主导作用,许多教师更愿意在自己的教学策略设计上下功夫,而忽略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这种教学境况产生的危害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被忽略,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来设计学习策略,注重于把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策略,对于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作用。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各项学习策略的协调发展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不是独立存在的。在一个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策略。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认知策略就多用一些,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认知,利用记忆的方法掌握口诀;还可以用精加工策略,采用比较、列表等方法研究前后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寻找生活用语。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等,加深对口诀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再如,课后督促自己每天背一些口诀,并不断通过口算训练、自我记分来达到熟记乘法口诀的目标,通过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又运用了元认知策略。当学生在生活中观看数学绘本,通过网络了解到一些记忆口诀的好方法时,如“用手指巧记9的乘法口诀”,就在不知不觉中又运用了学习资源的应用策略。可见,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认知策略是主要的,而元认知策略、学习资源的利用策略在熟记、运用乘法口诀方面的功能也不容忽视。
二、学习策略要融入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有研究表明,把学习策略单独列出来,脱离课堂孤立的讲授和训练收效甚微,要将学习策略融入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案例《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片段:
课至结尾,教师组织学生回顾总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师:是啊,你能比划出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吗?(师说长度,生用手比划)
师:你能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顺序排排队吗?
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你知道吗?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不仅仅有以上四位,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千米(在米之前添加板书:千米),我相信它也能和长度单位大家族的成员成为好朋友。
师:同学们,学习就是这样,学会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昨天所学的乃至今后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脑中的知识才会更清晰牢固,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渗透了如何小结策略的指导,有意识地将指导过程安排在全课总结处。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学生获得的信息进一步加以提炼,以一种新的方式幫助学生生成知识点串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新知。而结合教学知识不露痕迹地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而且确立了温故知新、归纳总结的认知策略。
三、学习策略在应用中要注意实效性
学习策略不仅仅是对学生所讲,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策略更有效。例如,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一项叫作“错题整理”的生成技术广为数学老师所推崇。它包括摘抄、评注、反思等。学生把错题记录下来,有助于知识的深加工,所以,“错题整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习效果。但是,“错题整理”的作用取决于整理的方法。一般来说,当整理的错题能完整反应出错误产生的原因的时候,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当错题能找到错误纠正的方法时,学习效果更佳;当错题整理笔记中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时,学生从中受益更大;当学生对错题内容进一步加工和整理时,这种学习方法产生的作用更大。但是,要使错题真正的地促进学习的技能、策略,而不是单纯的信息记录,教师要做以下指导:留出错题整理本每页右边的四分之一;记下每个单元的错题;整理错题,进行归类;在整理本的留出部分写边注、反思、纠正方法等。其中,最后一步尤为重要,因为这些边注、反思、纠正方法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为日后的学习提供线索。所以,当学生在整理错题时不会如上操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指导性做法来改善学生的整理质量,如教师示范整理,互相评价学生的整理作品,强调要点等。
四、学习策略要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学生“学会学习”还体现在能否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教学难点单纯地依靠讲解是很难突破的,教师可以从设计信息化的学习策略出发,根据需要去制作相关的可助学生自主操作的课件,并尽量选择和学生正在学习的软件或已经学过的软件同步。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首先通过学校的网络数字化系统为学生发送微课和预习单,学生在家中预习自学,通过网络平台把疑问发送给教师,教师提前了解学情。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学生在网络数字化系统下运用平板电脑,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探究三种植树情况,初步得出对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一端植树的三种情况的解决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整理组内的发现,通过网络把讨论的结果传到教师端。其次,教师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认识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归纳出植树模型的三种情况。最后,利用网络数字化系统下的测试功能,当堂检测学生应用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络数字化系统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实际问题→构建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过程,学习策略更切合实际,知识理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均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