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信息化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2018-06-01 11:30那冬岩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7期
关键词:质量监测个性化微课

[摘 要]为了使“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为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校通过质量监测系统进行精准“诊断”,运用微课系统实施精准“治疗”,从精准反馈到精准教学,从精准前测到精准命题,从精准测量到精准补救,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信息化;个性化;质量监测;微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校(以下简称四十一中)始建于1962年,是黑龙江省标准化先进学校。2007至2009年,区政府对生源较少、办学效益较差的学校实行了撤并调整,其中有两所学校被并入了四十一中。这使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困难与挑战:

推动学校走上教育信息化之路

一是整体生源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学校生源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达到5%;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总数达到52%。不同的家庭抚养和教育环境导致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业表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客观现实,学校必须要考虑如何才能在保证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是教师团队文化建设的问题。三校合并后,也给教师团队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培养职业精神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实现更有价值的教学,如何使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都能实现有效的发展。

三是教学改革深化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一直在探索并实践分层次教学和培养學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渐形成了“三六式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法”,以及通过在课前下发“导学案”“任务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这些探索依然未能解决学生的主动发展问题。学校要考虑怎样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学生的问题,怎样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等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阐述为学校指明了方向。从此,学校坚定地走上了教育信息化之路,决心用教育信息化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实现更公平而有质量的现代教育。

二、精准“诊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运用质量监测系统的目的是精准诊断,质量监测系统的应用体现为“四看”“四关注”。“四看”指教师看学生、学生看自己、家长看孩子、校长看全体;“四关注”指关注即时性、关注真问题、关注成长轨迹、关注学科素养,争取从点、线、面、网全方位对质量进行诊断,体现“能解决问题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教学”这一追求。

经过三年质量检测系统的数据积累,学校给每一名学生建立了个人的成长“小档案”,也初步形成了完整记录学习轨迹的大数据。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有成绩的变化,分析出“真问题”,找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使学生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能够学有所成,完成自己在这一成长阶段的发展目标。家长通过质量监测系统跟踪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与教师及时沟通,形成家校合力。教师可以做到全体与个体兼顾、点与面相连,从多维度诊断学生,用多措施培养学生,做到“教有所得”。通过质量监测系统与学校管理工作的融合,从精准监测反馈到精准教学、精准命题、精准补救,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大数据支撑之下,学校的质量监测系统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多项可供参照的有价值的数据,也让学校更直观地发现了很多已经存在却未被关注的问题。那么,要怎样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去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呢?为此,学校决定采用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手段来突破瓶颈,于2014年初建立了四十一中的微课资源平台。

三、精准“治疗”: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建设微课系统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的是解决个性化问题和努力实现“一师兼顾多生”。为此,教师们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合理运用微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课前以微课导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助餐”

利用微课前置学生的一部分课堂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和学习的程度,在课前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成长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让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更加自信地开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反馈提出困惑、疑难和建议,教师则可以及时掌握学情,以学定教,确定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坚持实践,微课的优越性逐渐体现出来。

2.课中以微课助学,充分体现以学定教

对于课程标准来说,有效的应用源于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微课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例如,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理解和建立“形”的概念和“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是相对较难的。以“圆柱和圆锥”一节课为例,教师们设计了三段微课。

【微课1】由“体”到“面”。用动画制作了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效果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微课2】由抽象到直观。将一个圆柱切成几段后,观察它的变化。

【微课3】由“面”到“体”。通过动态展示,使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快速旋转,帮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

通过以上三段微课在课堂上的使用,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认识到数学中充满了值得探索的奥秘和创造性,初步掌握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错误率明显降低,在调研测试中由最初的18.44%降到3.55%。这一数据的变化,体现出学生能力的生成。

3.课后以交互式平台促学,为学生创设智慧空间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难度不同的分层次作业和挑战性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适合自己层次的作业内容,其它层次的内容则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并鼓励尝试完成适合自己的挑战性作业,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练习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成为了富有挑战性的、有一定竞争性的游戏。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远程辅导,为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提供支持,使“一师兼顾多生”成为可能。

从2015年10月起,学校尝试为每节微课都设置了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浏览对应微课,解决了学生使用微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家长真诚地表示:这是把课堂搬回了家。

四、交互平台: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

质量监测系统,提供了科学的有价值的大数据资源,也让学校更直观地关注到很多已经存在但未被发现或未被足够重视的问题;微课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两个平台要如何能整合运用,更好地提高效果呢?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探讨,打通了两个平台的通道,实现了精确的推送功能。即根据质量监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系统会自动针对学生的错题推送相关的微课,启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学校也通过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使教师越来越善于利用两个系统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如英语教师金跃新通过学生在网络平台完成作业的情况发现:基础好的学生作业完成得更好,曲线图一直保持在高位上;中等学生的曲线图虽有波动,但保持了上扬的总体趋势;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作業仍然有困难,并存在应付作业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和传统教学中的作业情况几乎是一样的——成绩较好的学生会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停留在较差水平甚至越来越差。于是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经过分析、讨论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来改善这种情况:一是成立互助学习小组,让成绩差的学生有“小老师”的陪伴;二是倡导“微课助学”,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做到哪里不会就点哪里,点到哪里就会得到与相关知识对应的微课;三是利用学生对图例、图解等更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内化所学的知识。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他们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更多的反思,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对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信息技术的应用点燃了教师们的工作激情,并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教师形成“问题意识”的软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以踏实地着陆。

2015年,学校作为黑龙江省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成果展览会,参与了“课堂变了”板块的展示活动。以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践牵动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团队建设,受到了上级的肯定,被哈尔滨市教育局认定为“校本研修示范校”,并在2015年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和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上进行了办学经验的交流。2016年2月,校长那冬岩同志在全省校长培训班上做《用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讲座,同年12月,在“哈尔滨市首届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上进行了主旨发言。学校又先后被认定为“黑龙江省数字化校园实验学校”和“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

“今天的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愿每一位执着耕耘于现代课堂的守望者都能成为信息时代的真正魔法师,手执信息技术这根“魔棒”,点石成金,助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成就每一名学生的风采!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质量监测个性化微课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全过程”控制的策略选择
“学习支持服务”第三方质量监测研究
同桌宝贝
潜江市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