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江柳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235-02
随着现代信息化脚步的加快,网络的普及,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学习、生活和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技能的学习培养,特别是学生较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初中课堂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许多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远大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就是说许多信息技术在课本上还没有出现,但现实生活中却早已在应用,信息技术更新快,书本的知识却不能及时更新,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从整体教材和总体课程出发,而是直接进入教材各个章节,学生对课程教材没有立体结构感。这种对知识零散的讲解使初中生的知识整体结构不能完全形成,导致学生对近期知识掌握较好,而对学过时间较长的知识则逐渐遗忘。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和若干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平时接触到的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比较多,所以就算他没有在课堂学习,他对一些知识理论和技术操作却也比较熟悉;而另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甚至连开关机和打字都不会,迫切需要课堂教学的补充。现状参差不齐,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趋于机械单一,无法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初中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步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自己知悉最新的科技信息,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更新。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界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力、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信息意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是直接明确提出来的。作为一种"意识",应该是自觉产生的认知、感觉,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也就是对信息的关注与敏感程度。因此,初中阶段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认识信息、认识信息社会以及体悟信息所带给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计算思维"是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时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其学会学习,乐学并善学。
3.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由于受教学内容、学生层次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在单一的章节中关注到核心素养的全部方面,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其中部分素养的培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即通过"为什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学——借助计算思维、选择某种数字手段及工具处理问题"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让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逻辑思维强,知识呈现自然流畅,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等能力自然渗透,达到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其掌握的知识更具备可利用性。如学习FrontPage,可设计一节网站制作课,对以前所学网络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延伸,在相对有序的结构中提取相对有序的知识,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建立起条块化、网络化、链条化的有效的知识结构。
同时,要定时开放学校多媒体教室,创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是一门实践与理论都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对其学习掌握的程度都是依靠其实际操作来表现的,学生所学内容也许在课堂上解决了情境中的问题,但是数字化实践力、信息社会责任的素养培养,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和思考的空间。所以,想要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就要注重课堂实践,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考量学生的掌握程度。定时开放多媒体教室,创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实践操作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一些家里不具备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自学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记录下来,在网络平台上反馈给老师,老师汇总、归纳、整理、分类之后,在课堂上深入地讲解与演示,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选择更多的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字化工具,培养数字化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人在发展过程中升华形成的基本活动技能,在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地体验参与过程,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发展意识,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素质。例如,我曾和一位老师在初二年级的一节课前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乡",让学生自主设计"关于家乡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的一份电子作品,工具和内容不限。这样一节开放的课程,其设置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实践力。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在小学和初一的时候学习过的数字化工具,形成创新作品、养成创造的习惯。当时我们发现每位学生所选择的数字化工具不同,完成的作品也丰富多彩。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学生采用PPT制作,有的学生用PS、美图秀秀设计了名片,有的学生制作了一个展示"我爱我家乡——川东特色小吃集锦"的小动画,有的策划了"川东小平原二日游",甚至有的学生通过Scratch、VB编写了小程序。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创意缺乏者,仅用Word输入了一段文字。在学生精彩地展示过后,再进行总结引导,让学生知道原来所学工具是如此有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数字化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工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自主地选择、有效地获取,通过自我的鉴别与评价来判断和甄别信息,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与责任意识的目的。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应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相对要弱化信息常识教学和技术的机械应用,要强化引导学生用学科素养的思维全面认识和思考这个复杂的信息化社会,教育的职能才会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做出科学、专业的信息化判断,从而更好地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