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英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061-01
语文课堂教学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链——课堂提问,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界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进行双向的交流。
1.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去探索客观真理。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提问可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例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吗?巨人和小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同学们认真读完《巨人的花园》后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显然,这样设疑导入,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进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会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他们就已经在进行思维训练了,对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开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老舍先生眼中的猫为什么既是老实的又是贪玩的?既是贪玩的又是尽职的?既是勇猛的又是胆小的呢?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带着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深入地去读课文,进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难易适宜,适合学生
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顺藤摸瓜,最终找到答案,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付出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哪些问题是能轻易回答,哪些问题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就想猴子跳一跳就能吃到桃一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又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4.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都有其特点,而对重点内容的解析又恰恰是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与升华的最佳契机。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4.1关键点。大致包括:①课文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處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②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③作者的动情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难忘的启蒙》,动情点在"我"和师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感情上,抓住课文最后感情的爆发处设置问点,是不难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的。
4.2疑难点。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提问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这样"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叶圣陶先生也曾谆谆告诫我们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坚信只要掌握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将来的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